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土木堡之變”于謙力挽狂瀾,爲什麼朱祁鎮復位後不顧一切要殺他?

“土木堡之變”于謙力挽狂瀾,爲什麼朱祁鎮復位後不顧一切要殺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帶來的于謙爲什麼會死。

于謙(1398年-1457年),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杭州府錢塘縣人。明朝名臣、民族英雄。《明史》贊其"忠心義烈,與日月爭光"。于謙與岳飛、張煌言並稱"西湖三傑"。

宣德元年(1426年),于謙曾以御史職隨明宣宗朱瞻基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在明英宗朱祁鎮在位初期,楊士奇、楊榮、楊溥主持內閣朝政,都很敬重於謙。于謙憂國忘身,口不言功,平素儉約,但因個性剛直,招致衆人忌恨。

“三楊”去世後,明英宗寵信宦官王振,時因入京覲見時不向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後經百姓和官員請命才復任。

“土木堡之變”于謙力挽狂瀾,爲什麼朱祁鎮復位後不顧一切要殺他?

(于謙)

“土木堡之變”,于謙力挽狂瀾,救大明於大廈將傾之際

“土木堡之變”,明英宗朱祁鎮被俘。朝中很多大臣要求南遷,就是逃跑,放棄抵抗。于謙力排衆議,堅持抵抗。他力薦明代宗朱祁鈺坐上龍椅,然後以兵部尚書的身份整飭兵備,部署作戰,親自督戰,率師二十二萬,列陣北京九門外,抵禦瓦剌大軍。

于謙軍隊明顯佔了優勢,瓦剌太師也先挾持着明英宗逼和。而於謙則以"社稷爲重,君爲輕",不同意和談。于謙夠硬氣,也先於是放低身價,一年後,被迫釋放英宗。大明與也先和談後,于謙仍然積極練兵,做好邊境的防範工作。

可以說,如果不是于謙力排衆議,堅持抵抗,那麼明朝在朱祁鎮這一代就基本結束了,北京城門口大開,也先必定長驅直入。明朝想再翻盤,畢竟要多費很多時日和財力。正是因爲于謙的堅持與親自作戰,才讓大明又看到了希望。

“土木堡之變”于謙力挽狂瀾,爲什麼朱祁鎮復位後不顧一切要殺他? 第2張

國不可一日無君,于謙擁立朱祁鈺上位,不但讓明朝在朱祁鎮缺席的時候有了主心骨,使明朝在也先那裏,在士氣上佔了上風。

朱祁鈺做皇上後,爲于謙的命運埋下了不幸的伏筆。

于謙可能做夢都不會想到的事情有二,一是朱祁鎮會被也先俘虜,二是朱祁鎮會再次復辟,重新登上皇位。所以,在站隊方面,于謙是明顯站在朱祁鈺一邊的。

于謙這樣的站隊也給他日後的悲慘命運埋下了伏筆,王振獨攬大權的時候,于謙是否對英宗失望了呢?而在朱祁鎮被俘虜後,他果斷擁立朱祁鈺當皇上。當然,“國不可一日無君”是主要的。但是,于謙完全可以有另外的選擇,比如立太子朱見深爲皇上,讓朱祁鈺繼續監國,或者當攝政王。

如果,于謙這樣做的話,那麼日後不論朱祁鎮如何,被殺或被贖回或繼續當皇上,在朱祁鎮來看,他都是對於謙心懷感恩的。同時,也給於謙自己留下了後路。但是,這條路,不知道爲什麼沒有被考慮到,或者是不屑於去走。

“主少國疑”,可能這也是于謙的一大考慮。而於謙從大局,從國家的利益考慮,於是就選擇了成年人朱祁鈺當皇上,讓國家更強大,更硬氣。當時,時局變化莫測,八年之後,于謙就爲自己當年的決定埋單了。

“奪門之變”後,于謙必死。

天順元年(1457年),朱祁鈺病重,而他的兒子朱見濟早就夭折了,所以,大臣們又迷茫了,不知道之後何去何從。此時石亨、楊善、徐有貞等人策劃了“奪門之變”,擁立英宗復辟:

《明史》本紀第十二 英宗後紀:天順元年春正月壬午,昧爽,武清侯石亨,都督張輗、張軏,左都御史楊善, 副都御史徐有貞,太監曹吉祥以兵迎帝於南宮,御奉天門,朝百官。徐有貞以原官 兼翰林學士,入閣預機務。日中,御奉天殿即位。下兵部尚書于謙、大學士王文錦 衣衛獄。

“土木堡之變”于謙力挽狂瀾,爲什麼朱祁鎮復位後不顧一切要殺他? 第3張

這樣,經過七年的南宮囚禁生活後,朱祁鎮又登上了皇位。之後,把朱祁鈺貶爲郕王。不久,朱祁鈺病死。《明史 英宗後紀》記載:“二月乙未朔,廢景泰帝爲郕王。”

朱祁鎮爲何最後明知于謙有功,還誅殺了他呢?原因如下:

1、策劃了“奪門之變”的石亨、楊善、徐有貞等人要于謙死。

其實,朱祁鎮明白,如果沒有于謙,自己的王朝的氣數也就盡了,自己也不可能再回來當皇上。他也對大臣說,于謙其實是有功勞的。但是,徐有貞卻說,如果不殺了于謙,他們的“奪門之變”就沒有個正當的藉口。

有貞進曰:“不殺于謙,此舉爲無名。”帝意遂決。——《明史》

而徐有貞等人非要殺于謙的重要的原因是,他們不在一條船上,是政敵。同時,石亨等誣陷於謙謀立襄王之子,說于謙等人“欲迎立外藩”。這樣,朱祁鎮才更加生氣,所以下定決心,令其含冤而死。

當然,後來,所謂的徐有貞、曹吉祥、石亨等“奪門勳貴”,也一併被朱祁鎮給殺了,他怎會讓人時刻提醒自己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取得皇位的呢?

2、朱祁鎮從個人情感方面出發,也希望于謙死

朱祁鎮雖然知道于謙有功於大明,但是他始終是朱祁鈺的人,包括在被也先俘虜後,于謙說“國爲重,君爲輕”,同時輔佐朱祁鈺當皇上,甚至支持朱祁鈺廢了朱祁鎮的太子朱見深等。朱祁鎮一想到這些,肯定是添堵的。

既然不是自己的隊友,那麼不幫自己,還不如把他處死。

“土木堡之變”于謙力挽狂瀾,爲什麼朱祁鎮復位後不顧一切要殺他? 第4張

3、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鎮復辟後,于謙身份很尷尬

現在,于謙就很尷尬了,擁立朱祁鎮上位的大臣們不希望于謙活着,朱祁鎮也不希望,朝中很多大臣都是于謙的對手,或者是嫉妒于謙的能力。在人人自危的年代,更沒有人來替于謙說話,自然,于謙就沒有好下場。

4、老百姓雖然反對於謙死,但是沒有用處

老百姓的眼睛是明亮的,于謙是大清官,有功於社稷的大功臣。老百姓自然希望這樣的清官能活萬萬年,但是老百姓的口碑此刻沒有一點作用。當政的是朱祁鎮,是皇上,皇上說了算。

就這樣,于謙被冤死。朱祁鎮一生對於謙並沒有什麼補救的行動。而到了朱祁鎮的兒子明憲宗朱見深時,立即給於謙平反,于謙得以復官賜祭,追諡"肅愍"。而後來,到了明神宗時期,于謙被改諡"忠肅"。

朱祁鎮一生伴隨着殺害忠臣于謙的惡名,《明史 英宗後紀》對朱祁鎮的評價如下:

英宗承仁、宣之業,海內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楊、胡濙、張輔, 皆累朝勳舊,受遺輔政,綱紀未弛。獨以王振擅權開釁,遂至乘輿播遷。乃復辟而 後,猶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後在位二十四年,無甚稗政。至於上恭讓 後諡,釋建庶人之系,罷宮妃殉葬,則盛德之事可法後世者矣。

從上可以看出,英宗本來承繼了仁、宣之富庶的大業,也有資深大臣輔助,但寵信王振,甚至復辟後,還追念王振。最值得肯定的是,他罷黜了人殉制度。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