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元代的飲品有何特點?探索元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元代的飲品有何特點?探索元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元朝是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受到漢代與蒙古兩元文化的影響,當時的飲食觀念是怎樣的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飲食是人們賴以生存的基礎,滿足了人們的多樣需求,飲品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元代飲品作爲一種媒介,從某種程度上體現了當時的政治經濟生活和社會文化生活。

透過飲品文化,既可以考察物質文化,比如農牧業、手工業發展的狀況,糧食作物及經濟作物的種植與收穫情況,茶酒等食貨的稅收狀況;也可以考察精神文化,例如人們的飲食禮儀、生活方式,民風民俗,社會流行的價值觀念。

元代飲食文獻中記載了豐富多樣的飲品,也以此爲載體記錄了當時的飲食觀念。藉助於飲品而呈現於文字之上的飲食觀念,具體地說來體現了兩點:飲食衛生觀和養生觀。

一、飲食衛生觀

每天攝入一定量的水分對於人來說是必不可少的,元代飲品種類齊全,除了奶製品之外,很多飲品的製作都離不開水。水的獲取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病從口入,因此飲用水的甄別極爲重要。

宋代及前代飲食文獻中關於水質的甄別,重在對茶飲用水的選用和對水品的評價,水質會影響茶湯的味道。如蔡襄在《茶錄》中說,“又有水泉不甘,能損茶味,前世之論水品者以此”。

宋人在選取點茶用水時,不像前人那樣苟求水源的名聲,而是就近取用乾淨甘美的水,並且重視水質的清潔。江河水有魚之腥、泥之污,不適宜取用,足見宋朝時對於點茶用水也注意用水衛生。

而元代在注重甄別茶飲用水水質的基礎上,也提倡日常飲水衛生。元代不少飲食文獻根據水的來源不同作了詳細的區分,考察各種水質,提倡人們注意用水安全,體現了當時的飲食衛生觀。

元代的飲品有何特點?探索元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如《飲食須知》的卷一“水火”篇列舉了雨水、雪水、河水、井水、泉水等30來種水的性味和用途。其中竹籬頭及空樹洞中的水稱之爲半天河水,這種積了很久的水要當心有蛇蟲毒。同樣的,古墓中的死水也不能飲用。屋漏水“有大毒,誤飲生惡瘡”。順着屋檐漏下來的雨水也有大毒,當注意不要誤食。

井水一般都離住所很近,取用方便,就更要注重水質衛生。井挖得深,水是從很深的地底下滲出來的話,水質比較好。

城市中居民聚集的地方,如果有溝渠的污水混入到井水裏就不能飲用了。如果要用的話,也需要煮沸後等穢物下沉,取上層的清水纔可以。下雨天井水變得渾濁,要擂碎桃仁杏仁投入井裏來淨化水質。山泉水是活水中的上品,但取用山泉水的時候也要注意水質的衛生,如果水源地有黑土、毒石、惡草的話,這種泉水也不能喝。

《食物本草》的前四卷都爲“水部”,卷一從天水類、地水類、名水類、毒水類四個方面分別敘述了九十四種水,卷二至卷四則詳細介紹了全國各地的名泉,對各名泉的名稱、地理位置、形態、歷史源流、性味及功效進行了較爲詳實的記錄。

在卷四的末尾還有一篇“諸水有毒”,指出了數種有毒性的水源,提倡用水衛生。例如,“沙河中水,令人瘖,不可飲”,是告誡人們不要飲用沙河中的水,因爲沙河水喝了後會致啞。

雖然這種描述在現在看來有些誇張,但是沙河中的水一般渾濁,含有雜質,如果飲用的話沙塵殘留在喉嚨裏的確會影響發聲,而且也不利於人的身體健康。沸溢的井水、陰地的流泉、五六月澤中的積水,花瓶中的貯水等等,都不可飲用。

除了提倡飲水衛生之外,人們也注重食物的腐壞問題。“面有(臭邑)氣,不可食。生料色臭,不可用。漿老而飯餿,不可食。”食物變色有臭氣,飲品餿了都不可食用。例如漿水這種略帶酸味的飲品,夏天也不可使其發酵太久,放太久“如過酸,即不中使”。

元代飲品中,有很多都是被製作出主材料後能夠儲存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在需要的時候取出來加水飲用。由於要存放很久,人們在製作時格外注重食材的防腐。

爲了防止食品腐壞,人們在製作過程中採取的有效措施之一是通過高溫來殺菌,之二是通過各種方式來脫水。例如酪這種多爲人們遠行時所攜帶的奶製品,“牛乳半杓,鍋內炒過,入餘乳熬數十沸,常以杓縱橫攪之,乃傾出”。

元代的飲品有何特點?探索元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第2張

製作時不僅要炒熱,更要高溫煮很長時間,在冷卻後掠取浮皮製成酥,剩下的奶加入舊酪發酵成酪之後,要放在陽光下暴曬以脫水。這樣製作出來的酪,不僅便於攜帶,更重要的是不會腐壞,能放置很久。

以瓜果花品爲食材製作的素湯,除了熬製出來直接飲用之外,還可以加工成粉狀、膏狀或泥狀,在想要飲用的時候兌水衝飲。這種素湯材料在製作過程中也極重視防止材料腐爛。在製作時將材料炒熟再研磨成末,使其處於完全脫水的狀態,方便存放,不會腐壞,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取用。再如人蔘湯,在製作時通過熬煮蒸發掉水分,加入大量的沙糖也能很好地起到防腐作用。

二、飲食養生觀

宋朝時,食療養生觀就已形成,文人們紛紛撰寫飲食文獻來記載這種情況,如北宋王懷隱等撰寫的《太平聖惠方》,對於宋代及以前的飲食療法有所記錄。鄭樵《通志·藝文略》收錄了宋朝以前的食療類食經如《膳饈養療》、孟詵《食療本草》等,而宋朝時有關食療的著作還有官修《政和聖濟總錄》、陳直《壽親養老新書》等。

宋朝時的食療觀主張通過飲食調治及清淡的飲食來達到養生的目的,像以素食爲主的林洪《山家清供》就記錄了一些有養生功用的飲食。

其中載有百合面,“春秋仲月,採根曝幹搗篩,和麪作湯餅,最益血氣”,百合具有潤燥清熱、寧心安神的功用;又有解酒消食的飲品沆瀣漿,“止用甘蔗、蘿菔,各切作方塊,以水爛煮而已”,以甘蔗汁化酒,蘿菔化食。

到了元代,依然有不少飲食文獻記載了養生食療的內容。如《飲食須知》,作者賈銘認爲頤養身體最關鍵的是慎於飲食,通過食療養生要懂得分辨日常飲食的損益。

元代的飲食養生觀亦通過各式各樣的飲品中反映出來。忽思慧《飲膳正要》的卷一“聚珍異饌”中記載了馬思荅吉湯、大麥湯等十多種湯品,卷二“諸般湯煎”中收錄了數種湯、漿水、熟水、茶等飲品,“神仙服餌”下記錄了服鬆節酒等,“食療諸病”下記載了鹿蹄湯、狐肉湯等湯類及鹿角酒、醍醐酒等酒,卷三“米穀品”下記載了虎骨酒、枸杞酒等。該書記載的這些飲品。

元代的飲品有何特點?探索元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第3張

在敘述了所需食材及製作方法的同時,指出了飲品所具備的食療功效,使飲用者能根據身體所需,選擇合適的飲品。例如大麥湯,其功效是“溫中下氣,壯脾胃,止煩渴,破冷氣,去腹脹”;鹿頭湯則“補益,止煩渴,治腳膝疼痛”;白梅湯有“治中熱,五心煩躁,霍亂,嘔吐,乾渴,津液不通”的功用。

《飲膳正要》畢竟是面向統治階級而撰寫的食療養生書,其飲品的用料多珍奇難得,如鹿角、虎骨、熊肉等,其所求功效也主要在於增強體力、增益精氣和延年益壽。相比之下,《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則是面向普通大衆的家庭百科全書,也記載了大量飲品,己集以“諸品茶”、“諸品湯”、“熟水類”、漿水類”、“酒麴類”等爲序,描述了不同飲品的做法和飲用後的功效。

它所記載的飲品面向各個階層,其所用材料更爲平常易得,例如用熟炊粟飯製作漿水,以楊梅、林檎、木瓜爲主材料,加少許香料可分別製作不同口味的渴水,其所求功效也是一般性的食療效果,如香橙湯用以消酒,橄欖湯用以生津止渴。

爲了身體的健康,人們花很多心思,不斷地調整配方,製作出不同的飲品,既有口味清淡的素飲如《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所載的水芝湯、豆蔻湯,也有味道醇厚的帶葷飲品如《飲膳正要》中收錄的熊湯、炒狼湯等。人們對各種食材的性味進行區分,對功效進行辨別,從而搭配調和在一起,既有口感上的考慮,更多的是營養方面的注重,體現了當時的食療養生觀念。

除了湯煎等飲品,加了藥材後配製而成的藥酒也各有不同的療養功效。如以枸杞依法釀造的枸杞酒,能“補虛弱,長肌肉,益精氣,去冷風,壯陽道”;“以松樹下撅坑置甕,取鬆根津液釀酒”可以釀出鬆根酒,能治風和壯筋骨;五加皮酒則可以“治骨弱不能行走,久服壯筋骨,延年不老”。

人們通過飲用飲品來達到食療的目的,注重五行五味的調和,既有日常性的飲品,也有季節性的飲品。

元代的飲品有何特點?探索元朝時期的飲食文化 第4張

日常性的飲品,是不論任何季節都可以飲用的,有其特有的功效,針對不同的身體狀況,來着重滋補身體的某些方面。例如奉養老人時,以車前子和青樑米熬煮而來的車前子飲“治老人赤白痢日夜無度,煩熱不止”;以枸杞根白皮和粳米加水煮的枸杞飲能“治老人煩渴口乾、骨節煩熱”;以兔頭和豉心烹煮的兔頭飲可“治老人煩渴,飲水不足,日漸羸瘦困若”。

供奉統治者時,有以鹿蹄、陳皮、草果燉制的鹿蹄湯,“治諸風虛,腰腳疼痛,不能踐地”;有以燒紅的鹿角泡在酒中而釀成的鹿角酒,“治卒患腰痛,暫轉不得”。

普通人的養生,如以松子仁、胡桃肉、蜜製成的鳳髓湯,能潤肺,治療咳嗽;以肉豆蔻仁、甘草、白麪、丁香枝杖、鹽製成豆蔻湯。而且,還有一種解醒湯,以香橙皮、陳橘皮、綠豆花、葛花爲主料,佐以檀香、白豆蔻仁、鹽等加工成細末,醉酒之後飲用很有效,能去酒疾,“治酒醉不解,嘔噫吞酸”。

季節性的飲品,夏天主要是開胃、止渴、生津,以冷飲爲佳,避免過燙的飲品。夏天有造清涼飲料法,將葛粉、鬱金山梔、甘草磨成細末,用剛打回來的水衝調來喝,能生氣奕神;飲用以官桂、赤茯苓、大麥麯、杏仁、生蜜等製成的桂漿,能祛溼消痰、解渴生津、順氣。而冬天則是進補的季節,爲了驅寒保暖,適合喝熱飲。冬天飲用山藥湯,味道更美,且能“補虛益氣,溫中潤肺”。各種葷湯如《飲膳正要》中收錄的阿菜湯、鬆黃湯等加入了羊肉爲輔料的飲品,在冬天趁熱飲用,對於補中益氣也十分有益。

結論

元代飲品種類繁多,有的發源於本土而有所變化,有的來源於國外而有所發展,有的體現了與前後朝代的承繼性,有的則體現了當時的獨特性。本文從飲品的表象出發分析,又並不侷限於蒙古族一族,而是將範圍放在整個元代,考察當時的飲品情況,進而研究由飲品中所折射出來的種種飲食觀念,以探究其鮮明的時代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