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今天來小編談談藩鎮制與藩鎮割據這兩個到底有何區別,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可以一起過來看看

藩鎮一詞本意是指能夠保衛中央,鎮守一方的地方軍政機構。

唐代的藩鎮來源於“道”這一行政機構。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唐初沿襲隋制,地方行政機構實行州縣兩級制,但由於中央感到難以嚴密控制地方,所以太宗開始不定期派使者巡省天下,監察州縣。武周時期,將天下分成十道,定期派使者巡視。開元二年,將十道巡查使者稱爲“按察採訪處置使”,開元年間,此使職雖曾有罷廢,但最終保留了下來。這樣,在州縣之上,出現了道一級機構,這是與中國土地廣袤、人口衆多的實際情況相適應的一種行政區劃。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2張

開元末年,由於長期積弊,均田制和府兵制遭到破壞,政府開始實行募兵制。加之後來唐政府與周圍一些少數民族在邊境屢有摩擦,所以,天寶元年,玄宗在邊境設立十道節度使,各節度使這時不但統領軍隊,他們還擁有很大的權力。如在本藩鎮內的用人權,自行闢署藩鎮幕府官員;還擁有獨立的財政權,可留用本道軍費,自由支配;另外,還有對州縣的監察權,可以監督任免下轄州縣官員。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3張

總之,節度使“既有其土地,又有其人民,又有其甲兵,又有其財賦”,統攬本地區的軍政、民政和財政大權,併兼任所駐地的刺史,而轄區內的各州刺史,則成爲其下屬。節度使位高權重,逐漸呈現出尾大不掉的危險。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4張

繼之,天寶十四載安史之亂爆發,爲抵禦叛軍,於是唐政府在中原也開始設置節度使,在重要的戰略要地,又置“防禦使”以治軍事,由刺史兼任。防禦使常與團練使兼置,防禦使通常在前。同時,“按察採訪處置使”被停派,改設“觀察處置使”,由節度使或防禦使、團練使充當,這樣,道一級的長官“觀察處置使”、節鎮長官節度使及州刺史兼任的防禦使、團練使等官職之間出現了交又,唐代的藩鎮開始被稱爲“道”,長官稱“觀察使”,兼“都防禦使或“都團練使”以掌軍事,加授節的觀察使則稱節度使。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5張

至此,唐代的藩鎮制度形成了,安史之亂後,直至唐末,唐代大約有四五十道,即四五十個藩鎮。

藩鎮制度不等於藩鎮割據,人們通常認爲只要是藩鎮必定割據方,其實,不是所有的藩鎮都割據不臣。有學者將唐代歷史上的藩鎮分爲四種類型:一爲河朔割據型,二爲中原防過型,三爲西北、西南御邊型,四爲東南地區爲中央提供財源的藩鎮,後三種藩鎮對維護唐代後期的統治穩定有各自獨特的貢獻。因此,我們所說的藩鎮割據是指安史之亂後,主要在河朔一帶,出現了一些不聽從唐政府號令的強大藩鎮,他們稅賦不上交中央,效仿戰國羣雄割據一方以土地傳給子孫,儼然是一個個獨立王國。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6張

唐代藩鎮割據的形成源於安史之亂,安史之亂後唐代中央與地方複雜的政治、軍事鬥爭又加劇了這一局面。

安史之亂起於玄宗末年,至肅宗時大難粗平,代宗寶應二年初,安史之亂最終結東。由於戰爭耗時八年,唐王朝無力消滅安史餘部,而君臣都急於求安,所以瓜分河北安史叛軍河朔舊地,分給安史舊部歸降者,任命其爲節度使,從而建立了河朔三鎮。唐王朝此舉釀成禍根,從此,這裏的藩鎮紛紛割據一方,節度使都不由唐王朝任命而由本鎮擁立,賦稅不上貢中央而由本地支配,從安史之亂結束到唐滅亡的一百餘年間,這裏基本脫離了中央政府的管轄。其中,田承製爲魏博節度使,治魏州,田承開傳五代至田弘正,田弘正歸順朝廷,十年後此鎮又亂,先後有四姓掌權,共傳十代,佔據七州;李寶臣爲成德節度使,治恆州,佔據四州之地,成德先後有二姓節度使,傳五代至王承元時歸順朝廷,次年王庭湊又反叛,再傳六代;李懷仙爲盧龍節度使,治幽州,盧龍先後三姓節度使專權,共傳五世,至劉總時歸順朝廷,隨後朱克融又反,朱姓傳十二世,佔據九州。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7張

河期三鎮強盛時,相鄰的一些藩鎮與之聯合,不聽從中央號令致使河南等地也出現了分裂的趨勢。淄青、滄景、宣武、彰義、澤潞等藩鎮也先後出現過割據現象,不過這些藩鎮割據的時間不是很長,少則三世,多則五世,佔據的地域也不是很大,一般爲三至五州,只有淄青地盤較大,佔據十二州。

對於這些與中央政權離心離德的割據藩鎮,唐政府也視之爲心腹之患,力圖予以剷除。安史之亂後,德宗與憲宗統治時期打擊藩鎮力度最大。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8張

德宗建中二年,成德節度使李寶臣死,其子李惟嶽請求接任節度使,遭到德宗拒絕。於是,李惟嶽勾結魏博、淄青、山南東道的節度使發動了“四鎮之亂”,雖然結果是李惟嶽被成德鎮的將領王武俊所殺,叛亂得以平定,但唐王朝並未能加強對成德鎮的控制權,王武俊成爲新的成德節度使,這裏仍然是割據狀態,只不過首領由李姓變爲了王姓而已。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9張

憲宗繼位後,志在削藩,他在位時期,與藩鎮的鬥爭一度出現了可喜的形勢。他先討平了一些力量稍弱的藩鎮,如元和元年解決了劍南西川節度使劉闢之亂,討平想要接任節度使的夏緩留後楊惠琳;次年,討伐鎮海節度使李錡。此後,憲宗將目標鎖定了一些強藩。元和七年,憲宗君臣通過努力讓魏博節度使田興歸順;十二年,李愬雪夜入蔡州,生擒準西節度使吳元濟;十三年,派五道出兵討伐驕橫跋扈的淄青節度使李師道,次年李師道被部將所殺。但是,由於唐王朝既無雄厚的財力支持削藩戰爭,又無強大的軍隊直接投入削藩戰爭,而且,唐代後期邊患不息,統治集團內部又存在着複雜的矛盾鬥爭,所以這些得之不易的勝利果實不久就得而復失了。

藩鎮制度和藩鎮割據有什麼區別 兩者之間是什麼關係 第10張

藩鎮割據與唐安史之亂後的歷史相伴始終,這種分裂割據的現象反映了唐代後半期政治、軍事各方面力量衰落的現實。割據藩鎮雖有明顯的獨立性,但在某種程度上,它們又不以推翻唐王朝爲目的,也無力推翻唐王朝,它們不否定唐政權,只求在自己的一方天地裏擁兵自重,稱王稱霸。唐朝滅亡後,藩鎮制在五代十國時期繼續延續了下來,直到宋太祖時才徹底消除藩鎮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