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古代戰役 > 甲午戰爭的領導者 甲午戰爭的背景

甲午戰爭的領導者 甲午戰爭的背景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日甲午戰爭是十九世紀末期中國爲抵抗日本的侵略而進行的一場戰爭。因爲戰爭爆發在1894年,正值中國干支紀年中的甲午年,所以在西方國家被稱作“第一次中日戰爭”的這場戰爭在中國被稱爲中日甲午戰爭。中國的甲午戰爭領導者也即指揮官主要有李鴻章、丁汝昌等人。

甲午戰爭的領導者 甲午戰爭的背景


李鴻章劇照

以1894年爆發的豐島海戰爲起點,中日甲午戰爭全面爆發。作爲甲午戰爭領導者,丁汝昌在抗戰期間勇猛作戰,帶領士兵頑強地抵禦日軍的入侵。雖然在黃海海戰上,丁汝昌下傳命令,採取“夾縫魚貫陣”的陣形迎敵,試圖給敵人狠狠的一擊。但是,由於當時情況緊急,時間緊迫,北洋艦隊根本沒有充足的時間形成預想的陣形。這些直接導致了清軍的艦隊在交戰中一直處於羣龍無首而又被動的局面之中。在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損失了五艘戰艦,而日軍卻沒有損失一艘戰艦。丁汝昌作爲甲午戰爭領導者,對本次海戰中北洋艦隊所受到的嚴重的失利負有一定的責任。

而作爲甲午戰爭領導者中的另一人,李鴻章沒有直接參與到海戰的作戰指揮中,而是作爲清政府的代表,在戰敗後和日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此次條約中,中國割讓了臺灣及附屬島嶼、遼東半島給日本,並且賠償白銀2億兩。作爲清政府的外交官,李鴻章一生以外交能力自負。但是,由他經手簽訂的條約大都是對中國不利的不平等條約,這無疑成了最大的諷刺。

甲午戰爭的背景

世界範圍內的任何一場戰爭爆發,都有着它特定的歷史背景。世界的近代史上中日雙方爆發的大型海戰,甲午戰爭的背景是怎麼樣的,圍繞甲午戰爭的背景,中國方面和日本方面有着怎樣的不同,爲何會有這樣的不同?從甲午戰爭的背景,是否可以推論甲午戰爭的結局?

甲午戰爭的領導者 甲午戰爭的背景 第2張


甲午戰爭

要想弄清甲午戰爭發生的背景,就必須分別弄清中國、日本、世界列強三方在甲午戰爭爆發前的具體情況。

首先,從中國層面來看,在甲午戰爭發生之前,中國正處在清朝末年,已經由封建社會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且殖民化程度不斷加強。經歷了鴉片戰爭之後的清朝,興起了洋務運動,購置了戰艦並加強了訓練,但統治者的思想沒有根本扭轉,仍然寄希望於不發生戰亂,或者說希望由衆列強國來調解戰亂。

其次,從日本層面來看,日本的社會發展要求其從資本主義社會向帝國主義社會進行轉變,由此內部矛盾極其突出,改革的經費嚴重不足,處於這些因素的考慮,日本將目光集中到了中國身上,並制定出侵略中國的一系列政策,爲此日本內部開始重視軍事力量的增強,希望在與中國的對抗中一舉取勝。

最後,從世界列強國層面來看,其他國家對於中國和日本的戰爭,大多持觀望的狀態英國、美國、德國等列強國甚至希望能夠通過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收穫部分利益。

對戰雙方所處的不同背景,早已註定這場戰爭的結局,中國難逃失敗的命運。

甲午戰爭中的丁汝昌

甲午戰爭丁汝昌讓人不由自主地聯想到甲午戰爭期間,丁汝昌的英勇抗敵事蹟。丁汝昌本來是淮軍的將領,後來因爲對朝廷的不滿而退隱還鄉。他歸隱這段時間也在不斷考慮自己的將來該走向何方,李鴻章此時是總督,於是他就決定投靠李鴻章。

甲午戰爭的領導者 甲午戰爭的背景 第3張


丁汝昌畫像

李鴻章也比較看中丁汝昌的能力,在丁汝昌被打發去西北保衛邊疆的時候,李鴻章則說出丁汝昌生病不能前往的謊言,以此來留住丁汝昌。後來,李鴻章認命丁汝昌爲北洋海師的將領,在中日甲午戰爭真正開始的時候,李鴻章命丁汝昌護送海上援兵前往豐島抵抗日軍,在黃海地區展開了黃海大戰。在鬥爭中,丁汝昌也身受重傷,北洋水師已是傷痕累累,李鴻章認爲這與丁汝昌的失誤有很大關係,因此就宣佈丁汝昌被革職。

隨着北洋水師地不斷髮展擴大,李鴻章繼續認命丁汝昌在水師中進行指揮,在威海衛戰爭中,丁汝昌帶領鄧世昌等人進行再次抗戰,他們這次的軍事力量比先前更加先進,日本人也看到了水師的威猛,在水兵與日本民衆發生衝突時,在丁汝昌的制止下,沒有發生新的爭鬥。後來日本承認錯誤並對中國進行了經濟上的賠償。這也看出當時丁汝昌帶領的水師是有多麼威猛。甲午戰爭丁汝昌成爲了一個傳奇。

甲午戰爭丁汝昌成爲一個歷史的亮點,丁汝昌雖然在此過程中也有一些缺陷,但他的功勞大於缺陷,他在甲午戰爭中的作用不容忽視。丁汝昌可謂是當時的民族英雄。

甲午戰爭中的日軍傷亡

中國近代史上發生了許多戰爭,這些戰爭大部分以列強侵略中國爲主,每一次戰爭都給中華民族留下了沉重的傷痛,每一次戰後都帶來了大面積的傷害。作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序曲,甲午戰爭是所有中國人心中的傷疤,那麼甲午戰爭日軍傷亡情況如何,中國軍隊傷亡情況又是如何的?爲什麼甲午戰爭中日軍傷亡與中國軍隊傷亡會出現如此巨大的差距呢?從甲午戰爭日軍傷亡情況,反觀中國軍隊的傷亡情況,是否可以得出一些結論呢?

甲午戰爭的領導者 甲午戰爭的背景 第4張


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是一場日軍侵略中華的戰爭,這場戰役的最終結果以日軍取得實質性的勝利爲結局。那麼這場戰役後,對戰雙方的傷亡情況分別是怎樣的呢?

從日軍的角度來看,在這場歷時近九個月的戰爭中,日軍投入兵力將近二十四萬人次左右,其中死傷的數量達十三萬左右,但實際上的死亡人數僅一千一百人次左右,可以說雖然日軍受傷情況嚴重,但兵力損失量還不算太大。

從中國軍隊的角度來看,在甲午戰爭中,由於清政府的軟弱無能,左顧右盼,導致中國兵力以及武器的損失極其慘重,中國軍隊在這次戰役中投入兵力高達六十三萬左右,戰役後據統計死亡人數高達三十一萬左右,幾乎折損了一半的兵力。

日軍和中國軍隊之所以有如此大差別的傷亡情況,主要還是由於以下兩個原因所導致的。

第一、日方是毫無後顧之憂,投入全力去戰鬥的,而中方並未將自己的實習完全展現,而是寄希望於國際方面的調停;

第二、甲午戰爭前,日方投入大量的經費用於軍事力量的建設,所以日軍的整體素質是要高於中國軍隊的。

甲午戰爭中的鄧世昌

在中國被淪爲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中,中國人民也曾進行了無數次的抗爭,其中甲午戰爭就是赫赫有名的一次。說到甲午戰爭,就不得不說到在戰爭中犧牲的愛國英雄——鄧世昌,曾經率領衆將士與日軍進行激烈的鬥爭,雖然不幸犧牲,但卻因高尚的氣節名留青史。甲午戰爭鄧世昌,作爲一個愛國的標籤讓人敬仰。

甲午戰爭的領導者 甲午戰爭的背景 第5張


鄧世昌照片

鄧世昌本是清代末一個著名的海軍將領,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帶領着北洋艦隊立下了很多功勞。自中國在1840年遭受鴉片戰爭,淪爲英國的殖民地後,無論是朝中官員,還是農民階層,都進行過一系列的抗爭,但最終都以失敗告終。看到中國的現狀,鄧世昌感到痛心疾首,直到1894年爆發的甲午中日戰爭,在君主的授權下,鄧世昌帶領自己的北洋艦隊與日軍來了場正面對決,纔有了後來的甲午戰爭鄧世昌這個光榮的標籤。

在1894年的甲午戰爭中,作爲一名愛國將領,鄧世昌是抱着“與祖國共存亡”的信念進行作戰的,他也確實這樣做了。在不管是設備還是軍力都落後的情況下,鄧世昌沒有一絲畏懼,直面日軍。在一次黃海大戰中,由於日軍的突襲,導致中國軍隊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作戰,鄧世昌決定放手一搏,雖然結局是悲傷的,但鄧世昌卻用生命詮釋了一名軍人愛國的氣節。甲午戰爭鄧世昌也被記載進了史書,成了人們稱讚的對象。

甲午戰爭的標誌是什麼

甲午戰爭的標誌分爲開始的標誌和結束的標誌這兩種。甲午戰爭開始的標誌是豐島海戰,在此之前,日本早已有了清楚的計劃,因爲日本正值迅猛發展時期,這時的日本準備對外擴張,因爲朝鮮與中國離日本最近,所以日本默默地計劃怎樣開始甲午戰爭。

甲午戰爭的領導者 甲午戰爭的背景 第6張


甲午戰爭畫像

甲午年間,清朝大臣李鴻章創建過了一隊北洋水師,用來保衛沿海的安全。臺灣就曾被日本多次進攻,沿海問題不得不重視。即使這樣,日本仍舊從中國東北沿海地區開始了進攻,李鴻章帶領北洋水師極力抵抗,在豐島海域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這也開啓了甲午戰爭的序幕,成爲甲午戰爭的標誌。甲午戰爭結束的標誌更是世界矚目,中日兩國在馬關簽訂了不平等條約,中國賠送了大量的金銀珠寶,同時中國也進一步失去了國家主權,其他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也開始由輸入商品轉變爲輸入資本,日本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不斷在中國投資建廠,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在這樣的情況下舉步維艱。

中國國民永遠也不會忘記甲午戰爭的標誌,那是中國的屈辱史,在中國中學的歷史教學中,也都會着重強調甲午戰爭的標誌,因爲中國人要銘記歷史才能不斷向前。特別是青少年,只有牢記歷史,才能激起內心的一腔怒血從而奮發圖強,爲祖國的強大而努力,讓歷史終究成爲歷史,這樣才能不會重蹈覆轍。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