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揭祕唐朝歷史上科舉考試之風爲何如此盛行

揭祕唐朝歷史上科舉考試之風爲何如此盛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0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歷經變幻。先秦時期的官員選拔,大都是依靠世襲制。如果一個人在建國之初立下功勞,被封爲大夫,往往在他死後,就由兒子來繼承大夫的職位。當時,諸侯的封地叫做國,大夫的封地叫做家,於是中國古代有所謂的“齊家治國平天下”。不過這種世襲制有很大的弊端。  

揭祕唐朝歷史上科舉考試之風爲何如此盛行

網絡配圖

一國之君,如果賢明那還罷了,如果昏庸,可就爲禍不淺。一個平凡的傻子,最多不過是在家裏亂搭亂鬧,可一個國君,如果是傻子,就要禍害到成千上萬人了。可關鍵還是,許多的昏君,不認爲自己是昏君,反而把一些告訴他們應該如何做的人當成是忤逆之臣,把一些奸邪小人,當成是國家的忠良。世襲制度,流弊廣矣。

到了漢代,官員選拔主要靠推薦。推薦的主要名目是孝廉和秀才。漢代特別推重孝道,於是漢代的帝王多冠以孝字。孝廉自然是尊敬孝順父母的人,古人往往說,忠臣必然出自孝子之門,有一定道理。能夠孝順父母的人一般來說,也能夠終於國家,愛護百姓。秀才則是精通一些典籍,比如說儒家的經典,《尚書》《詩經》什麼的。相對而言,推薦爲秀才的比較少,推薦爲孝廉的比較多。翻翻《後漢書》,絕大多數官員出道,都是走孝廉一條路。

爲什麼呢?因爲孝廉比較好作假。秀才必須精通典籍,兩人一聊天,彼此有多少墨水就清楚了。可是孝順不孝順,關鍵是看父母鄉親的評價了。可是,在歷朝歷代,只要是有利可圖的事情,就有人作假。在漢代,孝順就可以當官,越孝順就越越受到大家表揚,既然有實際的利益,那麼父母鄰居也就會參與造假了。  

揭祕唐朝歷史上科舉考試之風爲何如此盛行 第2張

網絡配圖

於是,推舉制度的弊端也出來了。推舉過分的看重了考察者的正直公平。你說他是孝順那就是孝順,而沒有統一的可以量化的標準。到了隋唐時期,風氣爲之一邊,科舉制度的出現,可以說是選官制度的一個重大突破。

隋唐時期的科舉制度,分爲多種,其中比較重要的是進士科和明經科,其他的明法、明算等等都有專項考察。而當時最受人看重的就是進士科。當時有人說:“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三十歲考中明經就算是年紀大了,而五十歲考中進士,那也算是年輕了。

據說,在唐太宗時期,每年都有八九百人蔘加進士考試,可是錄取的有多少呢?不過是二三十人,錄取比例不到3%,可遠遠比現在的高考,甚至是碩士、博士難考多了。而當時能夠來京城參加進士考試的,本身就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才子。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一共錄取的進士不過是五百來人。縱觀整個唐朝,一年錄取的進士科人員,不超過三十四人。  

揭祕唐朝歷史上科舉考試之風爲何如此盛行 第3張

網絡配圖

既然錄取人數如此之少,爲何幾百年來,還有人趨之若鶩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爲從錄取進士科之後,出仕會非常方便。唐朝的許多名臣名相,都是出身於進士科。如王勃、王維、劉知幾、陸贄、顏真卿、白居易、韓愈、柳宗元等,唐朝許多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都是出自進士科,因此後人稱進士科爲“將相科”。

在史料中還記載了唐高宗時的宰相薛元超曾的一番話:“我雖然富貴過人,但大遺憾,頭一件就是不能以進士及第入仕。”就算是身居將相高位,如果不是由進士出身,依然會心有餘憾。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