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揭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

揭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這是一個無肉不歡的乾飯時代,這是一個胡漢交融的乾飯時代,這是一箇中華民族飲食文化奠基的關鍵時期。沒錯,今天我們要去魏晉南北朝時期乾飯。

魏晉時期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不僅僅是在胡族中推廣了漢族的農耕方式,也不僅僅是將胡族的養殖技術帶入了漢人之中,而是通過交流,改變了整個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

揭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

1.那些極盡奢侈的乾飯人

西晉時期世家大族窮奢極欲,將乾飯人的奢侈幹到了極致。

石崇與王愷鬥富,除了糖水洗碗,燭當柴燒,珊瑚比高低,兩家在飯菜上的較量更是劍拔弩張。一方將活鴨置於鐵板,以火烤其掌到熟,另一方從活羊身上割鮮肉做菜。石崇冬天吃醃的韭菜和艾蒿,在那個沒有大棚的年代這簡直不可思議。除了石崇王愷當時的世家大族在吃上可是費勁心思,比如燕子腿猩猩脣都被他們搬上了餐桌。

2.這是一個特別會吃肉的時代

膾炙人口我們現在是比喻好的詩文受到人的稱讚與頌揚,而原本的意思則是美味的食物得到人人的喜愛。“膾”是指細切的魚肉,“炙”是用火烤的肉,從對肉的兩種作法“膾”與“炙”來看,古人對於肉的做法的確花樣極多。

在魏晉南北朝期間,美食類著作層出不窮。例如崔浩編撰的《食經》、趙武的《四時食經》、《太宮食經》、《太宮食法》、《飲食方》等,雖然流傳到現在的著作不多,但我們仍然可以從後人的引用或記載中窺探一二。而在魏晉南北朝的諸多美食著作中,對肉食的烹飪與製作法多種多樣,可謂是到達出神入化的地步。

晉代張華在《博物志》中曾這樣寫道:“東南之人食水產,西北之人食陸畜。食水產者,龜蛤螺蚌以爲珍味,不覺其腥臊也;食陸畜者,狸兔鼠雀以爲珍味,不覺其羶也。

揭祕: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飲食文化是怎樣的? 第2張

一說起南方經常食用的水產品,魚類一定當仁不讓的讓人第一個想起。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人們對魚的做法可謂是五花八門。有人爲了吃魚甚至可以棄官回家。

晉文學家張翰因爲看到秋風起了,懷念起家鄉中的鱸魚,便辭官啓程回鄉。張翰辭官只爲鱸魚膾,足以見得吳縣鱸魚膾之鮮美。可能是張翰“秋風思鱸”的噱頭起了營銷作用,自魏晉南北朝以來,許多文人都在其作品與詩文中對鱸魚的鮮美讚不絕口。而衆多鱸魚的產地中,松江最佳。晉代葛洪的《神仙傳》如是寫道“松江出好鱸,味異他處”,就奠定了松江鱸魚鮮美的絕佳地位。不僅只有鱸魚,像鱖魚、鰣魚、鰻魚、鯽魚和草魚等也被當時的人們所喜愛,雖然比不上鱸魚,但是做成鮮嫩的魚膾、魚羹仍然是一大美味。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人們對於螃蟹的食用纔算真正開竅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南方人藉助靠海和淡水多的優勢,這纔將螃蟹吃出了“美”。

相比於南方多樣的水產,北方常吃的陸畜卻顯得單調得多,常吃的也不過就是豬肉、牛肉、羊肉和雞肉,做法上幾乎沒有肉食品種上的區別,所以我們就從對這些陸畜的做法上來看。

”炙"從它的字面意思上我們就可以看出,是一種用火烤的烹飪方法。對於魏晉南北朝人來說,沒有比吃肉炙更過癮的了,因爲在他們眼裏,“萬物皆可炙。”

在許多歷史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豬肉可以炙,牛肉可以炙,羊肉可以炙,雞肉可以炙,魚肉可以炙,鵝肉更可以炙。飛禽走獸、水產生物都可以作炙。

而因炙這個烹飪手法所延伸出來的成語除了開頭的“膾炙人口”之外,還有“炙手可熱”,這兩個成語從詞面意思上來看,一個體現出的是炙作出食物的口味鮮美,而另一個體現出的就是作炙時的特點——燙。

魚類爲了貯藏就成爲魚乾,而陸畜是肉類爲了貯藏就成爲肉乾,也就是肉脯。現在我們多把肉脯當成一種零食,但在魏晉南北朝時期,肉脯卻是一種重要的食物

社會對肉脯的巨大需求除了來自於個人及家庭食用外,出外遊玩和犒勞將士也成爲重要原因。魏晉南北朝時期多動亂,戰爭不可缺少,這時候能夠補充營養和體力而且易於攜帶的肉脯就成了犒勞軍隊的最佳選擇。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士族間的旅遊之風盛行,出於攜帶方便的因素,肉脯也成了旅遊時的重要食物。

3.胡漢交融的飲食文化

魏晉時期的民族大遷徙和民族大融合,不僅僅是在胡族中推廣了漢族的農耕方式,也不僅僅是將胡族的養殖技術帶入了漢人之中,而是通過交流,改變了整個中華民族的飲食習慣。

從這時起,胡族也開始接受漢族的五穀雜糧,漢人也從胡族身上學習到了許多原本不曾掌握的飲食文化。比如說黃瓜就是從西域傳入,成爲今天酒桌上炙手可熱的下酒菜。此外,還有胡餅烤肉等胡人飲食也深受漢人喜愛。而胡人則接受了漢族先進的飲食禮儀,和衆多蔬菜水果。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這其中的融合不僅在政治文化上更能體現在飲食文化中,從其中的飲食文化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吃,更能看到其中厚重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