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古文名著 > 《六韜·虎韜·必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六韜·虎韜·必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原文】

武王問太公曰:“引兵深入諸侯之地,敵人四合而圍我,斷我歸道,絕我糧食,敵人既衆,糧食甚多,險阻又固,我欲必出,爲之奈何?”

太公曰:“必出之道,器械爲寶,勇鬥爲首。審知敵人空虛之地,無人之處,可以必出。將士人持玄旗,操器械,設銜枚,夜出,勇力、飛足、冒將之士居前平壘,爲軍開道;材士強弩,爲伏兵居後;弱卒車騎居中。陳畢徐行,慎無驚駭。以武衝扶胥前後拒守,武翼大櫓以蔽左右。敵人若驚,勇力冒將之士疾擊而前,弱卒車騎以屬其後,材士強弩隱伏而處。審候敵人追我,伏兵疾擊其後,多其火鼓,若從地出,若從天下,三軍勇鬥,莫我能御。”

武王曰:“前有大水、廣塹、深坑、我欲逾渡,無舟楫之備,敵人屯壘,限我軍前,塞我歸道,斥堠常戒,險塞盡中,車騎要我前,勇士擊我後,爲之奈何?”

太公曰:“大水、廣塹、深坑,敵人所不守,或能守之,其卒必寡。若此者,以飛江,轉關與天潢以濟吾軍。勇力材士從我所指,衝敵絕陳皆致其死先燔吾輜重,燒我糧食,明告吏士,勇鬥則生,不勇則死。已出,令我踵軍設雲火遠候,必依草木、丘墓、險阻,敵人車騎,必不改遠追長驅。因以火爲記,先出者令至火而止,爲四武衝陣。如此,則吾三軍皆精銳勇鬥,莫我能止。”武王曰:“善哉!”

《六韜·虎韜·必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譯文】

武王問太公說:“統率軍隊深入敵國境內,敵人從四面合圍我軍,切斷我軍的退路,斷絕我軍的糧道。而敵軍數量衆多,又糧食充足。並佔領了險阻地形,守禦堅固。我想突圍而出,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突出敵人包圍的方法,兵器器材至關重要,而奮勇戰鬥則最爲首要。仔細查明敵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無人防守的處所,乘虛而擊,就可以突出包圍。

突圍的部署是:將士們都拿着黑色的旗幟,手持器械,口中銜枚,乘着黑夜行動。使勇敢有力、行動輕捷、敢於冒險犯難的將士擔任先鋒,攻佔敵人某些營壘,爲我大軍打開通道;使有技能而勇敢的武士使用強弩,作爲伏兵,隱匿在後面掩護大部隊行動;讓老弱士卒和車騎在中間行進。部署完畢後,沉着行動,謹慎從事,不要驚慌,使用武衝扶晉的戰車在前後護衛,用武翼大櫓的戰車在左右掩護。

如果敵軍發覺我軍的突圍行動,我勇敢有力的先鋒部隊即迅速發起衝擊,向前推進,老弱士卒和車騎隨之跟進,有技能而配備有強弩的武士則隱蔽地埋伏起來。當敵人前來追擊我軍時,我伏兵就迅速地攻擊它的側後,並大量使用火光、鼓聲亂敵耳目,使其感到我軍彷彿是從地下冒出,從天上降下,全軍奮勇戰鬥,敵人就不能阻止我軍的突圍了。”

武王問:“如果前面有大河、寬塹、深坑阻礙,我軍要逾越而過,但又沒有準備船隻。敵人屯兵築壘,阻止我軍前進,堵截我軍退路,其斥候又戒備森嚴,險要地形全被敵人佔據,敵人的戰車、騎兵又在前面阻截,勇士又在後面襲擊,在這種情況下,應該怎麼辦?”

太公答道:“凡是大河、寬塹、深溝之地,敵人一般是不會設防的。即使設防,兵力也一定不會很多。這樣,就可以用飛江、轉關和天潢等工具將我軍擺渡過去。派遣勇敢的武士按照指定的方向,衝鋒陷陣,拚死戰鬥。並先焚燬我軍的輜重,燒掉我軍的糧草,明確告訴全軍將士,奮勇作戰就能生存,畏縮怯戰就是死亡。

已經脫離危險之後,就讓我軍前衛部隊設置煙火信號,派出遠方斥候警戒,佔領叢林、墳墓和險阻地形。這樣,敵人的戰車和騎兵就必定不敢長驅遠追了。設置煙火信號的目的。是爲了指示先期突圍的部隊至有火的地方集結。並布成四面都有警戒的四武衝陣戰鬥隊形,這樣,我全軍將士都精銳而勇猛戰鬥,敵人就無法阻止我軍了。”

武王說:“說得好啊!”

【例證】

《六韜·虎韜·必出》的原文是什麼?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渡過江河作戰,必須加強工程保障,有充足的渡河和水上運輸器材。除此外,更重要的是保持高昂的士氣,有破釜沉舟、視死如歸、一往無前的勇氣和決心。項羽在鉅鹿之戰中就是以此取得勝利的。

秦末農民起義爆發後,秦統治者不甘心退出歷史舞臺,進行垂死掙扎,調動軍隊,向起義軍進行瘋狂反撲。其中最爲兇悍的一支,就是章邯率領的秦軍主力。他在鎮壓陳勝、吳廣等起義軍後,旋即撲向項梁等人率領的楚地起義軍主力。在定陶(今山東定陶西北)大敗楚軍,殺死項梁。然後移師北上,攻打趙國。趙王歇數戰不利,被迫放棄都城邯鄲,退守鉅鹿(今河北平鄉縣西南)。

章邯率軍乘勝逼進,命令部將王離率20萬人將鉅鹿團團圍困,自己親率20萬人屯駐於鉅鹿南數裏的棘原,並在那裏構築甬道(兩側有土牆的通道),直達鉅鹿城外,以供應王離軍的糧秣,企圖長期圍困鉅鹿,困死趙軍,徹底平定趙地。鉅鹿城內食盡兵少,形勢危在旦夕。趙王派人向楚、魏、燕、齊求援。魏、燕、齊雖派出軍隊,但因害怕與秦軍交鋒,就在鉅鹿城外築壘壁自守,觀望不前。

楚懷王任命宋義爲上將軍,項羽爲次將,率軍約七萬人救趙。宋義畏敵如虎,當進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時,屯駐四十六天,不願前進。項羽殺死宋義,率軍進抵漳水南岸。即派英布等率二萬人爲前鋒,渡過漳水(一說黃河),切斷秦軍運糧的甬道,割斷王離與章邯之間的聯繫。接着,項羽親率楚軍主力渡河跟進。同時爲表示一往無前。

義無反顧、與秦軍決一死戰,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決心,項羽下令士兵渡河後“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這樣,楚軍戰士鬥志激昂,個個摩拳擦掌,準備拚死一戰,項羽率領全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鉅鹿。楚軍將士奮勇死戰,以一當十,“呼聲動地”,先將王離部秦軍擊潰,接着又九戰九捷,大敗章邯軍,鉅鹿之圍遂解。項羽率軍乘勝追擊、走投無路的章邯,在殷虛(今河南安陽西)向項羽投降。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起義中最激烈而又具有決定性意義的一戰,這次戰役中,項羽破釜沉舟,以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消滅了秦王朝賴以生存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爲最後推翻秦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條件。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