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蜀攻魏之戰經歷了哪三個階段?指導思想分別是什麼?

蜀攻魏之戰經歷了哪三個階段?指導思想分別是什麼?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4.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劉備去世後,諸葛亮深受先帝的囑託,在經過幾年修整後,開啓了長達五十年的蜀攻魏之戰。下面小編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相關內容。

諸驀亮階段。任務是北伐魏國,興復漢室。其戰略指導是;全面進行戰爭準備。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上,積極爭取與國;平定南中,發展生產,與民休息,術戎講武,以積蓄和調動全國國力,取得國外支援。

黃初四年諸葛亮通過作《正議》,向衆官解釋攻魏戰爭的意義和必勝原因,進行思想動員。在全面準備的基礎上,太和元年他率衆軍開赴漢中,帶領蜀國從和平轉入戰爭狀態,並陸續制訂出作戰目標、原則。

其作戰原則是:戰略上實行持久,戰役戰鬥上爭取速決,以漢中、武都、陰平爲前進基地,實行多次進入魏境的進攻。

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和糧盡就退兵回國,最後在敵境屯田,以便支持久駐敵境,待機破敵,謹慎用兵以避免大敗,認真組織伏擊,保證退兵安全。

其建軍方針是:結合作戰暴露的問題進行治軍,着重從質量上而不是從數量上提高戰鬥力。

蔣琬、費禕階段。任務是鞏固國防,等待時機。其戰略指導是:慎重待機,反對急躁攻魏。蔣琬時不但根據敵我間形勢和北伐的教訓,確定把攻魏作戰的目標再後退一步,修改爲攻佔涼州,而且強調等待有利時機行動,時機不到,寧肯暫不行動。費禕則明確採取戰略防禦,制止姜維輕舉妄動,主張等待能者出現才能攻魏。

蜀攻魏之戰經歷了哪三個階段?指導思想分別是什麼?

部署也由準備進攻的前沿部署,修改爲用於防禦的兩線縱深部署。蔣琬時以王平督不足3萬兵力守漢中,自己率大軍退駐漢中與成都間的涪縣。費禕時一度於正始九年岀屯漢中;但嘉平三年年底,又退守涪縣以南的漢壽,恢復了兩線部署。漢中兵力依據實兵諸圍的原則,部署於北面秦嶺要地。如錢來犯,一面禦敵於秦嶺,一面以涪縣等地的主力迅速北上增援,斷敵退路,擊退入侵之敵。

在每次攻魏時,出隴酉麴山、涼州西平、隴西狄道、沸水以西、段谷、長城、洪陽、侯和等地。攻魏的作戰目標主要在諸葛亮的目標以西距魏國統治中心更遠的地區,但有利時機不排除攻擊諸葛亮的目標以東的關中地區,追求攻擊目標多樣化以出敵不意。進攻時機上利用魏國內戰形勢,力量上取得羌、胡和當地魏官支持,並積極同吳國攻魏行動呼應。

輪番實行攻勢和守勢。蜀國戰略從夷陵戰後,到諸葛亮去世的13年間,採取攻勢。蔣、費執政的19年間,採取守勢;姜維主持軍事至蜀亡的10年間,重新恢復攻勢。總的來看,攻勢階段23年,比守勢階段時間略長,對三國全局的影響也更大。攻勢是蜀國戰略的基本方面,守勢是爲攻勢作準備的,二者交替採用,互相補充。

戰略目標不出興復漢室、蠶食雍涼、守險不戰三者。這三個目標,是法正建議劉備奪取漢中時首先提出來的。他指出奪取漢中後,有三個可供選擇的戰略目標蜀國在其三個階段中,根據國力和作戰指導能力進行選擇。諸葛亮選擇上計,企圖通過北伐,最終北定中原,興復漢室。姜維選擇中計,企圖奪取隴山以西,蠶食雍、涼。蔣琬、費禕選擇下計,企圖保國治民,敬守社稷。

蜀攻魏之戰經歷了哪三個階段?指導思想分別是什麼? 第2張

在漢中防禦上,先後採取三種方針。第一種,以主力部署於國防前沿漢中,在魏軍進攻漢中時,誘敵深入漢中平原而殲之。這是諸葛靠採取的成功的方針。第二種,以主力部署在距漢中千里之外的內地涪縣、漢壽,以次要兵力部署於漢中。

在漢中實兵諸圍,即兵力部署於漢中解秉嶺的築城要您禦敵壬秦嶺山區。第三種,以主力部署在距漢中、內地千里之外的沓中,以次孌兵力部署於漢中,在漢中又放棄實兵諸圍,企圖誘敵深入漢中盆地而殲之。

蜀亡前5年,姜維認爲實兵諸圍只能防禦,不能獲得殲敵有生力量的大利,令在魏軍進攻漢中時,棄秦嶺不守,集中兵力、糧食退守漢、樂二城,誘魏軍進入平原。魏軍攻關不成,野外無糧,千里運糧,必感疲勞。伺其退兵,守關和機動部隊並進反攻,即可殲敵。這一方針,是棄險不守、啓敵寇心、開門揖盜的方針,直接導致蜀亡。

三國鼎立期間魏、吳兩國均取守勢,唯有蜀國取攻勢戰略。最弱的國家,反而最具有進攻性。這體現了劉備培養起來的獨特作風,永不服輸,處境越是不利,越是敢於在逆境中迎接挑戰。同時,使敵人認爲蜀國攻魏都有如此大的決心,則保衛國家的決心應該更大,如果發動滅蜀戰爭,付出的代價太高,是不值得的。上兵伐謀,企圖挫敗魏國攻蜀的企圖於無形。客觀上是一種小國威懾強國的戰略。

南中,古稱西南夷,轄境相當今四川大渡河以南和雲南、貴州兩省,由於位於巴、蜀以南而得名。南中是疫瘍之鄉,環境閉塞。爲了打通該地,秦代開鑿五尺道。南中是少數民族聚居地,蜀國時雜居着叟、青羌、僚、濮等夷越少數民族和漢族。社會發展比較落後。

蜀攻魏之戰經歷了哪三個階段?指導思想分別是什麼? 第3張

有些地區是奴隸社會,有些仍停留在無常處、無君長的原始社會。南中有較強的地方勢力:一是少數民族首領,早先稱爲君長,兩漢受封或稱爲王侯,後又稱爲渠帥、夷帥、耆帥、叟帥,二是夷化的漢族豪強大姓。他們兩漢時從內地遷來,擁有先進生產工具和技術,在夷族招納部曲,接受夷族語言、文化和宗教,部分夷化,世襲相承。

到漢末三國時,這些人的勢力比土著渠帥更強大。蜀國在南中設廉降都督,總攝南中,其治所距蜀2000餘里。南中作爲蜀國一個特殊地區,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首先,其地少數民族善戰,是重要的兵源,戰略物資豐富,盛產窄馬、焚僮、髦牛;嵩唐、不韋等地,岀產金銀寶貨。

過去前往那裏當官的,有人其富延及子孫10代。漢昭帝時,大鴻臚田廣明大破南中益州郡造反縣民,獲畜產10餘萬頭,富比中國。其次,它是通往南亞、中亞的陸上要道。東沿樣舸江可通南越,西經永昌郡可通身毒和大夏國,是外貿要地。因此,南中是蜀國的大後方,是北伐不可缺少的物資和兵員供應地。

秦漢以來,南中人民由於不能忍受官府壓榨,經常奮起反抗。大姓和渠帥乘機利用人民不滿情緒,進行叛亂和分裂活動,對中央政府時服時反。每當賦斂煩苛,或者王朝衰落、更替之際,南中往往起而反叛王朝,王朝無法對其照搬內地的統治方式。

蜀攻魏之戰經歷了哪三個階段?指導思想分別是什麼? 第4張

東漢靈帝時,南中反叛,朝廷以精兵進剿,不能取勝,朝議曾企圖比照朱崖成例予以放棄,,因啓用李而討破南中,李死後南中再次反叛。劉備定蜀後,領有繭為、樣舸、益州、永昌等南中四郡,委任安遠將軍鄧方爲康降都督。鄧方輕財果毅,夷、漢敬服,很有威信。鄧死,南中人李恢繼任。

劉備死後,南中出現不穩。太守朱褒有不軌之心,逮捕審訊並殺了他的主簿。朱褒大釐,攻殺常房,誣告他謀反。丞相諸葛亮試圖招撫,殺常諸子,把常的四弟調職,安撫朱褒。又令都護李嚴曉喻雍闓,雍闓傲慢地答稱,現在天下有三個政權,遠人惶惑,不知該歸順何方。

結語

建興元年,雍闓等起兵。該郡夷人不願反蜀,雍闓派郡人、漢族大姓孟獲造謠騙夷人,迫使夷人聽命。夏天,朱褒和越樹夷王高定等起兵響應,造成內外相連的聲勢。這時南中永昌郡太守開缺,而雍闓投降吳國,把益州太守張裔拘執,送往該國,被孫權遙授爲永昌郡太守。永昌郡道路不通,與蜀地隔絕,郡功曹呂凱等率吏民封鎖郡境,抵制雍闓到任,堅決不同意反蜀。雍闓、高定率軍從東北進攻該郡,不能攻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