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明清藩王的文章,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公元1644年明朝亡於李自成之手,當時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可謂是如日中天,天下大部分人都認爲大順便是下一個大一統王朝。

但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李自成的大順政權在攻佔北京滅亡明朝以後,並沒有一鼓作氣的統一中國,反而是在清朝入關以後一蹶不起。不只是丟掉了北方半壁江山,更是率先出局,還不如南明小朝廷堅持的時間長,成爲清朝統一中國的一塊墊腳石。

那麼關外的清朝爲什麼可以快速統一中國呢,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在於清承明制,也就是說清朝在入關以後,全盤接受了明朝的制度。

這一招的作用無疑是很大的,不只是使國家機器迅速運轉起來。更是方便用明制來招降前明官員,也就是說清朝當時在繼承明朝制度的基礎上,大規模招降前明官員,而且是既往不咎。像剛剛入關以後,清廷就明確宣佈:“凡文武官員軍民人等,不論原屬流賊,或爲流賊逼勒投降者,若能歸服我朝,仍準錄用”。

大家想想清庭全盤繼承明朝制度,又既往不咎的大規模招降前明官員。使這些官員原職回到熟悉的工作崗位,並且很有可能加官進爵,這效果自然是相當之好。而清朝以此拉攏了官紳階級,自然是無往而不利,成爲最後勝利者。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第2張

那麼既然是清承明制,爲什麼明朝的藩王是分封於全國各地,而清朝的藩王卻不能離京呢,這背後原因何在呢,爲何差別這麼大呢,今天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首先來說雖然是清承明制,但清朝並非照抄明朝的制度,而是以此基礎上進行了諸多改動。發展到後面,其實內裏跟明制已經是大爲不同了,而是有着自己獨特的特色。

所以清朝的藩王制度沒有繼承明朝,也在情理之中。而且細說起來,清朝沒有繼承明朝的藩王制度,也屬於正常之舉。

一是明朝藩王制度弊端很明顯。

明朝的藩王制度有一個最大特色,那便是世襲罔替而且還不做事。

一般藩王的傳遞是由嫡長子襲封,其他的兒子則是郡王。郡王以下又層層分封,有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等爵位。

而每一等級都有相應的祿食,在洪武二十八年規定:親王歲祿一萬石,以下開始遞減。不過待遇都不錯,減至奉國中尉也還有二百石。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第3張

毫不誇張的說明朝的宗室成員,從出生到死去,包括婚嫁啊喪事之類的都由朝廷承包,待遇之好,在歷朝歷代都數一數二的。

當然還有一個關鍵,明朝的藩王待遇很好不說,自明成祖朱棣以後,是既沒有兵權也沒有參政權。可以說就是被圈養的高級動物,起不到作用反而成爲朝廷的負擔。

二是清初出現了藩王架空皇帝,差點篡位的情況,所以隨着自身發展而制定了藩王制度。

縱觀歷朝歷代清朝的開國史可以說與其他朝代大爲不同,其他朝代是開國時期名將雲集。像明朝開國時期的名將很多,諸如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等。而清朝可以說是一部家族開國史,清初諸王在開國過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諸如豫親王多鐸率大軍滅了南明第一個也是最強大的弘光政權,還有肅親王豪格率領大軍平定了四川張獻忠的大西政權等等。

清朝在開國過程之中諸王出力最大,所以這時期諸王的權力也很大。甚至出現了攝政王多爾袞架空順治帝之事,如果不是順治七年多爾袞死去的話,那麼多爾袞以後很有可能篡位的。

正因爲有着這樣血淋淋的前車之鑑,所以順治帝親政以後開始打壓諸王權力。像駕崩的時候,以年幼的三子玄燁繼位,並沒有以宗室親王輔佐,而是以四大輔臣來輔佐年幼的康熙帝。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第4張

清朝因爲自身發展過程中有着藩王掌權太大,威脅乃至架空皇權的事情。加之參考明朝藩王制度的弊端,所以清朝在清承明制方面,關於藩王制度自然沒有使用明朝的藩王制度,而是有着自身獨特的制度。

像明朝是藩王分封全國各地,而清朝藩王則是不能離開京城,這樣處於天子腳下,方便皇帝監視。

而且清朝的藩王自順治帝以後,並沒有兵權。最多像康熙派十四子胤禵那般前往邊疆帶兵平亂,不可能一直有帶兵之權。

雖然藩王沒有帶兵之權,但有着參政權。可以發揮出不錯的作用,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像晚清風雨飄搖之際,恭親王奕訢對於穩定當時局勢就起到了很大作用,充分發揮了清朝藩王制度良性的一面。

當然說起明清藩王區別的話,可以說清朝的藩王制度是自身發展之下走向了良性一面。而明朝的藩王制度,則是在自身發展之下,走向了惡性的一面。

爲什麼這樣說呢,宋安之來說說明朝的藩王制度變化史,想必大家就清楚了。

明朝開國以後,雖然明太祖朱元璋對於藩王給予了極其優厚的待遇,諸如世襲罔替之類的。但朱元璋的想法並非是讓自己的後代坐享其成,而是讓他們承擔起供衛中央朝廷的責任。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第5張

明朝藩王制度的特點是:“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也就是說諸王雖然有三護衛等兵權,但沒有土地人口,所以藩王的分封並非是造就了國中之國。

這些藩王分爲兩種,一是以燕王朱棣爲代表的九大塞王,主要負責抵禦蒙古南下的邊患,因此擁兵多者達到兩三萬。二是分封於全國各大要地,以此來供衛中央朝廷。雖然藩王都有三護衛的兵權,但說白了並沒有威脅中央朝廷的實力,反而可以起到鞏固統治的作用,不至於有尾大不掉之患。

朱元璋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爲他參考借鑑了唐宋皇室孤立的情況,爲了鞏固皇權。所以“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民生”。說白了就是給予藩王一定兵權,如果有一天皇室遇危,各地藩王就可以合力供衛之。

可以說朱元璋的藩王制度設計中,藩王雖然有兵權,但不至於威脅中央朝廷。藩王雖然待遇不錯,但也承擔起了相應責任,並非是坐享其成被圈養的。

但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以後,歷史的發展就開始戲劇化了。本來中央朝廷的兵力對於藩王是具有碾壓性的,不然建文帝朱允炆削藩也不可能短短几個月連削五王的,甚至逼得燕王朱棣裝瘋賣傻的。但沒想到的是建文帝在燕王朱棣造反以後,活生生打爛一手好牌,以至於朱棣逆襲成功。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第6張

當然這也是很多人認爲朱元璋留下的藩王制度是一大敗筆的原因所在,其實朱元璋留下的藩王制度雖然有弊端,但不至於可以威脅到中央朝廷。只能說建文帝朱允炆水平太差,被燕王朱棣造反成功,所以很多人下意識這般認爲。

燕王朱棣逆襲成功以後,升級爲明成祖朱棣。朱棣出身藩王,自然害怕後世有人再度效仿自己,來一場“靖難之役”來轉移帝系。所以朱棣開始剝奪諸王的兵權,到了仁宣時期,諸王兵權基本上都被剝奪,自此以後一般情況下藩王不再設立護衛。

可以說因爲燕王朱棣的逆襲成功,所以明朝的藩王制度開始走上了惡性的一面。後來藩王不只是兵權被剝奪,更是由供衛中央朝廷的存在變成朝廷嚴密防範的對象,發展到後面是宗室不能參與國事、不得干預地方行政、不得出仕。甚至連日常行動自由都要限制在城中,連出城掃墓都要預先請示朝廷。

也就是說自明成祖朱棣開始對藩王制度進行改動以後,到了後來藩王是既沒有兵權也沒有參政權,因此成爲被圈養的高級動物,久而久之隨着人口繁衍增多,成爲國家巨大的財政負擔。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第7張

雖然明朝宗室到了明末也就是二十多萬,並且早在嘉靖帝時期就開始拖欠相當一部分宗室成員的祿米等,以至於血緣疏遠的貧窮宗室是“年逾三十不婚,暴露十年不葬”。所以不能說是一些人誇張的認爲是吃垮了明朝,但也的確是當時朝廷的巨大負擔。

而明朝長時間對於藩王如同圈禁高級動物一般,在這種坐吃等死的成長環境之下,很明顯藩王的能力也很平庸。諸如明朝滅亡以後的南明四帝,都是由藩王繼統,但沒有一個有所作爲,也就是隆武帝勉強說得過去。而這些藩王能力平庸,沒有力挽狂瀾,所以南明自然是丟失了一次又一次大好機會,只能走向滅亡。

所以說同樣是隨着自身發展而完善的藩王制度,很明顯明朝發展到最後是走向了惡性的一面。以至於江山風雨飄搖之際,沒有藩王出來力挽狂瀾,哪怕是有所作爲都沒有,多是內鬥有兩下子,面對外敵不堪一擊。

正所謂以史爲鑑,通過明清藩王制度的發展過程,可以看出好的制度其實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而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過程。而制度完善的好壞,關鍵還在於人的,所以人性的把控,有時候至關重要。

同樣都是有藩王 爲什麼明清時期的藩王制度完全不一樣呢 第8張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