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西漢時期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怎樣的?有着哪些突破?

西漢時期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怎樣的?有着哪些突破?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西漢,劉邦贏得楚漢之爭後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上承秦朝,共歷12帝,享國210年。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西漢時期,隨着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以及戰爭的發展,戰略指揮思想進一步走向成熟,並且涌現岀許多超越前人的創新之舉。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一開始處於劣勢地位,楚強而漢弱。他採取以智取勝的指導思想,除按照張良的獻策,收攬民心,分化對方,爭取同盟,孤立項羽,並儘可能在軍事、政治、經濟、地理、外交、人才等各個方面調動一切於己有利的因素,爲自己營造全局的優勢之外,還注意根據不同的戰爭形勢,靈活地調整作戰指導方針。

如在鴻門宴後,面對項羽咄咄逼人的勢態,他迴避楚軍鋒芒,移師巴蜀、漢中,着力營造戰爭基地,以待時機。齊、燕、趙起兵反楚後,抓住項羽、章邯的弱點,還定三秦,再乘楚軍主力陷於各地無法脫身之機,由函谷關出陝東進,聯合衆諸侯軍攻佔彭城。彭城兵敗後,又及時總結教訓,改取持久防禦對付項羽的速決,並運用各種手段,調動各種力量,開闢多種戰場來打擊、消耗、疲憊楚軍。

劉邦自己坐鎮正面戰場,主要任務是防禦;英布在南方戰場,主要任務是牽制;韓信在北方戰場,主要任務是進攻。彭越在敵後戰場,主要任務是干擾。陳平指導的間諜謀略戰場,主要任務是瓦解楚軍的領導集團。由於多種戰場、多種手段、多種力量的互相配合,逐步扭轉了被動局面。

西漢時期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怎樣的?有着哪些突破?

鴻溝和議後,強弱徹底易勢,則不失時機地全力發動追擊,終於全殲楚軍,取得戰爭的最後勝利。此戰充分顯示了劉邦在戰略謀劃與指揮上的優異才能,特別是其多種戰場、多種手段、多種力量互相配合的指導思想,更是我國乃至世界戰爭史上前所未有的創舉。

在削平諸侯王的戰爭中,西漢王朝又根據不同的對象,分別採取不同的戰略指導方針。異姓諸侯王雖然手握重兵,但彼此分立,互不聯絡,且多懷自危之心,隨時準備反叛朝廷,劉邦區別不同情況採取不同對策,或以權術詐謀計除,或以強大武力討平,逐個加以剷除。

同姓諸侯王則是在漢景帝採取削藩政策之時,聯合舉兵叛亂的,並釆取分進合擊的方針,使漢軍處於遭受夾擊的不利態勢。漢景帝只能以武力加以還擊,並選擇吳、楚作爲主要的打擊目標,首先以主力進攻昊、楚,另以一部兵力鉗制齊、趙。由於吳王劉湧是策動叛亂的主謀,吳、楚聯軍又是叛軍的主力所在,漢軍按照景帝的這個戰略決策,先集中兵力擊潰吳、楚,便贏得了全局的勝利,最後終於將這場叛亂平息下去。

漢武帝反擊匈奴、開拓邊疆的戰爭,不僅改變秦始皇對邊疆的南攻北守爲全面岀擊,而且在指導思想上更有許多創新之舉。公元前5至前3世紀,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和中原各諸侯國都已先後建立了騎兵,但到西漢王朝建立之時,尚無中原騎兵深入北方荒漠草原機動作戰的記錄。

西漢時期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怎樣的?有着哪些突破? 第2張

西漢前期,由於國力有限,加上騎兵數量不多,而步、車兵又難與匈奴騎兵相抗衡,對匈奴的南下只能採取防禦的戰略。所以,西漢初期的將領都缺乏運用騎兵在荒漠草原地區進行大規模機動作戰的經驗,每次開塞出擊,大多是無功而返,甚至損兵折將。

漢武帝即位後,藉助完備的馬政制度,大力擴充騎兵隊伍,組建大規模的騎兵集團,並通過元光六年的關市誘敵奇襲戰,試驗騎兵集團進入荒漠草原機動作戰的能力。此戰的總體效果雖然不很理想,但年輕將領衛青統率萬騎深入到匈奴的龍城之地,殲敵700,獲勝而歸,首開漢軍運用大兵團遠程奔襲的成功記錄。

此後,漢武帝對匈奴改取進攻戰略,提拔衛青、霍去病等年輕將領,統率騎兵大兵團,對匈奴展開了大規模的反擊戰。

這些年輕將領勇於實踐,善於學習。他們依靠熟悉邊情的漢人和匈奴人,解決了騎兵進入荒漠草原的嚮導和糧草、飲水的供應問題,果敢地深入匈奴境內,渡漠作戰,不斷總結經驗,逐步形成了一套使用大規模騎兵集團機動作戰的戰略思想,並根據不同時期的客觀形勢,實行不同的作戰方針。

河南之戰,乘勢力強大的匈奴左部逞威於東北邊境,採取胡騎東進、漢騎酉擊的方針,避實就虛,從正面突破河南,攻擊防禦薄弱的白羊、樓煩二王,一舉奪佔河南地。漠南之戰,利用匈奴右翼暴露的弱點,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主動出擊漠南的右賢王。

河西之戰,根據匈奴主力北徙、一時難以實施有效進攻的新情況,採取牽制強敵、打擊弱敵的方針,集中優勢兵力,消滅力量較弱的河西匈奴軍。漠北之戰,則利用匈奴單于的輕敵麻痹,因勢利導,兵分兩路,大膽深入匈奴腹地,尋殲匈奴主力,予匈奴以沉重的打擊,迫使匈奴遠遁,而幕南無王廷。

與此同時,隨着造船業的進步,舟師規模的擴大,漢武帝還多次向江南地區大規模進軍,救援遭受閩越進攻的東甌,平定南越與閩越叛亂,並岀兵朝鮮,討伐起兵叛漢的衛滿政權。在這些戰爭中,楊僕、韓說、路博德等將領分別統率步兵、舟師,由陸路、水路或海上多路並進,予叛軍以沉重打擊。又進一步發展了多兵種大集團互相配合、水陸或海陸協同作戰的戰爭指導藝術。

西漢時期的戰略指導思想是怎樣的?有着哪些突破? 第3張

在新末農民戰爭中,綠林、赤眉和河北一帶農民軍,繼承秦末陳勝、吳廣領導的農民軍的傳統,採取流動作戰的形式。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以走制敵,使強大集中的王莽軍隊顧此失彼,陷於被動而遭到疲憊、消耗和打擊。

在經過長達6年的分散戰鬥之後,綠林軍與反莽豪強地主武裝實現聯合,一批文化水平、政治識見、鬥爭經驗和軍事才能較高的豪強地主與劉氏皇族成員加入到農民軍的戰鬥行列,不但大大提高了農民軍的號召力,而且推動農民軍提岀推翻王莽的政治目標,建立自己的政權,將反莽鬥爭迅速地推向高潮。

結語

農民軍的作戰形式,也具備了陣地戰、運動戰和攻堅戰的初始形態。他們以敢於打大仗、硬仗、惡仗的積極態勢,選擇有利時機,集中優勢兵力,對莽軍發動強大的攻勢,殲滅敵軍的有生力量,進而奪取推翻王莽統治的勝利。這種初始的陣地戰、運動戰和攻堅戰,和秦末農民戰爭一樣,爲後世人民羣衆反抗封建統治提供了重要的武裝鬥爭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