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野史傳聞 > 宮廷野史 > 百姓爲什麼會討厭商鞅?司馬遷《史記》致世人都誤解商鞅!

百姓爲什麼會討厭商鞅?司馬遷《史記》致世人都誤解商鞅!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百姓爲什麼會討厭商鞅?司馬遷《史記》致世人都誤解商鞅!小編爲大家帶來相關內容,感興趣的小夥伴快來看看吧。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爲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爲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商鞅被中國老百姓厭惡是很奇怪的事情。商鞅制定了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的法律,跟貴族作對;制定軍功進爵無功奪爵的制度,讓老百姓有了發達的機會;廢井田把土地分給老百姓讓耕者有其田等等,這都是讓老百姓佔便宜開心的事情。退一步就算我們承認幾千年來對商鞅嚴刑峻法的誣陷,那也是貴賤平等並沒有專門欺負老百姓。

百姓爲什麼會討厭商鞅呢?追根溯源,厭惡來自於《史記》誣陷商鞅的那些鬼話。司馬遷討厭商鞅,這一點在他的《商君列傳•太史公曰》中表露無遺。這種厭惡可能是源於漢代“獨尊儒術”的洗腦,也可能是源於司馬遷對商鞅新法的誤解,當然我們也可以解釋爲躲避漢代統治者的審查。不管是哪種原因,司馬遷在《商君列傳》前半部分記載了商鞅變法的功績之後,隨即用了四招來抵消讀者對商鞅的崇敬,並引導讀者對商鞅產生厭惡,這是毫無疑問的。

第一招,找個人來罵商鞅。找個人把作者想說的話說出來,這是司馬遷常用的手法。想要告訴讀者這人是英雄,就找一個人,最好是他的敵人讚美道:真英雄也;想要指出混蛋,也找一個人,最好是他正直的朋友痛罵:豬狗不如。司馬遷要把項羽塑造成蓋世英雄,於是項羽已經臨陣脫逃,兵敗東城了,也一定要邊上的人讚美道:服了,大王確實是蓋世英雄。秦始皇明明禮賢下士,對於一個什麼頭銜也沒有的大梁人尉繚言聽計從,可是司馬遷還一定要讓尉繚大罵秦始皇,長的就不是好人樣,將來得勢了會吃人。現在司馬遷在商鞅身上故伎重演。

《商君列傳》突然冒出來一個名叫趙良的人,這人討厭商鞅卻又主動跑來。找商鞅不爲辦事可又不走。身爲秦國相國列侯的商鞅卻上趕着要跟這個趙良交朋友。趙良不但不受寵若驚,反而當面大罵商鞅。奇怪的是商鞅被罵得狗血淋頭,還一句句遞話給趙良讓他接着罵。《商君列傳》一共2608個字,記錄商鞅長達24年的變法強國只有1548字,而趙良罵商鞅卻用了798字,佔全篇近三分之一。司馬遷真下本錢。由於這段文字太長且太羅嗦,我們概括一下,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原文對照,體會其中的荒唐。

荒唐一,對商鞅不屑的趙良卻賴着不走。趙良來見商鞅,貴爲相國列侯的商鞅可憐巴巴地要跟趙良交朋友,卻被趙良斷然拒絕了。接着趙良話裏有話地罵商鞅和不肖之徒混在一起,貪位貪名。奇怪的是,既然趙良說了,對商鞅這樣盡和不肖之人混在一起的人,君子應該躲開,趙良卻沒有拂袖而去。爲什麼不走?就像我們常見的拙劣電視劇一樣,趙良還要等着說下面的臺詞。奇怪的是商鞅也不惱,既沒有粗暴地亂棒轟出去,也沒有禮貌地端茶送客,而是繼續低三下四地跟趙良聊天。據此不得不讓人歎服商鞅的度量,真是宰相肚裏能撐船。荒唐二,商鞅盡撿自己的缺點去討表揚。商鞅可憐巴巴地特希望得到趙良的表揚,說:“你不高興我對秦國的治理嗎?”只要大腦正常的人都能看出來,從趙良的嘴裏肯定得不到表揚,這是在自己找罵。果然趙良一副冷臉,損人的話又撅了過來:“能夠聽從別人的意見叫做聰”,言外之意你很笨,是個聾子。“能夠自我省察叫做明,能夠自我剋制叫做強”,言外之意你還是個瞎子、弱智。“虞舜曾說過:‘自我謙虛的人被人尊重’”,言外之意我根本就瞧不起你。商鞅還不知趣,還要乞求趙良的表揚。於是,商鞅開始歷數自己對秦國的功勞。可是數的時候他不挑重要的,比如國家強大,收復失地,糧食充裕,路不拾遺,反而挑那些旁枝末葉,特別是容易引起爭議的事情來說。商鞅道:“當初,秦國的習俗和戎狄一樣,父子不分開,男女老少同居一室。如今我改變了秦國的教化,使他們男女有別,分居而住,大造宮廷城闕,把秦國營建的像魯國、魏國一樣。您看我治理秦國,與五羖大夫比,誰更有才幹?”

這等於是給了趙良更多罵人的把柄嗎。趙良乘勢誇獎五羖大夫,貶斥商鞅靠寵臣推薦沒有名聲,營建宮闕是殘害百姓。最後乾脆引用《詩經》的詩痛罵道:“老鼠還懂得禮貌,人反而沒有禮儀,人既然失去了禮儀,爲什麼趕緊去死呢!”後來甚至直截了當地詛咒到:你死的日子馬上就要到了。已經沒法再露骨了,基本算是破口大罵了。可是相國商鞅還是不急不腦。

百姓爲什麼會討厭商鞅?司馬遷《史記》致世人都誤解商鞅!

荒唐三,商鞅聽了趙良的話能免死嗎?最後,司馬遷總結道:“商君弗從。”言外之意,商鞅沒有聽從趙良的話,所以後來被殺。可是我們看看趙良說的這些話,基本就是你不是人,不是東西,豬狗不如,馬上就要死掉,商鞅該從哪句?不錯,趙良的話有一句,讓商鞅告老還鄉,讓商鞅勸秦王重用像趙良自己這樣隱居山林的人。商鞅真的告老還鄉就能免於一死?答案大家都清楚,死得更快。趙良痛罵商鞅的這段話可信嗎?不可信!在沒有錄音、錄像的蠻荒時代,文字都是用毛筆費力地寫在竹簡上,怎麼記錄下如此冗長的對話?商鞅的私人會見,誰會去一言一行地記錄下會見內容?根據程步讀史原則,這樣的對話應不予採信。司馬遷借趙良之口大罵商鞅之後,還覺不夠。因爲有頭腦的讀者會提出疑問:不對呀,商鞅不是這樣啊?怎麼打消這些讀者的疑問呢?第二招,讓商鞅自己承認錯誤。

第二招,一定要讓商鞅自己承認錯誤。《商君列傳》記載:五個月之後,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公子虔一班人告商鞅準備造反,於是派人去逮捕商鞅。商君出逃。當他跑到邊境想住店休息時,遭到了店主的拒絕:“商君有令,住店的人沒有證件店主要連帶判罪。”聞聽此言商鞅長嘆道:“唉呀!新法之弊竟然到了這樣的地步!”於是商鞅離開秦國逃往魏國。你看,趙良罵得對吧,商鞅自己都承認了,他的新法給秦國百姓帶來的是災難。現在是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活該。可是,這段情節可信嗎?同樣不可信。破綻太多。破綻一,商鞅爲什麼要住店?是因爲馬沒有草料還是天黑沒法趕路?好像都不是。因爲商鞅沒有住店也一樣去了魏國。與接見趙良一樣,商鞅住店好像就是爲了去接受侮辱,然後說出必需要說的臺詞,“嗟乎,爲法之敝一至此哉!”破綻二,商鞅搞不到一張證件嗎?商鞅去魏國的時候身份還是相國列侯,搞不到一張通行證嗎?那個時代證件沒有照片,沒法計算機驗證,列侯兼宰相的大印蓋上去,小小的店家敢不讓住店嗎?破綻三,商鞅就要住你敢不讓?即使是今天,幾輛奧迪停在一個鄉村小旅店門前,沒有身份證旅店老闆敢說不讓住店?何況公元前300年,面對不知道什麼來頭的大人物,一個小小旅店的小老闆敢說個“不”字嗎?如果不是守法的商鞅而是其它蠻橫的權貴,只怕是被滿門抄斬都不知道怎麼死的。那個時代的一個小旅店老闆,沒這麼大的膽。

破綻四,誰給商鞅做場記?商鞅住店是是一個像電視劇一樣的場面,可是誰在邊上做場記?不會有。誰聽見了“新法之弊竟如此”這句話?店老闆?商鞅的隨從?聽見了,默記下來,然後告訴別人,傳到史官耳朵裏,寫進司馬遷的《史記》?這種可能性可以說是微乎其微。即使有,那也只能算是道聽途說。有沒有記錯?有沒有誤傳?商鞅也許說的不是“爲法之敝”,而是“爲法之利”,“嗟乎,爲法之利一至此哉!”看看,我變法的成果多麼大呀,真正做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連一個小小的旅店老闆,都敢於依法抗拒權貴。能夠變法如此,我就是死了,也心甘情願了。爲什麼不是這樣?一字之差,褒貶迥異。

第三招,一定要四面碰壁人人唾棄。司馬遷已經讓商鞅自己承認錯誤了,但是這還不夠,還要用旁人的態度來進一步貶損。於是《商君列傳》進一步寫道:“商鞅離開秦國逃到魏國。魏國人怨恨他欺騙公子卬而打敗魏軍,拒絕收留他。商君打算到別的國家。魏國人說:“商君是秦國的逃犯,強大秦國的逃犯跑到魏國來,不送還不行。”於是把商君送回秦國。你看,魏國人都討厭商鞅,他現在是孤家寡人,自作自受。可是我們要問幾個問題了。第一,秦國用什麼辦法向魏國發布的通緝令?“魏國人”的信息太靈通了。秦國派人抓捕商鞅,商鞅星夜逃往魏國。商鞅沒到,秦國的通緝令卻已經在魏國家喻戶曉。是電話、電報還是電視通緝?荒唐!

百姓爲什麼會討厭商鞅?司馬遷《史記》致世人都誤解商鞅! 第2張

第二,不收留商鞅的“魏國人”是誰?沒有電視和報紙,大多數魏國人應該不知道商鞅長什麼樣。商鞅去魏國也不會沿街乞討。所以,一般平民百姓把商鞅抓住送回秦國的可能性可以排除。商鞅想投奔魏國,當然應該是直接去見魏惠王,熟門熟路。而魏惠王也正在求賢若渴,沒有不收留商鞅的道理。就算魏惠王小肚雞腸記恨商鞅,也應該把他殺了,可是也沒有。這說明,怨恨商鞅並把他送回去的魏國人不是魏惠王。不是百姓也不是君王,那就剩下一種可能了,朝中的大臣或魏惠王的近臣。商鞅想見魏惠王,不得不亮明身份,被大臣或近臣識破、拒絕,然後被送回秦國。可是這種假設也站不住腳。商鞅當年還只是魏國宰相公叔座的門客時,就能打通秦孝公的近臣景監的門路,讓景監三番五次在被秦孝公責罵的情況下仍然爲商鞅引薦。現在貴爲列侯,財富權勢天下無敵,怎麼就不能打通魏惠王身邊的一個門路?所以司馬遷所說的魏國人子虛烏有。第三,既然“魏國人”害怕得罪秦國,把商鞅抓住了送回秦國,爲什麼沒有交給官府?難道不怕強大的秦國怪罪魏國人私放要犯?既然商鞅沒有落到秦國官府的手中,爲什麼他老老實實地回到危險的商地,而沒有轉道去楚國、韓國和趙國?而回到商地又爲什麼沒被逮捕,還可以發兵攻鄭?司馬遷這段商鞅走投無路的情節沒編圓。

第四招,再編造一個謀反的罪名《戰國策》記載,商鞅告老還鄉回到封國之後,秦惠王受人挑唆,把商鞅車裂處死。這裏沒有謀反的情節。而《史記》卻多出一段文字:“商君被魏國人送回秦國後,回到他的封地商邑。商鞅和他的部屬發動商邑中的軍隊,向北攻鄭。秦國出兵攻打商君,把他殺死在鄭國黽池。秦惠王把商君五馬分屍示衆,並說:‘不要像商鞅那樣謀反!’隨後將商鞅全家滿門抄斬。”商鞅的這個謀反罪證,同樣有很多破綻。破綻一,商鞅爲什麼要發兵攻鄭?按照《史記》的文字,商鞅是去攻打鄭國,按照唐代人的解釋商鞅是去攻打鄭縣。但不管是鄭縣還是鄭國都有點莫名其妙。如果謀反應該直接去攻打咸陽,要復仇應該去攻打魏國,攻鄭沒由。破綻二,商地有多少軍隊聽命商鞅?按照司馬遷的說法,朝廷已經發布命令逮捕商鞅,秦國人也都痛恨商鞅,現在商鞅回到封國,卻沒有人把商鞅逮捕送交朝廷,窩藏罪犯是要受到處罰的。商鞅發兵,商地人跟隨,這也是滅門的死罪。如果真有這麼多人冒死追隨商鞅,幹嘛要腹背受敵去攻鄭,何不聯絡受秦國威脅的諸侯,在商地抵抗秦軍割地爲王?如果真有這麼多人隨商鞅造反,那最後被殺的就不會僅僅是商鞅和他的家人,還應該有一些將、尉。而實際卻沒有。

所以我們說,司馬遷給商鞅栽贓的這個罪名,漏洞百出,實在難以自圓其說。相比較而言,還是《戰國策》的記載比較可靠。事情很簡單,沒有趙良的痛罵,也沒有旅店的尷尬,更沒有赴魏攻鄭的荒唐,秦惠王剛一繼位,已經忍耐很久的公子虔等人終於等來了復仇的機會。他們慫恿秦惠王處死商鞅,並夷滅了商鞅的全家。

用穩健和有序的手段,通過變法維新,給秦國人帶來強大和富足的衛國人商鞅;明知公子虔要報復卻依法辦事兩次都沒有殺公子虔的商鞅,還有他那不幸的家人,就這樣死於公子虔和秦惠王的狹隘和殘忍。更爲不幸的是,由於司馬遷的上述鬼話,商鞅在後人心目中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公正的評價,後人又杜撰出更加聳人聽聞的文字,比如嚴刑峻法,比如一次就在渭水邊殺死700人等等,使商鞅沉冤千年。有禪讓、廢立、專權、逃亡、割據等諸多生路的商鞅,爲什麼最後落得個車裂身死,滿門抄斬的悲慘下場?商鞅是爲理想和信念而獻身。

宮廷野史
演義趣聞
奇聞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