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科舉制得到了哪些完善?古代帝王是如何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的?

科舉制得到了哪些完善?古代帝王是如何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9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你真的瞭解科舉制嗎?小編給大家提供詳細的相關內容。

科舉制是我國存在時間最長的選官制度相當於今天的公務員考試,影響深遠,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下科舉制的相關知識。

科舉制誕生於隋朝,隋朝之所以施行科舉制,是因爲社會階層發生了變化,魏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催生了很多門閥大族,隋文帝家也是出身弘農楊氏這樣的名門望族。可是這也就造成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皇位更替速度太快,國家行政效率低下,隋文帝不願意讓隋朝也成爲短命王朝,雖然最後還是很短命,所以他開始採用分科考試的方式來選拔人才,這其實不是他的原創,這是恢復漢制,西漢時期就採用考試的方式選拔。隋煬帝是個步子邁的很大的皇帝,他在他爹的基礎上,設置了進士科等科目,科舉制就這樣誕生了。由於隋朝時間太短,科舉制是草創階段,所以需要後世不斷去完善。

科舉制得到了哪些完善?古代帝王是如何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的?

第一個完善的皇帝是唐太宗,他將科舉制的科目弄多了,除了進士以外,明經、明法、明算等等,很多專業性很強的考試出現了,說明唐太宗想挖掘專門性人才。不過人們熱衷的還是進士和明經兩科,明經最簡單,會背書就行,考試就是填空題,跟今天語文考試名句填空一樣。進士科最難,先來考個填空題,這個和明經一樣,後考詩賦,這個詩賦可不是讓你隨便寫的,它先給你個命題,咱們今天寫什麼,彆着急後面還有,你必須照着某篇詩賦的格律來寫,最後再來一篇時務策,就是時事政治論文。這麼難但是它光榮,考中了皇帝請吃飯,還可以跨馬遊街,光宗耀祖的感覺馬上到來。唐朝科舉每年都考,進士科錄取比例超低,很多人考一輩子都沒考上,明經科很容易考,會背書就行,咱們熟悉的狄仁傑狄大人就是明經入仕,老狄很現實不喜歡虛名。

後一個是武則天,女皇帝精力旺盛,搞了個殿試,自己來考學子選拔公務員,一方面防止下面的人作弊,另一方面也顯示自己有才華,還搞了武舉,文武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不過後世君主可沒那麼有精力,殿試就不搞了,就像唐玄宗都是從此君王不早朝了,早朝都不上了還顧得上監考。

科舉制得到了哪些完善?古代帝王是如何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的? 第2張

不過唐玄宗對於考試也有改革就是開始派高官主持考試,原來都是五品的官員主持,以後要宰相一級的。這有利有弊,宰相你是不好賄賂,主要是見不着,可是宰相這就可以培養自己的勢力了,唐朝後期中央的朋黨之爭就是這樣起來的。唐朝科舉它有個特點它不糊名,閱卷的知道這是誰的卷子,這就不公平了。而且還流行行卷,就是你把你平時寫的文章給達官顯貴看,他們舉薦你,考試之前名次就定了,大詩人王維就是這樣,結交了王爺公主,考試不費吹灰之力。很多人是找不來門路的,像杜甫老爺子,一輩子科舉,到處送文章,最後還是窮困潦倒一生。唐朝科舉考上了可不能直接當官,要去吏部銓選,身、言、書、判四場下來你才能做官,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韓愈,考了好多次都沒考上,在唐朝想做官還是很難的。你就算考上了也是下等官員,八九品那樣,想當宰相,慢慢熬吧,唐朝不讓越級升遷,而且從四品開始,除了正從還分上下,你從一個八九品小官想到三品的宰相,中間的級數都讓你撇嘴了。唐朝之所以科舉考試錄取比例低,給的官職也小,跟貴族佔據大多數有關,唐朝依然是貴族的天下,就連科舉考試也是貴族參加的多,寒門他沒那個實力。所以科舉制和時代背景有很大的關係。

科舉制得到了哪些完善?古代帝王是如何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的? 第3張

經過五代十國的折騰,中華大地上基本沒貴族了,這些軍閥專門搶貴族,科舉制在北宋進入到了全面發展期。首先是錄取比例上升,宋太宗一次科舉招的人抵得上整個大唐的,而且授官從優,升遷迅速。讀書人都跟打了雞血一樣紛紛報考。不過爲了彰顯公平,北宋開始糊名了,跟今天的密封線一樣,這樣閱卷的就不敢明目張膽的作弊了。不過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些人開始對筆跡,不過很快就被上級發現,對筆跡是吧,沒事官府找人把卷子按一個筆體抄一遍,這樣閱卷官不也賞心悅目了,不用看歪瓜裂棗的字了。還有人提前交卷傳答案,沒關係鎖院制度來管你,考試結束前誰都不許出去,別說你考生了,就是主考官你也在裏面呆着,科舉一考好多天,也挺憋屈的。之前不是說唐朝形成了朋黨嗎,宋朝皇帝高明,以後你們這些進士都是朕的學生,天子門生這多高大上,一下子讓這些人都爲了皇帝肝腦塗地了。殿試在宋朝也成爲了常設的了,宋朝規定科舉考試分三級,其實如果都算上不止三級。先是童生試考中了成爲秀才,這個在以前不算科舉考試的一環,偉大的洪秀全天王就是卡在這一環,一輩子連秀才都不是。考中秀才以後就進入科舉環節了,下一步是鄉試,在省城考,宋朝是各路的首府,鄉試都是在秋天舉行所以叫秋闈,考中的是舉人,舉人就可以做官,不過級別比較低。鄉試的次年春天舉行會試,京城禮部舉行,稱之爲春闈,考中的是會士,這之後就是殿試了,殿試考中了就是進士了。第一名狀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第四名傳臚,這個第四名是唱名的所以叫傳臚。本來呢二三名都是榜眼,寫名字就是一邊一個,跟眼睛一樣,探花剛開始不是名次的名詞,探花唐朝就出現了,唐朝的探花必須是本場考試最年輕的最好看的才行,這在後世也就形成了定製,探花必須好看,歪瓜裂棗的就別想了,古代也是看臉的時代。

我們說科舉很多人都不說元朝,一般認爲元朝不重視讀書人,九儒十丐是元朝的階級劃分,讀書人還不如娼妓只比乞丐高。其實元朝也不是沒科舉,只不過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元仁宗以後纔有的,由於輕視讀書人,科舉雖有,可是做的官很多都是輔助性的,想做大官根本不可能,參加科舉的都是位列第三等第四等的漢族人,這在元朝是不能當大官的。元朝也只是延續的宋朝,在科舉制上沒有什麼建樹。

科舉制得到了哪些完善?古代帝王是如何通過科舉選拔人才的? 第4張

明清時期是科舉制的最後一個時期,也成爲了沒落期。明朝從朱元璋開始就是加強思想控制,不允許有不同的聲音,朱熹老夫子的言論因此大受歡迎,另外朱熹還和明朝皇帝一個姓,這太好了,就算不是直系的,幾百年前總歸是一家。孟子的民貴君輕在明君看來很有道理,在朱元璋看來那就是大逆不道,孟子的言論在明朝很多被刪除禁止了。明朝還規定了必須寫八股文,這種文體它其實是個官文的文體,就是當官的寫的,爲什麼會這樣規定,因爲朱元璋沒文化,別的文體他看着費勁,所以規定了八股文,這種問題對於字數,段落內容都有規定,看的人很舒服,寫的人很痛苦。而且明朝還規定只能寫朱熹的思想結論,不允許自我發揮,這對於讀書人來說老折磨了,不過你想脫貧致富還是要當官,士農工商四個階層,商人是有錢但你社會地位低,想提高怎麼辦,造反成本太高,在明朝特務遍地的情況下也很難實現,那就老老實實的買田置地先當地主,然後讓兒子去考科舉,中了你們一家子就從商變成了士,一下子達到了人生的巔峯,這也有可行性,你有錢多請幾個老師,多對一輔導你兒子,處非他智力有問題,想考不上都難。明朝科舉其實難度降低了,格式和內容都固定了,多背範文就行了。清朝延續了明朝的制度,不過清朝人搞文字獄,也不敢亂寫東西,小心全家沒命。明清除了三年一度的常科考試以外,經常舉行恩科,比如皇帝過大壽,皇帝家添小孩了,皇帝他媽過大壽了這些都會舉行恩科。明清科舉一甲三名,進士及第,二甲若干,進士出身,三甲若干,同進士出身。一甲這三直接授官,狀元翰林院修撰,從六品,榜眼和探花翰林院編修,正七品,二甲這些人選出一部分入翰林院當庶吉士,就是繼續學習,還有一部分去六部學習,三甲授知縣。明朝規定內閣大學士非翰林不得入,清朝給改了,要不左宗棠這輩子也當不了大學士,他只是舉人沒考中進士。

到了晚清,科舉制選出來的人跟國際脫軌,只會之乎者也,外交、政治什麼的都不會,自然科學更不行。1905年,在張之洞和袁世凱的建議下,清政府廢除了科舉制。從隋煬帝設置進士科到廢除科舉制剛好1300年。順便說一句張之洞是當年的探花,年少時應該長的還不錯。

最後再說一些科舉的小知識。鄉試第一名叫解元,這個唐伯虎中過,會試第一名叫會元,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三次第一叫連中三元。歷史上連中三元的人非常少,唐代三,宋代六,遼金元各一,明代三,清代三,這些人都不太出名,我就不列名了。第一位狀元是孫伏伽,最後一位狀元劉春霖,唯一的女狀元傅善祥,狀元皇帝西夏神宗李遵頊。唐代科舉考中的進士會去遊大雁塔並刻石留念,史稱雁塔題名。明清國門大明門大清門一甲三名可以從門內走出,這是無上殊榮,其他人除了皇帝就是皇后也只能大婚時走一次。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