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蒲松齡爲何到了70多歲還要參加科舉考試?他爲何一直不能通過鄉試?

蒲松齡爲何到了70多歲還要參加科舉考試?他爲何一直不能通過鄉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蒲松齡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清朝名臣左宗棠,3次參加會試,全部名落孫山,終生只是一名舉人身份。晚年時,慈禧太后“科外開恩”,賜予了他一個“同進士”身份,這才圓了他的進士夢想。

可是,與蒲松齡相比,左宗棠算是一個幸運兒了。

蒲松齡爲何到了70多歲還要參加科舉考試?他爲何一直不能通過鄉試?

蒲松齡從19歲第一次參加童生試,到72歲參加歲貢考試,科舉考試生涯長達53年。其中,除了童生試比較順利,一考而中外,其餘10次鄉試(《蒲松齡年譜》記載了8次)均以落第而告終,終生未能跨過鄉試這道門檻,成爲舉人。直到72歲高齡,才成爲帶有安慰獎性質的歲貢生。

在《蒲松齡年譜》裏,“應鄉試未中”這樣的記錄比比皆是,令人觸目驚心。那麼,是什麼支撐蒲松齡,直到70多歲還要參加科舉考試?

一、科舉考試是蒲松齡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

科舉制度發源於隋唐,興盛於宋朝,到了明清則發展到巔峯狀態。蒲松齡是清朝人。在他生活的時代,科舉考試是無數讀書人出人頭地的唯一出路。如果你不是高官之後,又沒有八旗子弟的身份,要想入仕當官的話,只能是走進科舉考試的考場。

蒲松齡是濟南府淄川(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莊)人,出身書香之家,父親因爲科舉考試失敗轉而經商,算是比較富裕的家庭。蒲松齡本人能詩善文,文采斐然,一部《聊齋志異》更是成爲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一座豐碑,廣爲流傳。

但是,上面這些都不能讓蒲松齡入仕當官。

蒲松齡雖然在19歲就以縣、府、道三試第一的好成績,成爲了秀才,可秀才還不具備做官的資格,只能夠在鄉間教書育人,賺點散碎銀子。他們在經濟收入並不富裕,僅僅在社會地位上高於普通農民。在清朝時期,舉人是做官的最低門檻。而要當上舉人,就必須通過鄉試。

這就是蒲松齡數十年如一日參加鄉試的主要原因。

二、科舉考試是蒲松齡挽回損失的唯一辦法。

衆所周知,科舉考試很“燒錢”。許多家庭因爲供孩子讀書,讀得一貧如洗,連吃飯都成問題。

蒲松齡爲何到了70多歲還要參加科舉考試?他爲何一直不能通過鄉試? 第2張

前面說過,蒲松齡的父親擅長經商,家裏頗有餘財,日子一定過得比較滋潤。可是,蒲松齡幾十年書讀下來,早已將一份家產讀得乾乾淨淨。蒲松齡娶了妻子後,生了4個兒子1個女兒。他們一家7口人,守着20畝薄田和三間破屋過日子。爲了謀生,蒲松齡給人當過私塾老師,又當過師爺。這些都不是長久之計。蒲松齡如果想挽回讀書的損失,必須得硬着頭皮繼續參加鄉試。

當蒲松齡通過鄉試後,不但具備了做官的資格,還能夠在經濟上有所收穫。一方面,他不用交稅和出徭役,許多人會將自家田產、房產掛靠在他名下來避稅,這會爲他帶來豐厚的收入。另一方面,蒲松齡在家耕讀,國家會發放一定數額的補助。補助不多,但足夠幾口之家解決溫飽問題。

三、科舉考試成了蒲松齡的理想信念。

俗話說:“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順,七十隨心所欲。”人生到了50歲以上,其實已經看穿一切,包括名利。蒲松齡到了70歲以後,當官、發財對他來說,都沒有太大的意義。這時候的他參加科舉考試,與其說追求名利,不如說是完成自己的理想信念。

蒲松齡需要用科舉考試,來證明自己的能力,給自己53年科場浮沉一個交代。否則的話,哪怕到了九泉之下,也是不能含笑的。

蒲松齡爲何到了70多歲還要參加科舉考試?他爲何一直不能通過鄉試? 第3張

好在科舉考試也有人性化的地方。1711年,72歲的蒲松齡獲得了考歲貢生的機會,前往青州參加考試,終於考中歲貢生。歲貢生將被送到國子監讀書,國子監畢業後就能夠做官了。當然,那時候的蒲松齡是不可能去國子監讀書,他只是獲得了一份安慰。

4年後,蒲松齡在自己寫《聊齋志異》的書屋“倚窗危坐而卒”,享年76歲。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