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滿清八旗兵是什麼時候開始墮落的?八旗制度對於清朝意味着什麼?

滿清八旗兵是什麼時候開始墮落的?八旗制度對於清朝意味着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滿清八旗,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縱觀歷史,幾乎所有遊牧民族,如匈奴、鮮卑、羯、羌、氐、蒙古在進入中原後,都不可避免地迅速墮落並衰敗了,而且是不可逆的。八旗兵的墮落不過是歷史的再一次重演,只是這次重演更加漫長。唯有漢族,在幾千年中,憑藉着文化優勢,一次又一次東山再起,最終將這些遊牧民族打敗。

八旗兵是從乾隆以後開始墮落的嗎?其實剛入關就開始墮落了。滿清入關後,八旗兵的巔峯只存在了短短三年,之後就開始衰敗了,以至於清朝奪取天下最終靠的還是洪承疇、吳三桂這些漢人。

根據顧誠《南明史》:

在歷史上,每一個新興王朝在軍事上都有一個由盛轉衰的過程,清朝也不例外。只是被清廷統治者視爲爭奪天下和鞏固天下的嫡系軍隊的由盛轉衰過程來得特別迅速。順治元年至四年(1644年到1647年),滿洲八旗兵所向無敵的場面就像曇花一現似地再也沒有出現過。

清朝統一全國後,它的統治集團從來都是忌諱談自身的弱點,後來的史家也很少注意到這一重要轉變,沒有看出入關初期清廷的不可一世和後來的外厲內荏。因此,也沒有認真探討清廷在初期以滿洲八旗兵爲主逐漸轉化爲以漢制漢的政策變化。

滿洲八旗兵實力下降,難以繼續擔任征服全國的主力是出於以下因素:

第一,滿洲八旗兵主要來源於滿族成年男子,而滿族在當時是一個人口相當少的民族,入關初期清軍總兵力十萬,其中已包括了漢軍和蒙古兵,真正可以披甲出征的滿族軍士不過幾萬人。進入中原以後屢經戰陣,戰死和病死的人數很可能超過人口自然繁殖數;進入漢人居住區後,享受着程度不等的勝利者的優待,逐漸滋長起追求生活安逸的風氣,遠不像入關前後那樣勇於用命。概括一句話就是兵員少了,士氣低了。

滿清八旗兵是什麼時候開始墮落的?八旗制度對於清朝意味着什麼?

第二,清朝入關初期吒叱風雲的領兵大將由於染上天花,迷戀女色和內部傾軋,凋謝殆盡。如:豫親王多鐸病死於順治六年,攝政睿親王多爾袞病死於順治七年,肅親王豪格在順治五年死於獄中,英親王阿濟格於順治八年被賜死,巽親王滿達海順治九年二月病死,衍禧郡王羅洛渾順治三年病死於軍中,順承郡王勒克德渾病死於順治九年三月,饒餘郡王阿巴泰順治三年病死,其子端重親王博洛順治九年三月病死,多羅謙郡王瓦克達順治九年八月病死,敬謹親王尼堪於同年十一月陣亡于衡陽。僅存的鄭親王濟爾哈朗自順治五年最後一次統兵出征湖廣以後,到八年就因年高處於半退休狀態,至十二年病死。(順治真乃武將剋星!)

看一下上面列舉的名字,清楚地表明到順治九年,清朝賴以開國、久經戰陣、功勳卓著的大將都已不復存在。這些親王、郡王死時的年齡一般都比較年輕,濟爾哈朗算是最長壽的,也只活到五十七歲。他們的子弟即便承襲爵位,卻少不更事,缺乏戰鬥經驗,無法替代父輩馳騁疆場。親王、郡王以下的貴族、將領雖然還留下了一批,但他們也不復當年英銳氣概。

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詩人方文,在順治十五年北遊京師時寫下了《都下竹枝詞》,其中二首是:

“自昔旃裘與酪漿,而今啜茗又焚香。雄心盡向蛾眉老,爭肯捐軀入戰場。”

“東戍榆關西渡河,今人不及古人多。風吹草底牛羊見,更有誰能敕勒歌。”

說明到1658年滿洲將領已經普遍沉浸於溫柔鄉中,雄心的逐漸消磨自然還要早一些。這種嚴酷的事實,清廷統治集團內非常清楚,儘管他們諱莫如深,閉口不言,但從對南明各派抗清勢力的戰略部署和戰術安排上都明顯地看出他們越來越多地採取以漢制漢的方針。

戰略上表現在更多地依賴漢族擁清派進行招撫;戰術上不到關鍵時間不動用滿洲兵;即使在關鍵戰役中也大抵是讓綠營兵和漢軍打前陣,滿洲兵將處於二線,這樣既可減少傷亡,又可起到監視漢軍和在最後關頭奪取勝利首功的作用。

簡單來說,清兵入關後,八旗兵的衰敗主要有幾點:傷亡嚴重、水土不服、安逸享樂、政治鬥爭。最終結果是,老一代的八旗主力人才先後死去,新一代八旗兵生活環境已經變化導致戰鬥力日益低下,而漢人的地位又逐漸提升。終於一代不如一代。

滿清八旗兵是什麼時候開始墮落的?八旗制度對於清朝意味着什麼? 第2張

另一方面,八旗兵墮落的背後,顯然不只是某一個滿人羣體的墮落,實際上代表着整個滿清,尤其是以愛新覺羅家族爲首的貴族們的集體墮落。

比如愛新覺羅·奕山: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奕山爲靖逆將軍,以“粵民皆漢奸,粵兵皆賊黨”、“防民甚於防寇”,另在福建招募未經訓練的士兵,又日夜飲酒作樂,經歷57天才由佛山行至廣州。5月21日,奕山所部在白鵝潭水域向英軍發起夜襲,結果一敗塗地,廣州城外炮臺盡失。清軍退入廣州城,不敢出戰,26日,奕山派人舉旗投降。與義律簽訂《廣州合約》。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被圈禁在宗人府空室,隔年八月即被釋還,又賞給二等侍衛充任和闐辦事大臣,接着數年下來,功封鎮國將軍,伊犁將軍。

咸豐元年(1851年)7月,俄羅斯全權代表科瓦列夫斯基與中國新任伊犁將軍奕山、參贊大臣布彥泰在伊犁談判。俄方要求按照《恰克圖貿易舊章》議定具體辦法。奕山一味妥協退讓,除喀什通商一事未允外,“接受了俄方的所有提議”。8月6日,雙方在《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上簽字。咸豐五年(1855年12月),被任命爲黑龍江將軍。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期,俄羅斯東西伯利亞總督穆拉維約夫以“助華防英”爲由與奕山談判,“中俄必須沿黑龍江、烏蘇里江劃界”。更以“最後通牒的方式”,用武力威脅,在黑龍江沿岸不斷用炮火示威。奕山怖懼,亦不願輕啓邊關戰端。咸豐八年四月(1858年5月),雙方簽訂《璦琿條約》,將黑龍江以北六十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俄羅斯。咸豐十年(1860年),俄羅斯又藉機迫使清廷訂立《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約四十萬平方公里由“共管”割歸俄羅斯。前後兩次共一百多萬平方公里領土喪失。

那麼他的下場如何呢?《璦琿條約》簽訂後,奕山被革職,召回北京。後來又復起用,繼續好吃好喝供着,1878年病死北京。

一個滿清貴族,在鴉片戰爭中主動投降英國。不僅沒受到什麼懲處,仍然養尊處優,甚至搖身一變成爲黑龍江將軍,將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拱手送給俄國人。清朝的漢族高層同樣不少,無能的也很多,但從來沒有聽說過這樣賣國的事情(守疆保土的倒是不少!)。大多數進入高層的漢人至少是讀過孔孟之書的,起碼還有點底線。很多滿清貴族連底線都沒了,又怎麼去管八旗兵的問題?

清朝八旗制度其實就是明朝軍戶制度補丁版,也就是說明朝的軍戶制度問題在八旗制度上同樣會有。八旗和衛所一樣,都是世襲,這就導致八旗兵在數十年內由於旗內不同階層控制的財富,接受的教育差異導致上下層分離,(八旗也可以看作是一個擴大版的明朝藩王羣體,區別在於受衆擴大,待遇降低。)

清朝旗人官民等級森嚴,八旗內部也有三六九等。混得好的,例如愛新覺羅的旁支,自然如描述的那樣當個寄生蟲,就算鐵桿莊稼沒了也能天天玩鳥賣古董過日子,但畢竟是少數。對於那些普通旗人呢?要知道,旗兵的鐵桿莊稼是發到旗兵手上的,在不準開小竈的情況下,一家人就指着那點軍餉過日子。旗人還不準從事生產活動,就意味着與原本農牧的經濟割裂,變成了一人當兵全家苦熬,而且世世代代無法解脫。

滿清八旗兵是什麼時候開始墮落的?八旗制度對於清朝意味着什麼? 第3張

歷任清帝一直很想解決這個問題,但真的是無解。

從乾隆朝開始,八旗的最大困境已經不是武備廢馳,而是生計艱難。因承平累久、生齒日繁,清朝中期開始,八旗人口也和此時大清國的總人口一樣迅速膨脹,而兵額擴編速度與俸祿待遇提高標準卻遠遠沒跟上,導致八旗丁口中出現越來越多補不上缺、吃不着皇糧管不着餉的閒散旗丁。很多閒散旗丁只能在內廷和旗務官府機構下常年當蘇拉(雜務幫傭)。蘇拉的俸祿收入比旗丁馬甲還要低,看清朝留下來一些內務府和內廷的資料,大部分蘇拉一個月只能領1~1.5兩銀子的俸。

現在一形容晚清京城八旗弟子的墮落德行,就說“提籠架鳥”。而實際上,當時已經有更多閒散旗人,生活窘困到連提籠架鳥的閒心和財力都沒有了。這些人既沒有“鐵桿莊稼“,也沒有”超乎尋常的升遷”機會。他們也不可能有能力去鍛鍊武功,只能是湊合活着。

由於于敏中、鈕祜祿·和珅二人相繼坐上了首席軍機大臣的位置帶壞了官場風氣,這導致乾隆的很多旨意無法得到有效執行。官官相護的事情不只是在文官系統,軍中也是很普遍的。乾隆沒那個魄力去打破祖先的“包養體制”,所以更沒辦法去進行大規模的整頓和改革。所以所謂“嚴肅軍紀”就變成了一紙空文罷了。

滿清八旗兵是什麼時候開始墮落的?八旗制度對於清朝意味着什麼? 第4張

到嘉慶三年愛新覺羅·顒琰親政的時候,八旗就已經沒有什麼戰鬥力了。此時還稍稍能夠頂點作用的只有綠營軍。嘉慶對於國家的掌控能力及對羣臣的駕馭能力遠遜其父,連皇族的腐化墮落都無法有效解決,還怎麼去整頓八旗軍紀?清室講究“敬天法祖,勤政愛民”,到他這一輩就更不可能去嘗試打破那個蛀蟲般的體制。

清朝中期之後,京旗和駐外八旗、東北八旗的矛盾也非常大。盛京將軍當年最煩就是北京八旗過去的,這幫人都是大爺,嘉慶時期搞八旗版本的上山下鄉,時任盛京將軍都要瘋了,來了一幫大爺,他的小心伺候着。蓋好了房子請了一堆傭人,把屯墾變成了農家樂旅遊。饒是這樣,旗人們還是叫苦不迭,不斷逃跑。最後嘉慶一怒之下處死了幾個多次逃回北京的傢伙。但他也無奈意識到了這幫人真的沒救了,屯墾之事也就此不了了之。

爲了不讓人知道八旗墮落,乾隆之後的“滿漢大防”,最主要的目的是保護“國家機密”。平白蓮教時,八旗連行軍都不敢跟綠營兵一起走,以免綠營兵看見八旗爛樣之後產生“不臣之心”(居然能比綠營還爛)。就這情況,敢大張旗鼓解決墮落問題嗎?至於打仗靠誰?去黑龍江抓索倫勁旅......

在道光朝,愛新覺羅·旻寧碰上了張格爾叛亂和鴉片戰爭。這兩場戰爭一個是平叛一個是抵禦外敵入侵,道光根本沒有時間也沒那個精力去整頓。而且道光朝百病叢生積重難返,宣宗連陋規都查不了還能去碰“祖宗家法”?

咸豐朝時,愛新覺羅·奕詝任用肅順做首席軍機大臣,揚言要削減八旗錢糧以改變這一包養體制。雖然咸豐和肅順的初衷是解決日益嚴峻的財政危機,但是這一舉措卻遭到了整個滿八旗的強烈抵制!然而此時的八旗已經不頂用了,連綠營都爛到了骨子裏。打太平天國、打英法聯軍靠的除了蒙古僧格林沁的蒙古那點鐵騎之外,就是曾國藩的湘軍以及李鴻章的淮軍了。

太平天國運動動搖了整個滿清根基,漢人在這次戰爭中合法的擁有了完全屬於自己控制軍隊,並且太平軍打掉了滿人的重要軍營,以及測試了一下滿人的武力強度,弱雞啊實在是!結果,湘軍、淮軍建立,漢人能打敗滿人的事實在雙方心裏紮了根,太平軍也是漢人,打敗太平軍的漢人豈不是更打得過滿人。

咸豐死後,慈禧、慈安兩宮太后把重點放在了洋務運動、打造新軍以及近代化軍工業上。洋務運動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革新八旗的重要性。到這個時候湘軍、淮軍已經成爲了整個清王朝國防的中堅力量。八旗也只能淪爲提籠架鳥的擺設……換句話說,自嘉慶朝開始,嘉慶、道光、咸豐、都想過動八旗,但是都無法有效解決這一痼疾。

在同治、光緒兩朝,八旗就已經被徹底邊緣化了。慈禧沒想過拿錢重振下八旗雄威?雖然身居紫禁城,但她也知道八旗早就爛了。有那閒錢重振八旗,還不如給自個兒修個園子…...

滿清的根子並不是八旗制度(不知道有些人鼓吹個啥!),至少在雍正之後,滿清在中國的統治穩固以後,早就不依靠八旗制度了。對於大多數旗人來說,那點所謂鐵桿莊稼也養不活家人,反而因爲是旗人身份,不能出去打工掙錢;隨着時代越來越敗壞,大多數旗人都得出去工作才能養活一家。比如說《茶館》裏的黃四爺就是拉黃包車的。而這時候宗人府之類的管理機構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不可能讓人爲了制度而餓死在家裏。

八旗制度早就是一個從上到下都想改革的制度了。然而一項制度無論多麼廢物,多麼負面,如果不是到了生死危機上,往往不可能改。這是官僚主義主義所帶來的必然問題,就不要再扯什麼八旗制度對滿清有多重要了。

滿清八旗兵是什麼時候開始墮落的?八旗制度對於清朝意味着什麼? 第5張

無論這個制度多麼爛,始終是有人是這個制度的既得利益者的,動他們顯然要牽一髮而動全身,官僚們當然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而且自古以來這動了別人蛋糕的改革,主事者往往沒好下場,王安石和張居正就是如此。

歷任清帝一直未能解決八旗問題,總結一句就是拘泥於祖宗定製,結果導致八旗放任自流,尾大不掉。

自從太平天國運動以後,清政府的財政一直處於崩潰狀態。各地旗人的錢糧無法力足額發放,導致“逃旗”現象逐年增多。

同時隨着物價的不斷上漲,人口的不斷增多,旗人領的死工資兩百年間不漲反降,再加上很多地方扣剋軍餉,許多底層旗民如同乞丐,那點銀餉連一個月喝稀飯都不夠。很多人由於生活太艱難,甚至把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也給賣了,這也讓他們的生活更加艱難。(八旗人員在早期的時候,他們的軍餉加上土地的收入,可以說還是十分可觀的。)

打仗了上面人又要旗民去送死,打敗仗丟地等又要被殺頭,底層旗兵大多無心戀戰。清朝對於丟失城地土地處罰非常嚴厲(砍頭!),旗人丟地更是罪加一等。導致許多旗人寧願戰死也不會投降,但是也導致了一旦投降的也是拼死抗清。太平軍北上曾有大量八旗被俘後被逼只能反清,不然反是死,不反也是死。

滿清八旗兵是什麼時候開始墮落的?八旗制度對於清朝意味着什麼? 第6張

至甲午年前後,陝西、河南等地的旗人“數載糧秣無着,逃旗者不勝數,至有旗城丁壯全無者”。到了庚子年,各地都出現大量旗人僞裝漢人,爲漢人耕傭、或賣藝唱戲等現象。

一方面清廷財政無力負擔旗人的錢糧供應,另一方面法律又嚴格禁止旗人就業,造成旗人階層自咸豐後就快速“貧困化”與“無產化”,最終被推到舊政權的對立面。(給飼料卻不許他們謀別的出路,這算啥,這是養家禽?好歹飼料管夠啊!)

愛新覺羅·溥儀

辛亥革命的時候,是有駐外和東北八旗參與的,盛京將軍府被革命也是旗人挑的頭。清朝對於底層八旗來說壓迫是非常嚴重的,這也是爲什麼辛亥革命時大量旗人反清,並非他們覺悟高,而是壓迫太重。不要用民族來解釋,滿人不是一個民族而是一個統治集團。其實我非常反對把滿人搞成滿族,滿人從來不是民族,滿人在清朝叫滿州人。

事實上,辛亥革命後,東北、河北、中原等地,廣大窮苦旗人都是革命的主力軍,其革命性與鬥爭性比漢人鄉紳階層強得多。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