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北宋五子之一週敦頤生平簡介 爲宋朝理學思想開山鼻祖

北宋五子之一週敦頤生平簡介 爲宋朝理學思想開山鼻祖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7.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敦頤(1017年6月1日—1073年7月14日),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諡號元公,道州營道樓田保(今湖南省道縣)人,世稱濂溪先生。是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的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著有《周元公集》《愛蓮說》《太極圖說》《通書》(後人整編進《周元公集》)。周敦頤所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爲後世的理學家反覆討論和發揮,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

北宋五子之一週敦頤生平簡介 爲宋朝理學思想開山鼻祖

人物生平

童年記憶

周敦頤出身汝南周氏一支,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五月五日,周敦頤生於道州營道縣營樂裏樓田保(今湖南永州市道縣樓田村)。周敦頤有一個大他十歲的同父異母的哥哥周礪,有一個大他五歲的姐姐周季淳,還有一個小他四歲的弟弟周敦賁,兄弟姐妹間的感情極好。

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年),還不到十八歲的姐姐周季淳因病早逝了。兩個月後的一天,周敦頤八歲的弟弟周墩賁又因病夭折。

月岩悟道

天聖七年(1029年),十四歲的周敦頤請示父母,在僕人周興的陪伴下,帶着簡單的生活行李,帶着許多書本,揣着許多想不明白的問題,奔向月岩,專心讀書思考。

千里投親

天聖八年(1030年),周敦頤十五歲這一年,父親因病去世了。經過兩個多月的旅途奔波,周敦頤跟着母親投靠舅舅龍圖閣學士鄭向。因他聰慧仁孝,深得鄭向喜愛,又酷愛白蓮,鄭向就在自家宅前西湖鳳凰山下(今衡陽市二中)構亭植蓮,周敦頤負笈其間參經悟道。

初入仕途

康定元年(1040年),周敦頤二十四歲,三年守喪期滿,出任洪州分寧縣主簿。

慶曆四年(1044年),吏部來分寧考覈,周敦頤得到廣泛好評,二十八歲的周敦頤開始了他仕途的第一次升遷——提任南安軍司理參軍。

興教辦學

慶曆六年(1046年),周敦頤在擔任荊湖南路郴州郡郴州縣縣令年期間,最突出的政績是興教辦學。一來郴縣,周敦頤就在公務之餘,利用舊有的縣學興教講學。二程的父親大理寺臣程珦在南安(今江西省大餘縣南安鎮)認識了周敦頤,見他“氣貌非常人”,與之交談,更知其“爲學知道”,同他結爲朋友,隨即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至南安拜其爲師受業。

論道王安石

嘉祐五年(1060年)六月,周敦頤從合州(今重慶合川)解職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職的王安石。他們相互間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個風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頤應邀造訪了王安石。王安石對年長自己四歲的周敦頤充滿了崇敬,相見恨晚。以至於周敦頤離開了,他還久久地回味着、感慨着,忘記了睡覺和吃飯。他們這次的聚會和交談,雙方都從對方那裏得到了新的思想的啓悟。

北宋五子之一週敦頤生平簡介 爲宋朝理學思想開山鼻祖 第2張

廬山結緣

嘉祐六年(1061年),遷國子監博士,通判虔州。周敦頤的好友潘興嗣,知道他要經過江州,就提前趕到江州等候,在驛館與周敦頤見了面,邀他一起遊廬山。

千古絕唱

嘉祐八年(1063年)的5月,周敦頤應邀與一羣文朋詩友遊玩聚會。興之所致,大家便相約寫詩作文。周敦頤一氣呵成揮筆而就一篇一百一十九字的散文,就是名傳後世的《愛蓮說》。

執政爲民

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年),移任永州通判。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轉虞部郎中,擢提點廣南西路刑獄,次年移知南康軍。

熙寧三年(1071年),轉爲虞部郎中,提升廣南東路提點刑獄。次年,領提點刑獄事。周敦頤在廣東提點刑獄的職位上幹了不到一年。就在這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勤政的他四處巡按,足跡幾乎遍及廣東的山山水水。

歸隱廬山

熙寧五年(1072年),周敦頤不幸感染了瘴癘,辭官歸隱定居在廬山蓮花峯下,他將母親的墳墓也從潤州遷來葬在離他居所很近的地方。他將門前的小溪正式命名爲家鄉的“濂溪”。定居於江西廬山濂溪書堂。

熙寧六年(1073年)六月七日,病死於廬山濂溪書堂,終年五十七歲。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