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官制有何變化?

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官制有何變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0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日本戰國時代的官職,經常聽到羽柴秀吉是“羽柴筑前守”,伊達政宗是“伊達陸奧守”,織田信長是“織田右大臣”之類的,他們的管制來自於當時的日本朝廷,而對於各地軍閥(大名)來說,這些官職是不能隨便申請的,有很嚴格的規定。

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官制有何變化?

進入戰國時代,由於幕府的權威衰退,實質掌握地方的豪族,特別是下克上爬起來的國人或被官,開始重新回頭尋找朝廷的權威。輕微一點的就是自稱國守,例如早期織田信長的上總介、尾張守,這個其實都是隨人自稱問題還不大;有本事一點的,就是越過官途奉行直接向朝廷取得官位,例如織田信秀的三河守,武田晴信的信濃守,甚至是大內義隆花大把銀子弄到的兵部卿。

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官制有何變化? 第2張

但這些以整體來看算是特例,對公家來說還不會構成大問題。這個傾向一直髮展到織田政權時代出現了一項變化,從元龜4年(1573)織田信長與將軍足利義昭決裂後,織田家失去以幕府作爲統治權威來源,於天正年間轉向以朝廷作爲其統治權威來源,開始讓自己的重臣任朝廷官職(例如柴田修理亮、惟任日向守、羽柴筑前守等),這個傾向到豐臣政權時期被大肆擴張。

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官制有何變化? 第3張

在豐臣政權時期,豐臣秀吉以朝廷官位重新編制諸大名的位格,模仿公家的“攝關家、清華家、羽林家、名家”家格,將自己的豐臣家變成攝關家格,前田、德川等大大名爲“清華成”,國持大名爲“羽林成”,其下爲“諸大夫成”,直接和公家家格對應,展開了一場公家與武家的官位搶位大賽。結果當然是公家搶不過武家,加上武家佔住單一官職的時間遠比公家長,在豐臣政權時期造成不少公家官位晉升的大塞車,成爲豐臣政權末期公武關係緊張的主因。

因此,在德川氏獲得政權後,勢必要解決這個問題,江戶幕府解決的方式是《禁中並公家諸法度》第7條的規定:“武家之官位者、可爲公家當官之外事。”(武家官位與公家官位分離),此後只有德川將軍家會長期佔據右大臣、右近衛大將這兩個有定員的官職,這邊會得到正式的位記與宣旨。只有家格可達四位以上的德川分家大名、部份譜代大名、部份國持大名、賜姓鬆平大名,幕府纔會協助向朝廷申請權大納言、權中納言、參議、權中將、權少將及侍從等無定員的武官系官職,而這些官職此後也不再有公家任職,變成武家專屬官職。同時,這些無定員的武家官職不以正式宣旨方式任命,而是用半官方的“口宣案”承認,也不需要“除目”,但如果有官職變化,需要奏報朝廷。

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官制有何變化? 第4張

其他的國持大名理論上落在五位國守的位置,但實際上幕府只向朝廷申請位階,並奏報該大名由幕府認可自稱的國守名。朝廷會根據申請的位階發給“位記”及“從五位下諸大夫”之類的位階,但不會有任官的宣旨,而是相當於天皇口頭備忘錄的“口宣案”代表天皇口頭表示他“知道”這個大名將自稱某國守,如果有官職變化,由幕府方面決裁,不須奏報朝廷。另外鎌倉公方家(室町足利將軍分家)後代的喜連川氏和德川家因爲沒有明確的主從關係,所以不經由江戶幕府取得官位,正式身份爲無官無位,但歷代均以鎌倉公方慣任官的左馬頭或左兵衛督自稱,爲江戶幕府所默許,算是比較奇怪的特例。

從戰國時代到江戶時代,日本官制有何變化? 第5張

當然位記和口宣案都要根據不同位階獻上不同金額纔會發下來,是江戶時期皇族與公家的重要收入之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