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李白作爲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詩人 李白爲何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李白作爲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詩人 李白爲何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知道:李白和科舉的讀者,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才華橫溢的李白爲什麼不參加科舉考試?不屑、不能、還是不敢?

唐朝科舉取士蔚然興起,引領着時尚風氣,參加科舉成爲寒門士子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而作爲唐代乃至中國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詩人李白,他才華橫溢,一生卻從未參加過科舉考試。這讓現代很多人不解,爲啥呢?是不屑、不能、還是不敢?

李白作爲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詩人 李白爲何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不屑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李白這句詩塑造了自己不屑屈尊於權貴,追求獲得人格平等的形象。更有筆記小說記載的他讓高力士脫靴,讓楊貴妃研磨這樣的故事印證,給國人留下了李白不屈權貴,“狂放不羈愛自由”的印象。有人也由此得出了不屑於參加科舉考試的結論。

李白蔑視乃至不屈這些權貴應該是真的,那麼李白想不想成爲權貴呢?答案也是肯定的,他一生都走在求官的路上。

李白年少時就立下“使寰區大定, 海縣清一”的宏偉理想,而實現這一理想的唯一途徑就是入仕爲官。

李白自稱“十五好劍術,遍幹諸侯。三十成文章,歷抵卿相”,其實他從26歲開始,才走上了漫遊兼求官之路,用的手法不外乎干謁和“終南捷徑”。他先後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吳筠等隱居嵩山、徂徠山等地,其目的就是通過隱居來求官。

終於16年後,李白在道士吳筠的推薦下,被唐玄宗徵召到長安,成爲文學侍從之臣。但因各種原因,不到兩年李白就被迫離開長安,李白第一次從政失敗。

第一次從政失敗,李白並沒有灰心喪氣,他還希望得到帝王的再次垂青,“一朝復一朝,發白心不改”。他以東晉謝安自比,“東山高臥時起來,欲濟苟生未應晚”,準備東山再起。

可嘆的是李白“東山再起”時,並沒有遇到明主,他稀裏糊塗地和永王李璘混在一起,李璘兵敗後,李白被流放夜郎。

流放結束後,年近六十的李白從政熱情依然不減,但當他準備再次出山時,因病退出,次年病逝。他在《臨終歌》“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對自己政治抱負的不能實現表現了深深的遺憾。

如果考你李白詩歌中什麼題材寫得最多,估計大多人都會答錯。據臺灣著名小說家張大春(《大唐李白》作者)統計,在李白現存的一千多首詩歌中,有五百多首是“干謁”詩。

我從李白著名的干謁詩文《與韓荊州書》、《上安州李長史書》中看到了李白的恭維和謙卑,看到了他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矛盾的一面。

李白作爲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詩人 李白爲何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第2張

當然在唐代政治環境下,寫“干謁”詩是文人通行的做法,很多詩人都寫過,但像李白寫得這麼多的,應該也沒有誰了吧。

雖然在唐朝爲官,除了科舉外,還有其他途徑,但科舉無疑纔是正道,特別是進士科最爲榮耀,金榜題名,“一日看盡長安花”,爲廣大士子所看重。

李白交好的詩友大多是進士出身或至少參加過科舉考試,他本人在詩文中對科舉也是贊同的。李白再狂傲,他也不會不屑於正道,而甘心溜鬚拍馬去幹謁那些達官貴人吧。

所以說從主觀上看,李白是不會不屑參加科舉考試的,那他必然有什麼難言之隱,讓他“不能”或“不敢”參加。

不能

唐朝科舉的考生來源有二:由學館薦送的稱做生徒,由州縣薦送的稱做鄉貢。生徒要求比較嚴格,一般是官員子弟。鄉貢一般多是寒門子弟,從縣級開始選拔,再到州、府,州府再組織考試,最後選取若干人報到中央。

成爲鄉貢,一個最起碼的條件是要有“譜牒”,就是要有證明家世身份的文件。而李白恰恰連這基本條件都達不到。

範傳正的《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文》稱李白“絕嗣之家,難求譜牒”,“自國朝以來,漏於屬籍”,說明戶部沒有李白家族的記錄,李白是沒有譜牒文書的。

李白作爲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詩人 李白爲何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第3張

太白醉酒圖

那麼爲何李白就沒有譜牒文書呢?碑文中講“神龍初,潛還廣漢”,也就是說李白家族從中亞遷回,並沒有徵得政府的同意,屬於“偷渡者”。

李白這麼一個家無“譜牒”,甚至連父親、祖父名字也說不清楚的人是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的。

退一步說,即便李白家有“譜牒”,他也沒有資格應試。大唐規定“工商之家,不得預於士。”商人家的孩子都不能入仕,也就別提科舉考試。而李白的父親就是一個商人。

不僅李白自己沒能參加科舉考試,他的兒子和孫子也都沒能參加。

不敢

假設李白身家清白,那麼他敢不敢走上考場,一展身手呢?或者說李白能否在競爭激烈的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金榜題名呢?

在唐朝,要想金榜題名,難度性是相當高的,當時流行的說法是“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不過對李白有利的一面是唐朝進士科以詩賦取士,而這正是李白的強項。

唐朝科舉制度畢竟還屬於草創時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或者說是“特色”。唐朝政府爲了能通過考試選拔真正的人才,防止“一試定終身”,允許“行卷”和“公薦”。

“行卷”是指考生在考試前把所作詩文寫成卷軸,投送朝中顯貴和文壇名流,爲自己能夠在同屆考生中營造聲譽或向主考官推薦擴大機會, 進而提高及第的概率。因爲唐朝科舉考試時並不糊名,主考官往往會參考考生平日的作品和才譽來定奪。白居易就是靠着那首“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打動了文壇領袖顧況,爲金榜題名打下了基礎。

“公薦”是指臺閣近臣推薦的貢舉人。“文起八代之衰”的韓愈前三次科舉都落榜了,第四次時因伯樂陸贄的公薦而最終及第。

李白作爲歷史上最負盛名的詩人 李白爲何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第4張

飲中八仙圖

唐玄宗時以詩賦取士,加上李白詩名遠揚,社會名望大這些優勢,以李白的詩才金榜題名是很自然的事,獨佔鰲頭也有很大可能。

結語

李白沒有參加科舉考試,並非因爲他狂傲自負,而是因爲他的身份沒有資格參加科舉考試,而正是因此才造就了李白狂放不羈的性格。大唐少了一個狀元,中國多了個詩仙。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