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六韜·龍韜·勵軍》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六韜·龍韜·勵軍》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0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吾欲令三軍之衆,攻城爭先登,野戰爭先赴,聞金聲而怒,聞鼓聲而喜,爲之奈何?”

太公曰:“將有三。”武王曰:“敢問其目。”太公曰:“將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張蓋,名曰禮將;將不身服禮,無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塗,將必先下步,名曰力將。將不身服力,無以知卒之勞苦。軍皆定次,將乃就舍,炊者皆熟,將乃就食,軍不舉火。

將亦不舉,名曰止欲將。將不身服止欲,無以知士卒之飢飽。將與士卒共寒暑,勞苦,飢飽,故三軍之衆,聞鼓聲則喜,聞金聲則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爭先登;白刃始合,士爭先赴。士非好死而樂傷也,爲其將知寒暑、飢飽之審,而見勞苦之明也。”

《六韜·龍韜·勵軍》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我想使全軍將士,攻城時爭先登城,野戰時爭先衝擊,聽到停止的號令就憤怒,聽到前進的號令就歡喜,怎麼才能做到這樣呢?”

太公答道:“將帥有三個克敵致勝的要領。”

武王說:“請您談談具體內容好嗎?”

太公說:“身爲將帥,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張傘篷,這樣的將帥叫禮將;將帥不能以身作則,就無從體會士卒的冷暖。翻越險阻關隘,通過泥濘道路,將帥必先下車馬步行,這樣的將帥叫力將;將帥不身體力行,就無從體會士卒的勞苦;軍隊宿營就緒,將帥才進入自己的宿舍,軍隊的飯菜做好,將帥纔開始就餐。

軍隊沒有舉火照明,將帥也不舉火照明,這樣的將帥叫止欲將;將帥不能剋制自己,就不能體會士卒的飢飽。將帥能同士卒同寒暑,共勞苦,同飢飽,那麼全軍官兵聽到前進的號令就歡喜,聽到停止的號令就憤怒。

攻打高城深池時,即使面臨箭石如雨的危境,士卒也會爭先恐後奮勇登城;進行野戰對,雙方剛一交鋒,士卒就會前仆後繼勇往直前。士卒並不是天性喜歡死亡、樂於傷殘,而是由於將帥關心自己的冷暖和飢飽,體恤自己的勞苦,因此深受感動而甘心盡力報效。”

【例證】

《六韜·龍韜·勵軍》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將帥只要能夠身體力行,以身作則,與士卒同寒暑,同飢飽,同勞苦,同安危,就能夠激發起高漲的士氣,並進而奪取戰爭的勝利。田單就是這樣取得即墨之戰的勝利的。

周赧王三十一年(前284年),燕昭王任命樂毅爲上將軍,統率燕、秦、楚、韓、趙、魏六國聯軍攻齊。齊軍在濟西(今山東高唐、聊城一帶)遭到慘敗,燕軍攻入齊國國都,齊湣王被殺,齊國七十餘城悉數淪陷,僅存莒和即墨(今山東平度東南),齊國危在旦夕。

即墨是齊國較大的城邑,地處富庶的膠東,靠山近海,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有堅固的城池和足夠的人力。即墨被圍不久,守將戰死,軍民共推田單爲將。田單爲挽救危局,將自己的家兵和收容的殘兵七千餘人,加以整頓擴充。並親自帶頭構築城防工事,加固城牆,浚深壕池,加強防務。

他和軍民同苦共苦,“坐則織蕢(編織草器),立則仗鍤(執鍬勞作)”,親自巡視城防;將族人、妻妾編入軍營參加守城,盡散家裏儲存的糧食給士卒。由於田單以身作則,使即墨軍民羣情振奮,鬥志昂揚,決心爲保衛家園而奮戰到底。

田單在穩定內部的同時,爲除掉最難對付的對手樂毅,派人入燕進行離間,宣稱樂毅緩攻即墨,實際上是爲了在齊國稱王。如果燕另派主將,即墨指日可下。燕王本怨樂毅久攻即墨不克,果然中計,派騎劫取代樂毅爲將。

騎劫到任後,即一反樂毅的做法,改圍困爲強攻,但依舊沒有奏效。田單爲進一步激勵士氣,誘使燕軍行暴,便散佈說,齊人最怕割鼻子、挖祖墳。騎劫中計,將捉到的俘虜鼻子全部割掉,並挖掘齊人墳墓。即墨軍民看到燕軍的暴行,個個恨之入骨,憤怒異常,紛紛要求同燕軍決一死戰。

與此同時,田單積極進行反攻的準備工作。他先命精壯甲士全部隱伏起來,以老弱、婦女登城守護,使燕軍誤以爲齊軍少壯已傷亡殆盡。然後派人向燕軍詐降,燕軍信以爲真,一心坐待受降,不加任何戒備。

田單覺得反攻時機已經成熟,便蒐集了千餘頭牛,在牛角紮上鋒利的尖刀,牛尾綁上滲透油脂的毛草,並在城腳挖好幾十個洞。一天夜間,點燃牛尾的毛草,驅趕一千多頭火牛從城洞中向燕營猛衝狂奔,五千名勇士隨之殺出,全城軍民擂鼓吶喊以壯聲勢。燕軍將士從夢中驚醒,倉惶失措,四出逃命,騎劫在混亂中被殺。田單乘勝追擊,很快將燕軍逐出國境,盡復失地七十餘城,取得了徹底勝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