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演義趣聞 > 爲何說沒有才女鄧綏就沒有如今的造紙術呢

爲何說沒有才女鄧綏就沒有如今的造紙術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鄧綏15歲入宮,22歲被冊封爲皇后,但依然謙和平易,從不居尊自傲。對內幫助東漢王朝度過了“水旱十年”的艱難局面,對外則堅決派兵鎮壓西羌之亂,使得危機四伏的東漢王朝轉危爲安,被譽爲“興滅國、繼絕世”。  

爲何說沒有才女鄧綏就沒有如今的造紙術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

鄧綏德才兼備,文化修養頗高。她不好珍玩,鍾情文籍,因此酷愛紙墨。《後漢書•皇后紀》記載:是時,方國貢獻,競求珍麗之物。自鄧後即位,悉令禁絕,歲時但供“紙墨”而已。鄧綏是個才女,喜歡吟詩作賦,舞文弄墨(猶其喜愛書法)。同時,她又是一個喜歡節約、不尚奢華的人,所以非常需要一種比帛紙節省,質地又好的紙張。彼時,已在宮廷多年、四十多歲的宦官蔡倫,投其所好自請兼職尚方令,用意摸索改進造紙技術。

蔡倫(61年-121年),東漢桂陽(今湖南耒陽)人。他出身於普通農民之家,從小隨父輩種田。東漢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少年蔡倫被選入洛陽宮內爲宦者。入宮後勤奮好學,讀書識字,成績優異,在宮內先後任小黃門、中常侍等併兼任專門爲皇家服務的手工場尚方令之職。

早在西漢初期,紙張的雛形麻紙已經問世,然而在200年的時光,紙張並沒有得到推廣,主要原因還是技術問題。產品粗糙乾脆,基本不能書寫,且產量少不易推廣。蔡倫繼往開來,總結西漢以來造紙經驗,改進造紙工藝,進行大量改新,利用樹皮、碎布、麻頭等原料,經反覆實踐,於元興元年(公元105年)製出了較好的皮紙。

爲何說沒有才女鄧綏就沒有如今的造紙術呢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鄧綏對蔡倫改革造紙術極爲讚賞,下令進一步研製推廣。鄧後執政蔡倫又得重用,他不但是中常侍,且被封爲龍亭侯,食邑300戶,封地在今陝西洋縣。蔡倫研製的紙張被鄧太后命名爲“蔡侯紙”。

東漢元初四年(公元117年),鄧太后鑑於內廷所藏經傳傳抄多誤,乃招儒者劉珍及五經博士等人於東觀校訂,令蔡倫監典此事。東觀是洛陽宮內藏書及著述之所,蔡倫領衍率這批學者校訂是爲了向全國提供經書的標準文本。這次校訂經書工作,是朝廷提供欽定經傳紙寫本的開端,因完成後要將所抄副本頒發到各地方官府,從而形式了大規模用紙抄寫儒家經典高潮,使紙本書籍成爲傳播文化最有力的工具。自此,紙張使用大規模走向社會

東漢的造紙術在此後的幾百年間,先後傳到朝鮮、日本、印度、阿拉伯及非洲、亞洲、歐洲等世界各地,曾爲推動人類文明進步作出過巨大的貢獻!  

爲何說沒有才女鄧綏就沒有如今的造紙術呢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史學家范文瀾先生在《中國通史簡編》中曾寫到:蔡侯造紙和鄧後有關。後人對史料反覆考證表明,蔡倫在摸索造紙尚未成功之時,鄧皇后受命並嚴格要求造紙質量,在人、財、物方面全力支持,造紙術才得以研製成功。

蔡倫本人聰明好學且善於發明,但他畢竟是一個宦官。宦官是皇帝家奴,必須聽任主子差遣,如果沒有鄧綏的全力支持,造紙術的發明是難以實現的。韓愈在《馬說》中總結到:“世有伯樂,而後有千里馬”。故理:“東漢有鄧綏,纔有蔡侯紙”。

造紙術的發明對中國乃至人類社會所產生的影響都是巨大的,對促進人類歷史文明發展和思想文化交流是無與倫比的。造紙術在中國乃至世界的史冊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當人們盡情享受多種紙張給工作生活帶來方便的時候,請不要忘記造紙術的成就者:東漢南陽新野人,女政治家鄧綏!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