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六韜·虎韜·軍略》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解釋呢?

《六韜·虎韜·軍略》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解釋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遇深溪、大谷、險阻之水,吾三軍未得畢濟,而天暴雨,流水大至,後不得屬於前,無有舟樑之備,又無又草之資,吾欲必濟,使三軍不稽留,爲之奈何?”

太公曰:“凡帥師將衆,慮不先設,器械不備,教不素信,士卒不習,若此,不可以爲王者之兵也。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

攻城圍邑,則有__、臨衝;視城中,則有云梯、飛樓;三軍行止,則有武衝、大櫓,前後拒守;絕道遮街,則有材士強弩,衛其兩旁;設營壘,則有天羅、武落、行馬,蒺藜;晝則登雲梯遠望,立五色旌旗;夜則設雲火萬炬,擊雷鼓,振鼙鐸,吹鳴笳;越溝塹,則有飛橋、轉關、轆轤,__;濟大水,則有天潢、飛江;逆波上流,則有浮海、絕江。三軍用備,主將何憂?”

《六韜·虎韜·軍略》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解釋呢?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領兵深人敵國境內,遇到深溪大谷和難以通過的河流,我軍尚未完全渡過,忽然天降暴雨,洪水涌來,水位大漲,後面的軍隊被水隔斷,既沒有船隻、橋樑、又沒有堵水用的草料物資。在這種情況下,要使全軍渡過,使軍隊不至滯留太久,應當怎麼辦?”

太公答道:“大凡率領軍隊作戰,如果計劃不預先擬定,器械不事先準備,平時訓練沒有落實,士卒技術不熟練,就不能算是王者的軍隊。凡是軍隊有大的軍事行動,沒有不訓練士兵熟練使用各種器械的。

如攻城圍邑,就用轒轀、臨車和衝車等各種攻城戰車;觀察城內敵情,就用登高的雲梯和瞭望敵人動靜的飛樓;三軍前進和駐紮,就用武衝、大櫓等戰車在前後掩護;斷絕交通,遮隔街道,就用勇敢而有技術的士卒使用強弩控制兩側;設置營壘,就在四周佈設天羅、武落、行馬、蒺藜等障礙器材;

白天就登上雲梯瞭望遠方,並設置五色旌旗報告敵情;夜晚就點燃煙火,並擊響雷鼓、敲動鼙鼓、搖動大鐸、吹響鳴笳,作爲指揮信號;跨越溝塹,就用飛橋、轉關,轆轤、鉏鋙等器械;渡越大河,就用天潢、飛江等船隻;逆流而行,就用浮海、絕江等器材。三軍所需的器材用具都己齊備,主將還有什麼可憂慮的呢?”

【例證】

《六韜·虎韜·軍略》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解釋呢? 第2張

“凡三軍有大事,莫不習用器械”。人和武器的有機結合,才能構成現實的戰鬥力。在渡過江河作戰時,離不開橋樑等裝備器材。宋初渡江滅亡南唐就是這樣的一個例證。

宋朝建立後,先後翦滅了南平、武平、後蜀、南漢四大割據勢力,佔據了長江上游、中游和下游江北地區以及珠江下游地區,並控制了建都於杭州的吳越,在戰略上形成了對南唐的四面包圍。南唐後主李煜,在宋滅南漢之後,深感局勢危急,遣使主動削去南唐國號,稱江南國主,表示臣服宋朝。但同時又暗地募兵備戰,企圖利用長江天險,阻止宋軍南下,保持苟且偷安的局面。

宋在滅南漢後,對江南己是志在必得,認爲“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不允許南唐繼續存在下去。因此,立即從各方面進行進攻南唐的準備工作。開寶五年(972年)初,用離間計除掉了南唐重要將領林仁肇。開寶六年四月,以重修天下圖經爲名,派使向南唐索取諸州圖志,以瞭解江南山川形勢,屯戍交通、戶口多寡等情況。”宋太祖趙匡胤很早就開始製造戰船,訓練水軍,並經常檢閱水戰演習。

開寶七年七月,採納江南人樊若水(一作樊作冰)的建議,在荊湖造鉅艦戰船數千艘,以備波江時架設浮橋,用於水戰。九月,各路宋軍十萬人馬向荊南集結待命。

在一切準備就緒後,趙匡胤發兵討伐南唐。十月,京師水軍沿汴、淮向江南進發,荊湖水軍攜帶預作浮橋用的艦船沿長江靠北岸一側順江東下。南岸唐軍以爲宋軍是例行巡江,未加阻擊,因而未軍順利通過南唐屯兵十萬的要地湖口。宋軍突然渡過長江,襲佔峽口寨(今安徽貴池西),水陸並進,直取池州。

在石碑口(今安徽安慶西)把鉅艦大船連接起來,按照採石礬一帶江面寬度,試搭浮橋,獲得成功。然後繼續東下,攻取長江下游重要渡口採石礬(今安徽馬鞍山市長江東岸)。十一月,宋軍將石碑口試搭的浮橋移至呆石磯,“繫纜三日而成。不差尺寸,大兵過之,如履平地。”江北宋軍迅速跨過長江,直撲南唐都城金陵(今南京)。

當宋軍在採石磯架設浮橋時,南唐君臣認爲自古以來,未聞此事,不過兒戲而已,僅派二萬人迎擊宋軍,但被宋軍擊敗。宋軍主力渡過長江後,立即發起猛烈進攻,開寶八年正月,在秦淮河(經金陵城西南)擊敗南唐軍十餘萬人,並擊敗溯江而上企圖奪取採石磯浮橋的江南水軍。進圍金陵。十一月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投降。南唐滅亡。

滅亡南唐是北宋統一南方的最後一戰,也是當時規模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宋軍的勝利,是因爲“慮先設”、“器械備”。“教素信”、“士卒習”。長江自古號稱天塹。南北相戰歷來以渡江爲難。宋重視製造船艦和水軍的訓練,由於準備充分,特別是採納了樊若水預製浮橋之策,對保證宋軍主力迅速渡江起了很大作用。

樊若水對採石磯一帶地形非常熟悉,往來大江南北數十次,對一年四季的水位變化和兩岸廣狹瞭如指掌,從而才得以預造出“不差尺寸”的浮橋。這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確實難能可貴,成爲我國古代戰爭史上的一個創舉。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