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隋唐以前還沒有科舉制,當時如何選拔官員的?

隋唐以前還沒有科舉制,當時如何選拔官員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說到科舉制,大家都會想到什麼呢?下面小編爲各位介紹一下相關的歷史事蹟。

在古代,選拔官員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那麼,要通過什麼樣的方式來選拔官員呢?可能很多人第一反應就是科舉制。

的確,科舉制的存在,影響了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官員選拔方式。但是在隋唐以前,還沒有科舉制的時候,是怎樣選拔官員的呢?

隋唐以前還沒有科舉制,當時如何選拔官員的?

兩漢時期的察舉制

所謂察舉,就是由皇帝下詔,來公開招募人才。中央和地方各級的官員,將一些優秀的人才向各層級推薦,經過一定的考察,擇優錄取。

在漢高祖劉邦時期,就曾下詔求賢,從郡國推舉賢人,這被認爲是漢代察舉制的先河。

不過,正式把察舉製作爲官員選拔方式確定下來的,是從漢文帝時期開始的。漢文帝即位第二年,就下詔“舉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者”。

到了漢武帝時期,進一步發展了察舉制度。具體來說,一方面是強化了儒家在舉薦人才中的地位,創立了以儒術取士的標準。另外,把考察的方式確定在了德行、學問、法令、謀略四個方面的內容

漢代的察舉制,主要包括四個步驟,首先是由皇帝下詔,設定科目,然後由地方按照科目來察舉人才,當這些人被送到中央後,由皇帝親自對他們進行策問,最後根據據對策的高下,依次授官。

隋唐以前還沒有科舉制,當時如何選拔官員的? 第2張

察舉制度有很多的科目,主要包括舉孝廉、舉茂才、賢良方正、明經、明法、太學博士弟子等幾個方面。

可以說,察舉制度的確立,改變了世襲世祿的傳統,讓更多的人才可以脫穎而出。而且,在察舉制中,對官員的選拔非常看重德行,這讓在當時形成了重品行的社會風氣。

不過這也有一個問題,就是像孝廉、品行這類的考覈,其實是比較難以量化的,這也是察舉制本身的不足之處。

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三國時期,曹魏的吏部尚書陳羣創議的,在《三國志》和《資治通鑑》中,均有相應的記錄。

隋唐以前還沒有科舉制,當時如何選拔官員的? 第3張

所謂九品中正制,就是在地方,設置大、小中正,中正官負責對本地區的士人進行評級,評級的標準包括家世、行狀等,評級分爲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個等級,評級後上報司徒,以備吏部選用。

具體來說,在這種官員選拔制度中,需要先設有中正官。郡設小中正,州置大中正。

中正負責考察本地區的士人,瞭解他的家庭背景、平時的德才和表現等,並作出“品狀”的九級評定。品就代表家庭情況,狀就代表個人德才。

中正會每月召集一次會議,評定或升降士人的品第。然後就會把相關的評定意見,送交給司徒府,以供吏部選官參考。

在魏晉門閥勢力非常強大的背景下,九品中正制可以有效發揮“唯纔是舉,不計門第”的用人原則,更好地將一些庶門之人選拔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