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八旗制度是誰創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八旗制度是誰創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八旗制度是清代旗人社會生活軍事組織形式,也是清代的根本制度,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由努爾哈赤創立,清朝滅亡後解散。

瞭解八旗制度及其演變,對於瞭解清朝之特色及盛衰,至關重要。

八旗制度是誰創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八旗制度的起源——從騎射狩獵到八旗勁旅

滿清是誕生於東北白山黑水之間的一個漁獵部族,漁就是捕魚,獵就是弓馬騎射。

這是滿族人與漢人最大的不同。

內地漢人最擅長的就是種莊稼,世代精耕細作,面朝黃土背朝天,以此謀生。而東北的漁獵部族,除了部分區域農業種植之外,還可以在靠彎弓射獵的方式謀生。

皇太極曾言:

“我國家以騎射爲業,今若不時親弓矢,惟耽宴樂,則田獵行陣之事,必致疏曠,武備何由而得習乎?蓋射獵者,演武之法。”

——(《清太宗實錄》)

清代以“騎射”爲國本,就是要保持這一民族特性。

八旗制度,就是起源於滿族漫長的狩獵史。

滿洲人打獵,多是數人結隊而行,組成一個包圍圈,因此有“圍獵”之稱。

一般是十個人一隊,選一個領頭的,這個領頭的就叫“牛錄額真”,“牛錄”滿語是“大箭”的意思,“額真”是主人的意思。

這種十人的小隊伍,狩獵之時相互配合,打仗時候,也是一個單位。

八旗制度是誰創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2張

  圍獵圖卷

努爾哈赤在萬曆十一年(1583)憑祖上留下的十三副遺甲起兵之後,就有了以牛錄額真爲統領的隊伍。之後勢力漸增,一個牛錄增加到三百個人,這時候的牛錄額真就是個不小的將官了。

萬曆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設黃、紅、藍、白四旗,統轄的戰士有一千二百多名。

之後努爾哈赤不斷取得軍事上的勝利,掠奪周邊各部族人口,編入行伍,牛錄的數量也不斷增加。從萬曆二十九(1601)年到四十三(1615)年,十五年間,牛錄數量增加到了四百個!

查看完整族譜努爾哈赤的族譜

努爾哈赤也是人,不是神,一個人去直接統轄這麼多牛錄額真,想想也是挺累的,於是就在牛錄額真之上,添加中層領導,採用多層級的管理方式。

《武皇帝實錄》記載:

太祖削平各處,於是每三百人立一牛祿厄真,五牛錄立一紮攔厄真,五紮攔立一固山厄真,固山厄真左右立美凌厄真。原旗有黃、白、藍、紅四色,將此四色鑲之爲八色,成八固山。”

八旗制度是誰創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3張

  八旗之旗幟式樣

八旗制度之雛形正式出現:

時間:萬曆四十三年(1615)

創建人:努爾哈赤

內容:300人爲一牛錄,設牛錄額真管理;五牛錄爲一甲喇(扎攔),設甲喇額真;五甲喇爲一固山,設固山額真。在原來黃、白、藍、紅四色旗的基礎上,增設鑲黃、鑲白、鑲藍、鑲紅四色,組成八旗。固山額真爲旗主。

旗幟式樣:黃、白、藍、紅四色旗爲方形雲龍紋,黃、白、藍三色鑲紅邊,紅旗鑲白邊。

八旗制度是誰創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4張

  八旗鎧甲式樣

八旗制度的特點——努爾哈赤崛起之謎

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後,宛如神助,屢破強敵,最終竟能以東北一隅,殺入關內,以二十萬人之滿洲人,擊敗李自成張獻忠、橫掃中原,終滅南明,成爲中華大地的新主人。

努爾哈赤

努爾哈赤[注](滿語:ᠨᡠᡵᡤᠠᠴᡳ,穆麟德:Nurgaci,太清:Nurgaqi[注];1559年2月21日 -1626年9月30日),愛新覺羅氏[注],出身建州左衛都指揮使世家旁系[參10],祖父覺昌安被明朝授予都指揮使[參10],父親塔克世爲覺昌安第四子[參10],努爾哈赤是塔克世的嫡長子,宣皇后喜塔喇氏所出。努爾哈赤少年時曾以採人蔘爲生,...不得不說這是個奇蹟,而這個奇蹟,與努爾哈赤創建的八旗兵制息息相關。

遊牧民族有個特色,就是身體強壯,擅長騎馬射箭,天生就是戰士。

所以遊牧民族誕生了不少寓兵於農、兵農合一的制度,如金朝的猛安謀剋制,把女真部族民衆直接編入軍事組織,平時從事生產,戰時則跨上戰馬變身戰士。

安居的民衆和奮勇的戰士,身份轉換就在一聲號令之下。動員十分迅速,又能節省兵餉。

滿洲的八旗制度也是如此,軍政合一,兵農一體,不打仗就和普通民衆一樣,安居樂業,一有戰事,馬上彎弓上馬,軍械糧草自備,所向披靡。

騎射出身的民族,以驍勇爲利箭,以榮譽爲信仰,戰鬥力強悍。

這就比漢人的徵兵制和募兵制強多了。努爾哈赤最大的敵人——大明王朝,因爲與東北崛起的滿清頻繁交戰,屢屢戰敗,只好國庫出巨資,養大兵,徵遼餉,民怨騰。

最後還是因爲部隊缺乏訓煉,指揮不力,戰鬥力弱,被滿清騎兵打的滿地找牙。

八旗制度是誰創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5張

  八旗軍陣

清軍入關後八旗制度的演變

滿洲八旗創建之後,取得了赫赫戰功,努爾哈赤憑藉訓練有素的八旗兵,將東北收入囊中,一統鬆嫩遼河平原。而後將歸附的蒙古人和漢人也按照滿洲八旗的編制形式,設置了八旗蒙古和八旗漢軍。

不得不說的是其中的八旗漢軍,對大清奪取大明江山,起到了不可忽視的輔助作用。

查看關係圖譜清代八旗制度下的八旗

滿洲騎兵很厲害,滿人從小就騎馬射箭,故而奔馳疆場,尤善野戰。

如果對方有堅固的城池,據城堅守,滿洲騎兵就沒太多的辦法了,除了圍城、誘敵出城決戰,沒有其他有效的辦法。

袁崇煥在寧遠孤城憑藉紅衣大炮堅守,努爾哈赤數次指揮騎兵衝鋒,均被重炮轟散,最終這個號稱“生平無敗績”的常勝將軍,就這樣一敗而終。

努爾哈赤之後的皇太極,就意識到滿洲騎兵的這些缺點,開始注意收編漢軍,發揮漢軍善於攻城,製造精良火器的優勢,將漢軍收入八旗編制。

雖然當時的漢軍在八旗中地位低於滿、蒙,但是在清朝入關奪取大明河山的過程中,漢軍八旗確實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著名的軍事將領如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在清初均以軍功封王。

清入關後,八旗制度隨之發生了不少的演變。

旗兵不再是兵農合一了,有幾千萬漢人種地交租,旗人還種什麼莊稼嘛,清廷按時發俸祿,八旗軍變身爲只管操練、征戰的職業軍隊。

之前的牛錄——甲喇——固山,也變了名稱,成爲佐領(正四品官職)——參領(正三品)——都統(從一品)。

八旗的兵種也逐漸細化,分爲驍騎營、前鋒營、護軍營、火器營、健銳營等。

大清皇室與國家的諸多重要活動,都離不開滿人和八旗的影子。

紫禁城裏,皇帝和皇室的衣食住行,由內務府的上三旗包衣來張羅。

大內有從八旗中挑選的精英組成的侍衛處、御用營保障皇室的安全,皇上選秀女,優先從八旗旗人女子中選擇,在東北,有旗人專門爲皇室挖人蔘,採東珠,捕鱘鰉魚,打松子,釀蜂蜜……可以說,八旗與國事和皇家之事緊密聯繫在一起。

八旗的兵,稱之爲披甲,滿洲子弟想要進入八旗當兵,必須通過一個考覈——馬、步、箭三項測試。

如果馬術好,就被選入“馬甲”,可不是現在說的馬甲,當時的“馬甲”就是騎兵,工資待遇各方面都比“步甲”,即所謂的步兵優厚不少。

俗話說: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滿洲得了天下後,滿人的好日子就來了。

在大清前中期,如果生在旗人家庭,絕對是上輩子做了善事,投胎比較好。

因爲大清律規定,旗人“生則入檔,壯則爲兵”,意思是生下來就進入“編制”,長大成人之後,就去當兵。

“世襲”的旗人除了去參軍打仗,別的事情都不用做了。

順治朝的時候,國家規定,旗人除了服兵役之外,其他的賦稅徭役統統免了,這還不算,按每一家的人丁數,大清還要給補助口糧。

如果閒得荒,想去種點莊稼,或者想去經商賺錢,不行,大清不允許旗人幹別的,只能練習弓馬騎射,以護國本。

爲國家辦事,國家當然也不會虧待旗人,我們來看看旗人的收入:

1、旗地。

入關之後,清廷下圈地令,在北京周圍大量圈佔土地,驅逐漢人,佔地分給八旗兵丁。

八旗兵丁不事耕作,這些土地就被租給漢民,旗人則舒舒服服的當上“地主”,每年只要按時收租即可。

2、餉銀。

八旗子弟入伍後,就可以拿兵餉了,除了本人,一家子都會得到朝廷的俸祿,如果去打仗,那更好了,能拿到平時工資的兩倍。

如果在戰場上立了功,會有額外的獎賞,若是不幸陣亡,家人每年都會領到一筆撫卹金,能滿足基本生活所需。

如遇紅白之事,另有特殊的津貼。

3、“黃帶子”、“紅帶子”。

普通的旗人,已經是待遇很好了,和皇室沾點關係的旗人,那日子就更舒坦了。

清代有規定,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直系後代,都是宗室子弟,系黃帶子。而其他的旁支,則爲遠支覺羅,系紅帶子。

以最下等紅帶子覺羅爲例,凡男孩出生,便記入家譜,領紅帶子一條,入貴族行列,然後每年年初就可以憑這個紅帶子,領取24兩白銀的俸祿和21石2斗的糧食,結婚時,朝廷要賞賜白銀20兩,死的時候,也要給30兩的治喪之費。

要知道,當時漢人百姓最普通三口之家,一年的衣食住行花銷基本就是10兩左右。由此可知清廷對旗人真的是待遇優厚。

而清朝對八旗的恩養,也換來了八旗兵的奮勇作戰,誓死衛國。

在清前中期,清朝入關後,鐵蹄所向,肅清了李自成和南明的殘餘勢力,一路秋風掃落葉,八旗勁旅功不可沒。

而在之後的平三藩,收臺灣,平定準噶爾、大小和卓,以及西征大小金川,北抗沙俄的戰鬥中,八旗兵都是一馬當先,不畏犧牲,爲大清版圖的擴展和守護,做出了不小的貢獻。

八旗制度是誰創立的 八旗制度上三旗 第6張

  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鐵蹄南下——清代各地的駐防八旗

定都北京後,清廷挑選佔總數之半的八旗精銳,守衛北京城,這就是“禁旅八族”。

另外的一半八旗兵,在全國水陸緊要之地,設置“八旗駐防城”,分兵駐守。

在各直隸省,有荊州、杭州、福州、成都、開封等駐防之地。

在東北龍興之地,有盛京、吉林、黑龍江駐防地。

在西北,有西安、新疆、綏遠、寧夏、熱河、察哈爾等駐防城。

這些八旗駐防之地,大多是設駐防城,或者劃定專門的區域,號稱“滿城”或“滿營”,形成一個與當地民人隔開的八旗兵丁駐地,有專門的訓練場所,有駐防官兵營房,有朝廷發放的餉銀和物資,成爲大清軍事上鎮撫全國的有效有段。

鐵桿莊稼老米樹——旗人的歡樂與哀傷

在清代,生爲旗人,還是相當爽的。滿族的女人,可以不用纏腳,滿族的男人,天生就是戰士,不愁沒工作,全由國家供養。

八旗俸祿優渥,不敗家的話,足以養家餬口。

但是到了清中期之後,國家承平,多無戰事,八旗兵逐漸開始懈怠,生活腐化,日漸墮落。

正如老舍在《正紅旗下》一書中所言——

“清王朝入關以後,八旗子弟日子過得是快活無比啊!每天就是放鴿哨、鬥蛐蛐、幹炸丸子,還要喝喝花酒,玩玩遊戲,把抽鴉片作爲一種消遣。”

“當他們沒錢花了,就把軍糧賣了,換錢花,甚至有人把兵器鎧甲都賣了,貪污腐敗盛行,只是爲了一時的快活……”

兩百餘年的風風雨雨,逐漸湮沒了旗人驍勇善戰之精神,一般的旗人既忘了自譴,也忘了自勵,安享朝廷的恩養之福,還誕生了一種獨具風格的生活方式:有錢的真講究,沒錢的窮講究。

而隨着滿人的時代生息,人口不斷翻倍,國家也感到奉養八旗有壓力。鴉片戰爭中,八旗兵雖有奮勇作戰者,但是還是無法抵抗堅船利炮的洋人。

太平天國興起後,八旗兵的腐敗更是暴露無遺,被太平軍各種虐,清廷沒有辦法,只能重用漢人,曾國藩、李鴻章等人順勢而起,組建湘軍、淮軍,這纔將太平軍擊敗。

晚清的八旗,隨着僧格林沁的陣亡,真正成了落日餘暉。

清末的內憂外患下,清廷也無力供養八旗,薪俸日減,甚至長久拖欠,旗人生活窘迫,困苦萬狀。

旗人的命運也象徵着大清的國運,隨着辛亥革命的隆隆炮聲,旗人和大清,均成爲過往,昔日的八旗雄姿,也消逝在歷史的滾滾長河中。

本文轉載自全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