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明英宗親征就已註定敗局;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是這個!

明英宗親征就已註定敗局;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是這個!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土木堡之變是大明軍事衰落的一個關鍵事件,明英宗一次準備不足的親征,葬送了大明的精銳部隊,武將功勳更是被一窩端了,對於此次事變,後世是多有猜測的,也就是土木堡前後前後數年明軍跟瓦剌軍的對抗結果,土木堡之變根本就不是明軍實力下降,很多人猜測明朝政治內訌的結果,是文人利益集團對武人利益集團的一次無恥的出賣造成的。

明英宗親征就已註定敗局;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是這個!

這種觀點就是太過陰謀論了,造成這種猜測的主要原因是,英宗率大軍從京城出發時就出現了糧草供應不及,到達土木堡時大軍因斷糧已經失去戰鬥力了,瓦刺對大明軍隊的行軍路線瞭如指掌,每次攻擊打擊的都是大明軍隊的薄弱之處,而土木堡一仗大明的勳貴集團全軍覆沒,從此大明文臣集團登上了大明權力巔峯,一切也看似合情合理,而且土木堡事發後於謙用了6天就把7個糧倉的糧食全搬回北京,于謙作爲兵部侍郎可是負責大軍的糧草的,更別說皇帝的求援竟然沒人理睬,整個土木堡之變都充滿了詭異。

明英宗親征就已註定敗局;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是這個! 第2張

個人是不支持這種說法的,就算當時文官集團有私心,但是那國家的命運來賭,這不像是文人幹出來的事,這更像是賭徒才能乾的出來的,畢竟也先有後來險些攻破北京城,土木堡之變說到底是明英宗御駕親征太過倉促,糧食都沒準備充足就急着出發。況且打仗期間你明英宗還指望于謙運糧,萬一于謙運糧的時候被瓦剌突襲,就等於給瓦剌送糧食了。說到底還是英宗戰前準備不足。

明英宗親征就已註定敗局;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是這個! 第3張

一個在蜜窩裏長大的皇帝去指揮軍隊作戰,客觀的講打勝的可能性幾乎爲零。作戰打仗必須有富有作戰經驗的指揮官來統一指揮。而朱英宗明顯的不能和開國皇帝朱元璋比,朱元璋是打仗拼出來的皇帝,而朱祁鎮能對出兵作戰懂多少呢,所以我認爲御駕親征就已經註定敗局了。

明英宗親征就已註定敗局;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是這個! 第4張

對於這次明軍的失敗,《明史》上只有簡單的記載,“辛酉,次土木,被圍。壬戌,師潰,死者數十萬”,沒有細節描述,不過在《明實錄》中的記載是,“辛酉,車駕次土木。先是每夕駐蹕,必預遣司設監太監吳亮相度地勢。至是,振以軍失利,慚恚,即止於土木。地高無水,掘井二丈餘,亦不得水。”也就是說,是王振讓大軍駐紮與土木堡的,結果尷尬的是沒有水,水源被瓦剌所控制,之後明軍被圍,缺水可是比缺糧更加要命的,當時明軍應該就是憑藉數量優勢暫時與瓦剌軍相抗。

明英宗親征就已註定敗局;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是這個! 第5張

《明實錄》後面的記載是,“車駕欲啓行,以虜騎繞營窺伺,復止不行,虜詐退,王振矯命拔營行就水,虜見我陣動,四面衝突,而來我軍遂大潰,虜邀車駕北行,中官惟喜寧隨行,振等皆死。官軍人等死傷者數十萬”,也就說明軍是在爭搶水源之時,也先趁明軍混亂從四面掩殺,明軍潰敗,有一個細節是,歷史上對於此戰明軍的損失沒有明確的記載,有說20萬,也就說50萬的。

明英宗親征就已註定敗局;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是這個! 第6張

按理說當時隨軍還是有很多名將的,英國公張輔就在軍中,張輔也曾領兵遠征交趾,也曾立下赫赫戰功,爲何在整個行軍作戰中幾乎找不出一句有用的進諫?可見大多武將都得看王振的臉色,王振獨斷專權,他的建議王振根本就不接受。除非最高指揮權是張輔。課堂張輔時年已七十有餘,沒于軍中,屍骨無着,着實可嘆。

不得不說,也先指揮的是一支百戰的精銳部隊,在同等人數上往往能全殲明軍,殺死守將。又是一支草原騎兵,秉承了蒙古人靈活機動的戰鬥思路。同時期的明軍,官兵都無戰鬥經驗,騎兵不能脫離大隊穿插機動尋找戰機,一位尋求主力決戰,被各個擊破,不能不說也是戰備,戰術,戰略各方面的全面落後。

明英宗親征就已註定敗局;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是這個! 第7張

土木堡之變導致的最大惡果就是明朝兵制崩塌,洪武永樂奠定的軍政分離制度徹底崩塌,文官可以隨意插手軍事,把明朝的軍隊底蘊消耗殆盡,土木堡之變以後又由於連年黨爭政局混亂徹底把明朝邊境的戰略進攻態勢變成戰略防禦,從此朱棣留下的五軍都督府制衡文官及六部平衡的方法徹底崩盤,後面明朝戰事可以說是全部由文臣一把抓。再也沒有明前期公侯武將獨自領兵的情況了,五軍都督府從此變成兵部應聲蟲,朱元璋跟朱棣打造的軍政分離制度也名存實亡。五軍都督府再也沒有標杆人物可以在朝堂上抗衡文官,所以明後期所有的軍事行動戰略戰術構想全都是文官決定武將全變成了附庸。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