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戰史記錄 > 戰史祕聞 > 甲午戰爭的十大爭議:慈禧真的搜刮海軍經費了嗎

甲午戰爭的十大爭議:慈禧真的搜刮海軍經費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0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甲午戰爭在爆發前夕就已是舉國輿論關注的重心,歷經百餘年直到今天依然如此。與此同時,它也是爭議乃至謠言的重災區,各種傳說在層累的演繹中變得戲劇性十足。在紀念甲午戰爭120週年的今天,我們整理了10個有代表性的爭議,以饗讀者。

爭議一 慈禧真的搜刮北洋海軍的經費了麼?

不少人將甲午戰爭中北洋海軍的失敗歸咎於慈禧動用海軍經費修三海、頤和園。真的是這樣嗎?這搜刮、挪用的海軍經費,源自何處?

作家葉曙明撰文以爲,海軍經費不等於海軍軍費,海軍經費相當於海軍衙門的辦公費用。李鴻章買軍艦的錢本來就不是從戶部劃撥給海軍衙門的“海軍經費”中出。其次,修園所費260萬兩也並非戶部每年劃撥的固定經費,實則爲經過李鴻章動員,由兩江、兩廣、湖廣、四川省的四位總督和湖北、江西兩省巡撫共同報銷的。雖然海軍衙門說,用這經費修園子是要“恭備皇太后閱看水操”(頤和園昆明湖畔有兩個水師學堂),但封疆大吏也是心知肚明。當然,這筆錢若是不修園林,也能多買兩艘軍艦,但若不是給皇太后修園林,封疆大吏們是不是還會積極籌款呢?

這筆錢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省以“海軍軍費”爲名義籌集,而實質上就是給慈禧辦壽的。

參考:葉曙明,《慈禧:從“女人家”到“政治家”》,《文史博覽》,2014.5

甲午戰爭的十大爭議:慈禧真的搜刮海軍經費了嗎

  爭議二 甲午戰爭是在海上戰敗的?

提起甲午戰爭,人們總是首先想到北洋水師,似乎這場戰爭就是敗在海上的。事實上,清朝和日本在海上只發生過兩次海戰和一次艦隊保衛戰:豐島海戰是一次規模不大的遭遇戰,黃海海戰是一次慘烈的交鋒,而其勝負學術界今日仍有爭議,第三次則是北洋水師被圍困在威海軍港逐漸被消耗最終全軍覆滅的過程。甲午戰爭中的陸戰則有成歡之戰、平壤之戰、鴨綠江防之戰、五次海城之戰、蓋平之戰、牛莊之戰、田莊臺之戰等多次重要戰役。在戰役次數、投入兵力和直接影響等方面,陸戰都超過海戰。

參考:戚其章,《甲午戰爭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5

李少林,《甲午之敗——被忽略的陸戰戰場》,新華網,2014.7

甲午戰爭的十大爭議:慈禧真的搜刮海軍經費了嗎 第2張

爭議三 北洋艦隊是亞洲排名第一的強大近代化艦隊嗎?

它曾經是,在1888年以前。1888年北洋艦隊正式成軍,此時它有25艘艦艇,旅順、威海、大沽三處主要基地,軍隊訓練水平不亞於西方的遠東海上勁旅,其中“定遠”、“鎮遠”2艘一等鐵甲艦稱雄亞洲。然而清政府不懂得海軍是一個需要連續投入、不斷更新的軍種,此後就緊縮開支,甚至嚴令禁止再添購新的艦、炮、軍火,最終北洋海軍的主力只剩下8艘軍艦。

反觀日本,其近代海軍幾乎和清朝從同一道起跑線上出發,始終呈現着你追我趕的軍備競賽的形勢,而到了戰前日本性能優異的戰艦噸位已經超越清朝。日本海軍爲了與清國海軍作戰,對艦隊進行了重大調整,將常備艦隊和西海艦隊合併,組成臨時“聯合艦隊”。此時日本海軍共擁有可出海作戰的主力軍艦31艘,其中包括專門爲剋制中國的“定遠”、“鎮遠”鐵甲艦而設計建造的3艘“鬆島”級軍艦,還有同時代全世界火力最猛、航速最快的巡洋艦“吉野”。和北洋海軍軍艦動輒5年以上的艦齡相比,日本海軍1891年後服役的全新軍艦多達9艘,其中有2艘甚至是1894年剛剛服役的軍艦。

宗澤亞在其著作《清日戰爭》中說,清日兩國海軍都是傾兩國財力武裝的高科技兵種,清朝的外國戰艦在噸位上名列亞洲海軍第一;但是綜合比較清日兩國艦隊各項指標,日本聯合艦隊優於清朝北洋水師。馬幼垣的說法更加明確:“(甲午)未開戰時戰果已經寫就草稿”,戰前中日海軍在硬件設備和軟件條件均相去頗遠。並且,戰事剛過就有西方海軍界人士和在華記者發表看法認爲“北洋海軍在黃海之役還未致一仗而全軍覆沒可算是奇蹟”。

參考:陳悅,《沉沒的甲午》,鳳凰出版社,2010.1

宗澤亞,《清日戰爭》,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4

黃曉峯,《馬幼垣談甲午海戰中日軍力對比》,東方早報,2013.5.26

 爭議四 黃海海戰時北洋艦隊真的缺炮彈麼?

這一說法最流行的來源應該是老電影《甲午風雲》,裏面充斥了北洋艦隊因爲缺炮彈(經費被貪污了)而功敗垂成的暗示。不過,從歷史考證上來說,這一說法的最初起源應該是來自1929年英人泰萊回憶錄,由張蔭麟譯爲《泰萊甲午中日海戰見聞記》,書中說定遠、鎮遠兩艦加起來只有“三顆大彈”。泰萊,原爲中國海關英籍稅務僱員,甲午戰爭爆發後,曾被派爲定遠艦副管駕李鼎新的助手。

甲午戰爭的十大爭議:慈禧真的搜刮海軍經費了嗎 第3張

就常識而論,五個多小時的激戰,定、鎮兩艘主力艦僅靠三顆實戰用大彈與敵人奮戰,這說得通嗎?既說北洋海軍炮彈“奇絀”,又稱“吾等之子彈尚足一小時之用”,泰萊一說未免自相矛盾。

事實上,甲午戰後,英國海軍研究機構曾對黃海之戰中國海軍所射炮彈數量進行統計:定、鎮兩艦8門主炮一共射出197發炮彈,平均每門約25發。另據日方記載,擊中日艦並使之嚴重受損的305毫米口徑大彈有若干枚。1894年直隸候補道徐建寅奉旨赴威海查勘北洋海軍,其查勘報告稱:當時海軍各艦所存炮彈共計5084顆,其中定、鎮兩艦305毫米口徑主炮所用炮彈爲537顆,還不包括岸上庫存之數。徐建寅是兵器專家,其報告僅在內部使用,具有相當的可信度。

因此,泰萊之說,實不足爲信。

參考:潘嚮明,《甲午黃海之役北洋海軍缺乏炮彈說質疑——兼論其失利原因問題》,《清史研究》,2009年01期

 爭議五 北洋海軍在主炮上晾衣服?

關於北洋艦隊有著名的“主炮晾衣”的故事,稱北洋艦隊在訪日期間被日方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看到在主炮上晾曬了衣物,由此論證軍律渙散,註定打不贏戰鬥。唐德剛在《晚清七十年》中有一節叫《炮上曬褲,太監閱軍》,說中國水兵在炮上曬褲子,其藐視武裝若此,東鄉看到以後謂中國海軍不堪一擊。而“能把個無知腐爛的太監(李蓮英)放在海軍檢閱臺上作檢閱官,那麼在主力艦大炮上晾幾條褲子也就微不足道了”。根據海軍史學者陳悅的考證,最早記載這件事的是日本人小笠原長生。小笠原長生曾在甲午戰爭中參加過黃海大東溝海戰,退休後開始文學創作,因視東鄉平八郎爲偶像而被稱爲“東鄉的跟班”。他在歌頌東鄉平八郎的代表作《聖將東鄉全傳》中記載,1891年北洋艦隊訪日期間,東鄉平八郎說他看到平遠艦上曬着衣物,“很不整潔”。然而考諸丁汝昌、李鴻章的相關史料,可知當時“平遠”艦根本沒有去日本,更不可能被看到在炮管上曬衣服。小笠原在該書的英譯版中刪去了這一則曬衣服的故事。

然而在中國,田漢、羅爾綱、唐德剛均在各自的文章著述中繪聲繪色地講了“主炮晾衣”的故事,原型基本都是小笠原長生經不起推敲的創作。在田漢的敘述中,曬衣服的成了“濟遠”艦,而事實上“濟遠”艦也沒有去日本,更不會被看到曬着水兵的短褲。唐德剛的版本中,曬衣服的是“定遠”艦,然而它的主炮炮管長不到2米、離地3米、直徑接近0.5米,曬衣服稍有不慎便有可能從高處摔落。此外唐文提及東鄉平八郎時對其職務、經歷的敘述均有錯誤。然而以《晚清七十年》之著名和流傳廣泛,唐著的記載成爲“主炮晾衣”的故事流傳最廣泛的一個版本。

參考:唐德剛,《晚清七十年》,遠流出版社,1998.6.1

陳悅,《沉沒的甲午》,鳳凰出版社,2010.1

  爭議六 劉步蟾是愛國將領還是投降派?

劉步蟾是北洋海軍右翼總兵、定遠管帶,在1895年2月“定遠”艦中敵船魚雷時自殺。在國人池仲祐撰《劉軍門子香事略》中,劉步蟾是一位愛國海軍將領,而在英國人泰萊的在華回憶錄中,劉步蟾是不折不扣的懦夫,在海戰中擅變隊形,將自己的座艦“定遠”聚衆以求自保。1938年蔣廷黻《中國近代史大綱》、1947年范文瀾著《中國近代史》均援引沿用泰萊的敘述和評價。1962年電影《甲午風雲》將劉步蟾塑造爲反面典型,其“惡名”由此更加廣爲人知。

“文革”結束以後,甲午戰爭研究專家戚其章正式提出重評劉步蟾,他指出泰萊對劉有很深的成見和憤恨,回憶錄中“擅改陣型”的記載是編造的。史學界對此進行了長達數年的討論,最後基本達成共識,不應採信泰萊的不實之詞,劉步蟾在黃海海戰中英勇戰鬥、戰功卓越,應當評價爲愛國將領。

黃海海戰中北洋艦隊重創日本艦“鬆島”號,是當時一大奇功,歷史學家張蔭麟、羅爾綱都曾指劉步蟾曾冒領戰功,將“鎮遠”艦的功勞攬在自己主事的“定遠”艦身上。戚其章則發表研究認爲,重創“鬆島”號確爲“定遠”戰功,“冒功說”不可信。

參考:戚其章,重評劉步蟾引起的風波,《百年潮》,2006.3

戚其章,劉步蟾冒功說質疑,《探索與爭鳴》,2005.1

甲午戰爭的十大爭議:慈禧真的搜刮海軍經費了嗎 第4張

 爭議七 “逃跑將軍”葉志超狂奔500裏是真的嗎?

《清史稿·葉志超傳》記載,平壤之戰中,守城的各軍總統葉志超不戰而退,連夜逃跑,“趨五百餘里,渡鴨綠江,入邊始止焉”,於是“逃跑將軍”狂奔500裏潰退回國成爲人盡皆知的笑柄。日軍攻佔了牡丹臺和玄武門之後,守城的葉志超如能率兵堅持數天,戰事當有轉機(戚其章《甲午戰爭史》)。然而葉志超完全喪失信心,不戰而下令撤退,且撤退的軍隊正中日軍埋伏。一夜之間,清軍在逃跑的路上被擊斃或被俘者達2000餘人,白白葬送了約5個營,比戰死的人數多得多。

只是葉志超恐怕沒有直接逃回國。有學者根據李鴻章電報、朝廷諭旨等考證認爲《清史稿》記載有誤,葉志超事實上先潰退至安州,於其北設防;然後受朝命收集潰兵整頓,籌防義州,最後按照朝廷的諭旨渡過鴨綠江,在九連城等設防,而不是直接潰入本土。當然,這並不能減輕葉志超的罪過。

參考:張劍,《衛汝貴、葉志超相關問題考》,《歷史教學問題》,2011.6

 爭議八 葉志超被赦免了嗎?

關於葉志超被判斬監候後的情況,一般採用《清史稿》的說法,認爲他“遇赦歸”,也就是說他最終蒙恩免罪成爲“無罪之身”,《肥西縣誌》也有他遇赦後回到家鄉,“歲餘而卒”的說法。

但是有學者考證刑部奏摺和《葉氏宗譜》認爲,葉志超只不過因“朝審情實”,歷年蒙恩“免勾”,未被處斬而已。他到死仍然是朝廷的死刑犯,死後屍體運回家鄉,與原配夫人合葬於黃老郢。是否被赦免,這對於“蓋棺論定”來說有很大的差別。

參考:張劍,《衛汝貴、葉志超相關問題考》,《歷史教學問題》,2011.6

爭議九 總兵衛汝貴是不是被冤殺的?

衛汝貴是甲午戰爭期間唯一被朝廷處斬的實授總兵,其罪狀有二:一是平壤戰役中“臨陣退縮,節節敗退”,以致“貽誤大局”;一是所統盛軍軍紀問題。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史學界“翻案風”興起,戚其章、廖宗麟、陳悅先後爲其翻案,認爲衛汝貴在平壤戰場上作戰勇敢,其所統盛軍軍紀問題亦是莫須有的。陳悅以爲衛汝貴完全是以光緒帝、翁同龢等爲首的主戰派利用言官力量,罔顧事實,黨同伐異,打擊主和派李鴻章的一個犧牲品。這一翻案似成定論。

2011年上海社科院張劍撰文指出,衛汝貴在平壤之戰中雖立有戰功,但亦負有“城池失陷”之責。衛汝貴被處斬最重要的原因是所統盛軍軍紀敗壞,這毫無異議。儘管其被殺與朝廷政爭有關,但歸根結底還是他自己平日待兵寡恩。

參考:張劍,《衛汝貴是被冤殺的麼》,《探索與爭鳴》,2011年12期

 爭議十 甲午戰爭清廷賠了多少錢?

從《馬關條約》字面上看,清廷賠款2.3億兩。而謝俊美說,清廷賠款2.8億兩。戚其章說,清廷賠款2.6億兩。這筆賬到底怎麼算?按條約內容,中國對日賠款有三項:(1)軍費庫平銀2億兩;(2)贖遼費庫平銀3000萬兩;(3)威海日軍駐守費庫平銀150萬兩。合計爲庫平銀2.315億兩。其實,日本實際得到的數目還應加上兩項:(1)以庫平實足(銀兩成色和分量)爲藉口多得的銀兩(謝認爲多得的銀兩數額有3000萬兩;戚則認爲有1325萬兩);(2)“鎊虧”(金銀兌換比價)一項多得的銀兩(謝認爲這部分金額有2000萬餘兩;戚則認爲是1494萬兩)。另外,謝俊美還將清廷赴倫敦交付賠款一行中交付地點和手續的花費計入其中。於是,有了2.6億兩與2.8億兩兩說。

參考:

謝俊美,《再論中日甲午戰爭的賠款問題》,《第二屆近百年中日關係史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中華書局,1995

戚其章,《甲午戰爭賠款問題考實》,《歷史研究》,1998年3期

將星傳奇
古代戰役
戰史祕聞
抗日戰爭
軍事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