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造紙術的真正發明者是誰?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和意義?

造紙術的真正發明者是誰?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和意義?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造紙術是我國四大發明之一,對於造紙術的發明者很多人都會認爲是蔡倫,而這個說法不是很準確。關於造紙術的真正作者是誰?造紙術有哪些影響和意義?都會在文中爲你一一展現!

作爲我國四大發明之一,造紙術對世界文化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很長時間以來,人們一直認爲造紙術的發明者是東漢宮廷宦者蔡倫。據傳,蔡倫從小就對造紙很感興趣,他經常看着竹子的內膜發呆,心裏想道,要是字寫在這薄薄的竹膜上,不是比寫在竹筒上要方便得多嗎?

於是他就用竹膜試驗,但是經過很多次失敗之後,他意識到竹膜太薄,根本無法寫字,於是他想到要加進一些與竹膜一樣質地的東西,但那些東西必須堅韌,他開始嘗試用一些棉、麻試驗。在千百次的試驗之後,他成功了。正史中關於蔡倫發明造紙術的記載最早出現在南朝宋代范曄的《後漢書》裏。

造紙術的真正發明者是誰?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和意義?

造紙術是誰發明的?

《後漢書·蔡倫傳》說:“(蔡)倫乃造意用樹膚(皮)、麻頭及蔽布、漁網爲紙,元興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鹹稱‘蔡侯紙’。”後來的教科書都用此說。然而,許多考古發現證實,造紙術的發明者並不是蔡倫。在西漢時期,我國勞動人民已經學會了造紙。

在比《後漢書》更早的東漢官修國史《東觀漢記·蔡倫傳》(已逸)中記載:“黃門蔡倫,典作尚方作紙,所謂‘蔡侯紙’也。”原書只說蔡倫主管(即“典”)少府所屬尚方造紙,根本沒有蔡倫發明紙的意思。蔡倫於公元75年入宮爲宦官,後因捲入宮廷內訌而服毒自殺。所謂蔡侯紙實出於尚方內衆工匠之手,而絕非身爲尚方令的蔡倫所親制。

中國著名考古學家黃丈弼於1933年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羅布淖爾漢代烽燧遺址中發現了西漢麻紙。但是,此紙沒有經科學鑑定,便毀於1937年的戰火之中。

到1957年,人們又在陝西省西安市郊灞橋的一個磚瓦廠發現了一座西漢古墓,墓中有一個銅鏡,用麻布包着銅鏡,有一疊古紙,共88片,最大的有100平方釐米大小,最小的只有12平方釐米,平均厚0.139毫米,稍厚於現在的新聞紙,是用麻纖維做成的。

到了1973年和1974年,又有兩片西漢紙在甘肅居延漢代遺址中發現了,一片有400平方釐米大小,是用大麻纖維製作的,其年代大約在西漢宣帝時期,另一片有103.5平方釐米大小,是用麻、線混合製成的,其年代大約在西漢建平年間。

到了1986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甘肅天水發現了一張西漢天水地區的紙畫地圖。該地圖出土時被放在死者胸部上面,殘長5.6釐米,寬2.6釐米,紙面光滑平整,是用細墨線條繪製的。這張紙大約有14平方釐米,出土時已非常殘破,但卻是我國勞動人民在西漢時期就已掌握了造紙技術這一史實的有力證明。

造紙術的真正發明者是誰?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和意義? 第2張

從1990年到199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甘肅敦煌懸泉置遺址中發現了24片漢代麻紙,其中4塊書寫有字,這紙和1500多件有確切紀年的簡牘同時發現,其年代當是西漢宣帝到哀帝時期。這說明西漢不僅有紙,而且開始用紙來進行書寫。

造紙術的發明有哪些影響和意義?

上面這些重要考古發現有力地證明:我國造紙術的發明者並不是東漢蔡倫。遠在西漢,我國勞動人民就已經掌握了造紙術;蔡倫的貢獻是改進了造紙術,使造紙業的發展更進一步。也因爲他在造紙術方面的改進,使得後來的史書將其列爲造紙術的發明者。這同時反映出,造紙術在蔡倫改進之後技術水平的確有了很大提高,人們的書寫也較以前更爲方便了。

造紙術的發明,有利於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幾個世紀後,造紙術傳到朝鮮、日本、印度和阿拉伯,後來又經北非傳到歐洲。造紙技術促進了人類文化的傳播,是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巨大貢獻。

造紙術是中國四大發明之一,紙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絲的國家。中國古代勞動人民以上等蠶繭抽絲織綢,剩下的惡繭、病繭等則用漂絮法制取絲綿。

漂絮完畢,篾席上會遺留一些殘絮。當漂絮的次數多了,篾席上的殘絮便積成一層纖維薄片,經晾乾之後剝離下來,可用於書寫。這種漂絮的副產物數量不多,在古書上稱它爲赫蹏或方絮。這表明了中國古代造紙術的起源同絲絮有着淵源關係。

造紙術--尤其是東漢蔡倫改進的造紙術(又稱"蔡侯紙"),是書寫材料的一次革命,它便於攜帶,取材廣泛不拘泥,推動了中國、阿拉伯、歐洲乃至整個世界的文化發展。有了文字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很好的載體。

古代埃及人利用尼羅河的紙草來記述歷史;在古代的歐洲,人們還長時間地利用動物的皮比如羊皮來書寫文字;而中國,在造紙術發明以前,甲骨、竹簡和絹帛是古代用來供書寫、記載的材料。但是甲骨、竹簡都比較笨重,秦始皇一天光閱讀奏章,就要整整一車;絹帛雖然輕便,但是成本非常昂貴,也不適於書寫。

到了漢代,由於西漢的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甲骨和竹簡已經不能滿足發展的需求了,從而促使了書寫工具的改進--紙被髮明出來了。造紙是一項重要的化學工藝,紙的發明是中國在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上,所做出的一項十分寶貴的貢獻,是中國史上的一項重大的成就,對中國歷史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造紙術的真正發明者是誰?造紙術對世界有什麼影響和意義? 第3張

中國絲也傳進了印度。最早的記錄是在印度的古書中找到的。在印度政治家、哲學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論》(又譯《治國安邦術》) 一書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國的成捆的絲"。考底利耶據說生於公元前四世紀,是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國的王朝,建於公元前321年,約公元前187年爲巽加王朝所取代)月擴大王的侍臣。

這說明,最晚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絲便已輸入印度。另外,從梵文的許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對蠶絲的認識要比希臘人和羅馬人準確得多,因爲他們知道絲是蟲子吐的,絲是繭(舊n)抽成的。在絲傳人印度之前,古代印度人民的衣料只有棉衣、羊毛、鹿皮等。

印度古代可能有野蠶絲,但一直到唐代,絲還很少被採用。中國絲的傳入給古代印度人民增添了新的衣服材料。到了宋代,靠近兩國通商口岸一帶的印度人,已經可以穿絲製衣服了。當然,古代中國輸入印度的不只是絲織品,而且也有生絲,印度人再把生絲染色加工織成綾、羅。

錦、絹。印度綢薄如蟬翼,精美異常。除了絲之外,古代中國傳入印度且對印度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的還有紙和造紙術。在古代印度,書寫材料有時用木板和竹片,更多的是用燁樹皮和貝葉。

在梵文古典著作裏常會見到"自樺樹皮"這個字,最初是書寫材料的意思,中國紙輸入後,人們便用這個字來稱呼紙,可見樺樹皮應用之廣;貝葉是一種棕櫚樹葉,大而且長,古代印度人在樹葉上面寫字、抄經 。過去一般認爲,12世紀,紙張才由伊斯蘭教徒帶到南亞的印度,然而實際情況並不盡然。

既然蔡倫造紙術改革之後不久,紙張就大量傳入西域、中亞,採用紙張書寫的也不限於漢人,那麼東漢至南北朝時期,因傳播佛教而頻繁活動於此地的印度人,或與印度有關之中亞民族,必會接觸和使用紙張,因爲紙張遠比當地傳統書寫工具樹皮、樹葉優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