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唐朝後期的皇帝控制不住各地的藩鎮節度使了嗎?

唐朝後期的皇帝控制不住各地的藩鎮節度使了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6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唐朝後期的皇帝控制不住各地的藩鎮節度使了嗎?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唐朝河北是世家聚居地,原因之一就是經濟(錢糧)超級富足,也因此安史之亂以范陽(現河北保定涿州)之力就可以打下來半個唐朝。《資治通鑑》也說到河北GDP,當時佔全國一半。唐朝之所以有這麼大的彈性一是因爲唐朝的分權做得好,多箇中心地方各級政府在沒有上級指示的情況下仍然能夠獨立運作,其二是大家對唐朝的認同度高,皇帝暫時失蹤地方各級官員還是心想朝廷。滅亡也是因爲到了最後大唐號召力不足,地方各級野心家不再認同朝廷。還有就是分權過度,地方各級已經事實獨立不再是朝廷的一部分。君以此始,必以此終。

即使到了唐昭宗時期,也未必民心不在唐,關鍵是唐朝實在沒有人了,唐昭宗把自己好不容易拼湊的軍隊敗光了,於是大唐就真的只能任人宰割了。就連李克用,也是後來一直舉着忠於朝廷的旗幟。如果唐昭宗不把自己手裏的軍隊玩完,其實還是可以繼續平衡下去的。沒有了軍隊,黃巢就真的肆無忌憚。

唐朝後期的皇帝控制不住各地的藩鎮節度使了嗎?

中晚唐特別是晚唐的百姓還是很苦的,當時實行的是募兵制,遍佈全國的各個藩鎮爲了保持軍隊忠誠度,普遍頻繁實施賞軍,再加上節度使在任期間的各種橫徵暴斂,百姓稅負很重。強徵百姓入伍的現象在晚唐也比較多,比如906年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爲了對抗朱全忠,強行徵發十萬百姓從軍,號爲定霸都。士卒被迫延長服役的現象也極爲普遍,龐勳起義的起因就是如此。晚唐老百姓的悲慘境遇在劉允章的直諫書裏提到的“國有九破”。

割據勢力、兵爲將有在作戰意志,戰爭動員上佔有優勢,畢竟對於割據勢力的領主來說,戰爭輸了意味着失去一切,戰爭輸不得。但同時也意味着在強敵來襲時更容易投降妥協。畢竟割據領主的目的是維持自己的利益。如果能投降妥協維持自己的利益的話,他們會毫不猶豫妥協的。如果投降妥協不能維持自己利益的話,這個時候割據勢力就會爆發出自己的最強戰鬥力。

唐朝後期的皇帝控制不住各地的藩鎮節度使了嗎? 第2張

但同時也要說明的是,兵爲將有是一種最不能維持穩定的制度。哪怕對割據勢力也如此,所以割據勢力最終都會演變成獨立勢力。統一王朝的末日一般都存在內憂外患,再英明的君主進行改革都無濟於事,必須打破舊的國家機器,重新建立行政機制,才能進入下一個由衰敗到興盛的循環。

雖然中央集權不像我們紙上指點江山說得那麼容易,不過中晚唐的一些皇帝對於權力旁落,絕對自己要負很大責任。北周武帝、康熙也都是有權臣在側,但都解決了。應該說,權力從來都是自己爭取來的,你自己守不住,自然有別人惦記。即使搞出甘露之變的仇士良,唐武宗也還是有辦法對付。所以要加強中央集權,首先皇帝自己要強,身體強健,有強烈的願望來搞中興,然後要講究策略,不要把神策軍交給宦官,任用有能力的人而不是誇誇其談的那些。

李隆基晚年昏庸得一踏糊塗,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邊關鎮守節度使全由胡人擔任,勢力逐漸坐大,尾大不掉,大唐盛世急轉直下,間接後果就是宋朝歷代皇帝吸取唐後期五代十國教訓,重文輕武,中華民族再無漢唐開彊拓土,橫掃八荒的氣勢。有一種觀點甚至認爲安史之亂的影響更深,安史之亂導致藩鎮割據,藩鎮割據導致晚唐和五代的軍人割據分裂。進而導致幽雲十六州的失去,再導致北宋過度的抑制武人,導致閹割了漢民族的尚武精神,最終導致元朝第一次將傳統漢族政權徹底消滅,即爲“崖山之後無中華”的由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