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近代名人 > 塞繆爾·貝克特有着怎樣的寫作特點?他的風格是怎樣的

塞繆爾·貝克特有着怎樣的寫作特點?他的風格是怎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貝克特一生的創作經歷,以1952年話劇《等待戈多》的上演爲標誌而被劃分爲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創作小說,而後期則主要寫劇本。儘管如此,貝克特的文學風格卻始終沒有很大變化,而是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一條遠離現實主義傳統的道路。

早年的貝克特深受意識流文學的影響。他對傳統的現實主義手法深惡痛絕。他曾指責當時的讀者只願意“不費勁地”閱讀“形式與內容嚴格分離”的作品,而不願意接受像喬伊斯小說那種“直接表述的”作品。

因此,在貝克特早期的小說創作中,他絕少涉及真實的社會生活場景和具體的社會問題,而是致力於揭示人類生存的困惑、焦慮、孤獨以及現代社會中人們喪失自主意識後的悲哀。他喜歡用一些生活的碎片和幻象來負載哲學思想。他的小說沒有連貫的情節和動人的故事,其晦澀程度和當時勃興的意識流小說並無差別。

塞繆爾·貝克特有着怎樣的寫作特點?他的風格是怎樣的

小說

貝克特在小說和戲劇上追求新表現形式的先鋒,繼承了喬伊斯、普魯斯特和卡夫卡的文學傳統,而他早年的戲劇作品則受益於十八世紀九十年代的法國文學和埃爾弗特·吉爾瑞的《烏布·諾伊》。貝克特的小說在結構上獨樹一幟。他的小說大多采用一種環形封閉的結構,情節不斷繁衍而又不斷消解。主要情節被不斷打結和扯斷,直至被敘事徹底解構。總體來看,貝克特的小說創作取得了一些成就。可是由於語言和結構實驗走得過於極端,使得他的作品成爲很難解讀的私人寫作。

戲劇

荒誕派

荒誕派戲劇是對西方現代派文學中的“荒誕文學”的發展。這一流派被認爲戰後西方社會思想意識通過舞臺藝術的最有代表性的反映。荒誕最有概括性的含義是:人與世界處於一種敵對狀態,人的存在方式是荒誕的,人被一種無可名狀的異己力量所左右,他無力改變自己的處境,人與人、人與世界無法溝通,人在一個毫無意義的世界上存在着。這種“荒誕”觀集中體現了西方世界帶普遍性的精神危機和悲觀情緒。

塞繆爾·貝克特有着怎樣的寫作特點?他的風格是怎樣的 第2張

貝克特在他的劇作裏塑造的人物都是些病態、醜惡的流浪漢、癟三、殘廢者、老人。從《等待戈多》中的流浪漢,《最後一局》中的4個殘廢人,漢姆和他的縮在垃圾桶裏不時探頭出來覓食的雙親,到《美好的日子》裏埋在沙土中的老婦溫尼,都是些喪失“自我”、徒具人形的人。一方面呼號“自我”的不存在,一方面又在探索尋找“自我”。他在劇作中一再表現的另一個基本命題,即人在死亡面前束手無策,人生荒誕絕望,只能無可奈何地走向死亡。尤內斯庫的劇作描述了現實的荒誕、人格的消失、人生的空虛和人的存在無希望無意義。阿達莫夫劇作中的人物幾乎全是還原爲人的原型的人,旨在揭示物質文明的殘酷而又冷漠無情。熱內的劇作最突出的特點是美化罪惡,使邪惡成爲美德,視黑暗爲光明的化身,把地獄變爲天堂。他筆下的人物全是正常社會之外的人,並表明人世間現存的一切都是夢幻和騙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