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盤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 誰服鴉片自殺?

盤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 誰服鴉片自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日甲午戰爭中的十大忠烈將領

  丁汝昌因何服鴉片自殺? 

丁汝昌(1836.11.18-1895.2.12),原名先達,字禹廷,亦作雨亭,號次章。

原籍安徽鳳陽縣,祖先在明初投軍入了衛所,後人成了衛籍,落戶在廬江縣北鄉石嘴頭地方,子孫繁衍,人口增多,後來該地改名爲丁家坎村。咸豐末年,丁汝昌家遷巢縣高林鄉郎中村(今安徽巢湖市高林鎮汪郎中村),丁汝昌的父親丁燦勳,以務農爲生,生活貧苦。丁汝昌幼年曾入私塾讀了三年書,因家境貧窮,自十歲起失學,出外幫人放牛、放鴨、擺渡船等,以補貼家用。十四、五歲時,被父親送到同族伯父的豆腐店學徒。咸豐元年(1851年),廬江一帶發生嚴重災荒,丁汝昌父母先後病故。三年十二月(1854年1月),太平軍佔領廬江,丁汝昌參加太平軍。後隨太平軍駐紮安慶,成爲程學啓的部下。

十一年(1861年),安慶被湘軍圍困危急,身爲陳玉成部下的程學啓,深夜率丁汝昌等300餘人翻越城牆,向集賢關湘軍訓導曾貞幹投降。湘軍將領曾國荃對這批降軍存有疑慮,每逢戰鬥,必令他們居於前列,七月十三日,程學啓、丁汝昌作爲前導,攻破安慶北大門外的太平軍營壘3座,斷絕了安慶北面的交通,使守城的太平軍處境更加艱難,八月一日,曾國荃指揮程學啓、丁汝昌等攻佔安慶,太平軍守將葉芸萊以下1.6萬人全部戰死。戰後,程學啓升任遊擊,賞戴花翎,充當開字營營官,丁汝昌升任千總,充當開字營哨官。

盤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 誰服鴉片自殺?

當時因上海士紳請求,曾國藩命令李鴻章組建湘軍,支援上海,並將大都由安徽人組成的,程學啓開字營撥歸李鴻章指揮。同治元年(1862年),程學啓、丁汝昌等隨李鴻章乘輪船前往上海。八月,配合劉銘傳銘字營與太平軍戰於四江口,劉銘傳見丁汝昌作戰英勇,請李鴻章把丁汝昌調入銘字營,仍充哨官,統領親兵100人。旋改統領馬隊,升任營官,授參將。

同治三年(1864年),太平天國敗亡。曾國藩北上督師剿捻,由李鴻章署理兩江總督,辦理後勤。丁汝昌升爲副將,統先鋒馬隊3營,隨劉銘傳北上,與捻軍作戰。七年(1868年),東捻軍失敗,丁汝昌授總兵,加提督銜,賜協勇巴圖魯勇號。

同治十三年(1874年),清政府決定裁軍節餉,劉銘傳擬裁去丁汝昌部馬隊3營,丁汝昌致書抗議,劉銘傳怒其不執行命令,欲殺之。丁汝昌聞訊,馳歸故鄉巢縣,得免殺身之禍。

同年,發生日本侵略臺灣事件。清政府展開海防大籌議,李鴻章力主購買鐵甲艦,辦理海軍。光緒元年(1875年)四月,李鴻章奉命督辦北洋海防事宜。

丁汝昌罷職歸田,悶悶不樂,其妻魏氏,是湖北鍾祥人,出身書香門第,是一位有見識的女子。她安慰丁汝昌:“家有薄田數畝,足以飽腹,大丈夫建功立業,自有時也,姑待之”。家居數年,丁汝昌時常想到李鴻章身居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姑前往天津投靠。李鴻章素知丁汝昌“才略武勇”,就對他說:“省三(劉銘傳)與爾有隙,我若用爾,則與省三齟矣。爾宜與之分道揚鑣!今吾欲立海軍,乏人統率,……當以此任相屬。”當時,陝甘總督左宗棠正在指揮西征收復新疆的戰事,因素知丁汝昌作戰英勇,奏請發往甘肅差遣。李鴻章不願丁汝昌西行,便以丁汝昌“傷病復發”爲由,把他留在天津。

光緒五年(1879年),清政府從英國訂購的“鎮東”、“鎮西”、“鎮南”、“鎮北”4艘蚊子船來華,北洋軍艦日多,李鴻章奏准將丁汝昌留北洋海防差遣,派充炮船督操。六年(1880年),李鴻章奏派丁汝昌率林泰曾、鄧世昌等赴英接收訂購的“超勇”、“揚威”號巡洋艦。在英期間,丁汝昌覲見了英國女王,拜訪了英國海軍司令和高級軍官,並與當時一些着名的軍艦設計師會面,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借赴英的機會,丁汝昌特意繞道德國,參觀了建造中的“定遠”艦。

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朝鮮京城爆發壬午兵變,國內局勢大亂,日本政府決定藉機出兵朝鮮。清政府派丁汝昌率“威遠”、“超勇”、“揚威”等艦開赴朝鮮,用以觀察局勢和防止事態進一步惡化。六月二十六日,丁汝昌與候選道馬建忠離開煙臺,率艦隊抵達朝鮮仁川,日本海軍艦隊已先期到達。丁汝昌決定“以軟禁禍首李昰應爲先着”,遂乘“威遠”迴天津請兵。七月初七日,丁汝昌率“威遠”、“日新”、“泰安”、“鎮東”、“拱北”等船艦,載運淮軍吳長慶部2000餘人往朝鮮登陸,十三日,丁汝昌與吳長慶、馬建忠等設計擒獲朝鮮太上皇李昰應,押往天津軟禁,使日本干涉朝鮮的計劃落空。八月二十九日,李鴻章上奏,稱記名提督新授天津鎮總兵西林巴圖魯丁汝昌,久歷戎行,才明識定,前往英國督帶快船回華,創練水師,講求西法,能耐勞苦,此次揚威域外,足張國體。清政府賞丁汝昌穿黃馬褂。

光緒十一年(1885年),在德國訂造的“定遠”、“鎮遠”、“濟遠”回國,丁汝昌與津海關道周馥前往驗收,舉行升旗儀式。

光緒十二年(1886年)七月,李鴻章命丁汝昌與總查琅威理率北洋水師主力赴朝鮮釜山、元山、永興灣等處操練,並巡查洋麪。不久,李鴻章又派吳大澄等勘定吉林東部國界,命丁汝昌率艦隊至海參崴接應,然後折赴長崎進船塢保養(“定遠”、“鎮遠”鐵甲艦按設計,每半年必須入塢油漆一次,以防鏽蝕,當時中國沒有能容納這兩艘軍艦的船塢,而前往日本,是最近的選擇)。七月初十日,“定遠”等軍艦到達日本長崎,引起日本民間的豔羨、妒恨心理。七月十六日,中國休假水兵上岸,和日本警察及民衆發生爭鬥,北洋水師總查琅威理一度準備下令向日本宣戰,被丁汝昌制止,最終通過外交、法律途徑平息了這場爭端,日本向中國賠償5萬餘元。

光緒十三年(1887年),清政府命令各地督撫物色將才,以備任用,分別保奏。七月二十日,李鴻章遞交《保舉將才折》,丁汝昌名列其中。

盤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 誰服鴉片自殺? 第2張

光緒十四年(1888年)八月,清政府定北洋海軍官制,在威海擇地建造水師公所。九月初九日,總理海軍事務大臣醇親王奏準頒佈《北洋海軍章程》,北洋海軍正式建軍。十三日,海軍衙門根據李鴻章的提名,奏准以北洋水師記名提督直隸天津鎮總兵丁汝昌爲海軍提督,旋賞加尚書銜。根據丁汝昌的建議,在威海劉公島設立水師學堂,培養駕駛、指揮軍官;在大沽、旅順設立水雷學堂,培育魚雷軍官;在山海關設立武備學堂,在威海設立槍炮學堂,培育各級專業軍官。

光緒二十年(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清政府應朝鮮國王請求,派兵幫助鎮壓。李鴻章以中國軍力不充,準備不足,不建議過早開戰,儘量拖延時間。

六月二十日,日本軍艦在豐島發動突然襲擊。

七月一日,中日雙方互相宣戰,甲午戰爭爆發。

戰爭爆發後,光緒皇帝在清流黨人的慫恿下,情緒激動。數日間,連發電報指責丁汝昌,質問爲何沒有戰果,提出要將丁汝昌革職,送交刑部治罪。

而當時清政府所下命令,也是前後矛盾,混亂不堪。既要丁汝昌遠行尋找日本艦隊決戰,又命令必須保護大沽、山海關、旅順、威海等地萬無一失,艦隊不得遠離,“倘有一艦闖入,定將丁汝昌從重治罪”。而朝廷中的頑固派、清流黨也乘機大做文章,名爲指責丁汝昌,潛臺詞則是攻擊李鴻章。七月二十五日,對海軍事務一竅不通的廣西道監察御史要求撤換丁汝昌,河南道監察御史要求治丁汝昌罪,翁同龢等軍機大臣也在推波助瀾。七月二十六日,清廷明降諭旨:“海軍提督丁汝昌即行革職”,七月二十七日,又有聖旨到,稱丁汝昌“狡猾避敵”,對丁汝昌的攻擊達到高潮。

七月二十九日,李鴻章遞交《復奏海軍統將折》,爲丁汝昌辯護。因爲對丁汝昌的指責大都屬於捕風捉影,根本沒有任何證據,光緒皇帝降旨:“丁汝昌暫免處分”。

經歷瞭如此一場風波,丁汝昌當時的心情可以想見。

光緒二十年八月十八日,護送陸軍赴朝後正準備返航的北洋艦隊與日本海軍遭遇,黃海海戰爆發。戰鬥開始後不久,丁汝昌即被炮火所傷,但仍堅持坐在艦內的過道中鼓勵士氣。經過近5小時的鏖戰,中日雙方互有損傷。

九月二十日,北洋艦隊在旅順完成修理返回威海,“鎮遠”艦入港時觸礁受傷,使得本已元氣大傷的北洋艦隊雪上加霜。日軍進攻旅順時,丁汝昌被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旅順陷落後,丁汝昌又被革職,暫留本任。在威海佈防上,丁汝昌對陸軍的戰力表示擔心,建議做好炸燬陸路海岸炮臺的準備,不料,又成爲“通敵誤國”的罪證,清廷下令將其交刑部治罪。在劉步蟾等將領的通電請願,李鴻章的極力申辯下,清廷命令,待丁汝昌手頭事務結束後,解送刑部。

丁汝昌當時所處環境雖十分艱難,仍力圖振作,召集諸將,籌商水陸戰守事宜。十二月二十五日,日軍在山東榮成登陸,三十日,即光緒二十年除夕,日本聯合艦隊司令長官伊東佑亨遞送勸降書,丁汝昌不爲所動,決心死戰到底,當日,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並將勸降書上交李鴻章,以明心跡。

盤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 誰服鴉片自殺? 第3張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初五,日軍進攻威海南幫炮臺,丁汝昌率艦隊從海上用火力支援炮臺守軍,發射排炮,擊斃日軍旅團長大寺安純。由於衆寡懸殊,威海陸路南北幫炮臺相繼失守,劉公島遭海陸合圍,成爲孤島。

此後,日本海陸兩軍配合,並利用佔領的陸路炮臺,連日攻擊北洋艦隊,均被擊退。正月十一日,日本魚雷艇夜間偷襲,“定遠”艦遭重創,丁汝昌移督旗於“鎮遠”艦。正月十三日,魚雷艇管帶王平策劃魚雷艇隊集體逃亡,劉公島形勢進一步惡化。正月十五,日軍艦艇40餘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勢將衝入,日本陸軍也用陸路炮臺的火炮向港內猛轟。丁汝昌登“靖遠”艦迎戰,擊傷兩艘日本軍艦,“靖遠”中陸路炮臺發射的炮彈受傷,丁汝昌欲與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

十七日,丁汝昌獲悉陸路援軍徹底無望,北洋艦隊已被國家拋棄。當晚,服鴉片自殺,延至十八日晨7時辭世。

此後,清政府內的清流、頑固黨人交相攻擊,光緒下旨“籍沒家產”,不許下葬。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爲丁汝昌平反昭雪。民國元年(1912年),靈柩始歸葬於安徽無爲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

盤點另外九大忠烈將領

左寶貴(1837-1894),山東費縣人,回族,行伍出身。1856年投效清軍江南大營,進攻太平軍。後長期駐奉天(今遼寧瀋陽)。1889年授廣東高州鎮總兵,仍留奉天。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率所部自遼東渡鴨綠江開赴朝鮮平壤,守北城玄武門。9月日軍分四路進逼平壤,平壤守軍總統葉志超企圖棄城逃走。左寶貴派親兵監視葉志超,並登城指揮與敵激戰,身受重傷仍堅持督戰、燃放大炮,後中炮犧牲。

鄧世昌(1849-1894) 原名永昌,字正卿。廣東番禺人。1867入馬尾船政後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璋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爲“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本派兵侵犯臺灣,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獲升千總。後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獲薦保守備,加都司銜。

林泰曾(1851-1894.11.16),字凱仕,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祖父林霈霖,系林則徐胞弟,故林泰曾稱福建船政大臣、林則徐的女婿沈葆楨爲姑丈。林泰曾幼喪父母,依寡嫂生活。

林永升(1853-1894.9.17),又名翼升。字鍾卿,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入後學堂學習駕駛,十年(1871年),堂課結業,派上“建威”練船實習,前後巡遊南北洋各口。光緒元年(1875年)調赴“揚武”艦,旋任船政學堂教習,獎補千總。

盤點中日甲午戰爭中十大忠烈將領 誰服鴉片自殺? 第4張

聶士成是安徽合肥人。他寒窗苦讀,原來走的是科舉入仕之途,激於愛國的熱情與救國的壯志,他投筆從戎了。在抗擊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中立下赫赫戰功。

劉步蟾(1852-1895.2.10),字子香,福建侯官人(今福州市)。幼年喪父,與母親相依爲命,“事母至孝”。少時性格沉毅,好學善思,愛憎分明,敢於非禮不義之事相爭。同治六年(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入後學堂,學習駕駛。十年(1871年),與同學十八人上“建威”號練船實習,南至廈門、香港、新加坡、檳榔嶼,北上渤海灣、遼東等地,途中測量日度、星度,操練駕駛,見識大爲增進。事後,船政大臣沈葆楨稱讚說:“其精於算法量天尺之子者,則閩童劉步蟾、林泰曾、蔣超英爲之冠”。次年,劉步蟾以第一名成績成爲福州船政學堂首屆畢業生。

黃建勳(1852-1894),字菊人,福建永福人。1867年,以文童應船官考,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1871年,結束課程後,登“建威”練船實習,巡歷南至新加坡、檳榔嶼各口岸,北至直隸灣、遼東灣各口岸。1874年,充任"揚武"快船正教習,又調任“福星”炮艦正教習。次年又調回“揚武”,赴日本及中國各口岸梭巡,以增長閱歷,薦保千總。

葉祖珪(1852-1905),字桐侯,福建閩侯人,出生於一個塾師家庭,共有兄妹九人,葉祖珪排行第三,由於看到家庭負擔很重,便放棄了科考之途。1867年,考入福州船政學堂第一期駕駛班。1871年7月畢業,船政第一期畢業,畢業時在寫給洋教習卡羅的告別信上說道“願盡所能爲國效勞”,1876冬年作爲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學生,與劉步蟾、薩鎮冰等被選派出國,1877年春進英國格林威治海軍學校學習,先後在英國海軍“索來克伯林”號裝甲戰列艦(與英國王太子同艦實習)、“芬昔勃爾”號巡洋艦實習,三年期滿後回國,洋監督恭薩克對他的評語是:“勤敏穎悟,歷練甚精”,堪“勝管駕官之任”。

薩鎮冰(1859-1952) 字鼎銘。 先世爲色目人(蒙古族),原籍雁門(今山西代縣)。始祖薩拉布哈,爲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權,“元統年間,家於閩”。16世傳至薩鎮冰。父薩怡臣,字懷良,號納吉,爲諸生,以教書爲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