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清時期爲何會出現地方“積欠”的問題?真正罪魁禍首是誰?

明清時期爲何會出現地方“積欠”的問題?真正罪魁禍首是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8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本站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地方“積欠”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順治十八年奏銷案確實一口氣革除了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七名江南紳矜的功名,但是大家知道這麼大動靜,江南士紳一共補繳了多少稅款嗎?

49105兩白銀!

而當時江南一共積欠戶部500萬兩白銀。

明清時期爲何會出現地方“積欠”的問題?真正罪魁禍首是誰?

也就是說,清朝一口氣革除了一萬三千五百一十七名紳矜以及二百四十名衙役被治罪,結果也就收繳4.9萬兩白銀的積欠,佔全部積欠的1%。

事實上明清地方“積欠”真正罪魁禍首是不合理的稅收分配製度,而不是士紳拖欠。

地方積欠也就是所謂的地方虧空一直到清世宗用“耗羨歸公”的方法才暫時得以緩解,而所謂的“耗羨歸公”不過是開徵一門新稅而已。

事實上所謂明末朝廷沒有錢真的是開玩笑,根據明史學會理事,唐文基教授大作《明代賦役制度史》裏就披露了,以明崇禎十六年爲例,如果算上存留、起運中的本色米、加徵的練餉,當年明朝實際財政總收入是2740萬兩白銀。

而清順治十三年,即使算上存留,清廷全年財政總收入不會超過2400萬兩白銀。

明末之所以顯得財政沒錢,最主要是因爲明朝因爲要贍養宗室,起運和存留的比例是5:5,而且人丁銀也不納入起運範疇,這樣就顯得明朝中央財政沒錢。

而清朝從順治年間開始,因爲不需要贍養宗室,大幅度提高起運比例,起運與存留比例高達8:2,而且人丁銀等差役折銀都被納入起運範疇。

明清時期爲何會出現地方“積欠”的問題?真正罪魁禍首是誰? 第2張

換句話說,清朝解決財政問題的辦法是儘量不給地留錢,加大起運比例,讓中樞儘可能多地掌握財富。

當然,更爲重要的是清軍在順治年間一系列軍事行動極少遭到類似“薩爾滸之戰”、“渾河之戰”、“鬆錦之戰”、“一片石之戰”這樣全軍覆沒式的慘敗,使得清朝財政還可以勉強維持,不至於破產。

最後,回到正題,爲什麼不足二十萬清軍可以統一天下?

很簡單,兩個原因。

第一,精兵比例不一樣,根據徐光啓和吳襄的說法,明朝衛所兵精兵比例只有2%,邊軍3%-5%;而清軍因爲其軍制,精兵比例可以達到30%-40%。

明朝天啓末年明軍在冊士兵大概85萬人,即使按照邊軍比例,真正可以和八旗精銳抗衡的只有25500人,還分散在關外與關內兩個戰場。

所以,薩爾滸之戰後每一次明清之戰,表面上看是明君人數佔優,但事實上每次都是明軍以少打多。

第二,實話實說,明朝民衆乃至軍隊當時普遍害怕少數民族士兵。

明清時期爲何會出現地方“積欠”的問題?真正罪魁禍首是誰? 第3張

有幾個例子:

1、多爾袞和吳三桂進入京師後,多爾袞就讓吳三桂交出手裏的少數民族戰士,吳三桂上交了一千多戶;

2、明朝農民軍不害怕明朝普通政府軍,害怕已經歸化200多年的蒙古降人組成的達官軍,聽到達官軍來了就避而不戰。

3、明末奏摺裏充斥着(明朝邊軍)夷丁“以一當十”、“無堅不摧”、“弓馬嫺熟”的評價,不管是不是真的,至少明朝官員心裏確實認爲夷丁能戰。

4、清朝南下時,就給江陰派了一個縣令外帶兩名蘇州衙役冒充的滿洲兵就把江陰全城都嚇住了,如果不是“剃髮令”逼得江陰士紳走投無路,清朝就靠兩個冒充的滿洲兵就能穩定控制江陰。

5、鄭成功麾下的西方傳教士記載了他觀察到的鄭清陸戰,他說鄭成功的軍隊在陸地上被騎着馬的韃靼士兵輕易地砍死,然後就潰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