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時候科舉是要考試的 古代也有科舉通知書嗎

古時候科舉是要考試的 古代也有科舉通知書嗎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3.0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有錄取通知書嗎,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每一年,一些名牌大學的錄取通知書總是會引起很多人的關注,今年北京大學的牌匾型通知書,更是讓很多人感到新奇,這份特殊的錄取通知書究竟長什麼樣子呢?現代有高考,古代有科舉,那麼古代在科舉考中之後,有沒有像這樣的錄取通知書呢?那個時候的人們用什麼辦法來通知考生考試成績呢?

古時候科舉是要考試的 古代也有科舉通知書嗎

高考成績已經正式公佈,很多學生已經陸陸續續的收到了錄取通知書,去年清華的立體二校門通知書讓不少學子都非常羨慕,今年還做出了局部細化,更加精緻。不過,今年北大也不甘落後,全新改版的大學堂牌匾通知書也是閃亮登場,除了這份禮物,一同收到的還有來自不同年代的七位北大新生,親筆書寫的七封信,寄予了深深的祝願和期望。

打開北大通知書可以看到,大學堂牌匾位於正中央,旁邊還有一行小字: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牌匾還可以豎起來,可以當成一份精緻的收藏品,牌匾下方則是錄取通知書。不愧是國內數一數二的大學,錄取通知書都顯出與衆不同,不知道明年各大院校是否都會推出自己設計的通知書,真讓人期待。

而今年,與通知書一同抵達新生手中的,還有一份特備的禮物,那就是來自往年的七位北大新生親手給新生書寫的一封信。信中,七位北大新生講述了不同年代的北大故事,同時講述了一代代北大人在校園裏經歷的青春年華,同時追憶了初入北大時的心境與求學路上的體驗,表達了對於新生的祝願與期望。

古時候科舉是要考試的 古代也有科舉通知書嗎 第2張

清華與北大一直都是很多考生心中夢寐以求的求學之地,能夠考入其中的也一定是一個地方的精英。光看通知書,就能看出這兩個學校的書香氣息,別緻而新穎。不過想要進入其中,不僅僅是要付出努力,還需要一定的天賦,能夠在幾千萬的考生中脫穎而出,未來也是前途無量。不知道看完這塊含金量極高的牌匾,大家有沒有什麼感觸,可以一同分享下,初入大學校門的你是否滿懷着憧憬與夢想,時隔多年後,是否感嘆物是人非,對於初入大學時最深的體驗是什麼?

“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唐代詩人孟郊的這首《登科後》淋漓盡致地描繪了詩人進士及第後得意喜悅的心情。金榜題名是古人“四大喜事”之一,進士及第後,便可加官晉爵,光宗耀祖,福澤後代。可謂“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爲激勵士人勤奮努力,擴大影響,官府除張榜公佈外,還製作特別精美的“錄取通知書”,無論是材料、做工,還是報喜,都非常複雜、隆重。

古代最早出現的錄取通知書是“泥金帖子”。“泥金”手法是中國傳統的高檔裝塗工藝,用金粉或金屬粉製成的金色塗料,用來裝飾箋紙或調和在油漆中塗飾器物。唐代開始用泥金塗飾在箋簡上,作爲進士及第到家報喜所用。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泥金帖子》:“新進士才及第,以泥金書帖子附家書中,用報登科之喜。”宋代詩人楊萬里《送族弟子西赴省》詩:“淡墨榜頭先快睹,泥金帖子不須封。”王仁裕、楊萬里都提到泥金帖子,而楊萬里詩中的淡墨榜又爲何呢?古代科舉考試錄取的進士,用淡墨書榜,稱爲“淡墨榜”。

古時候科舉是要考試的 古代也有科舉通知書嗎 第3張

在唐朝稍後出現了“金花帖子”,被視爲“正式版”科舉錄取通知書,又稱爲“榜貼”。宋·洪邁《容齋續筆·金花帖子》說:“唐進士登科,有金花帖子……以素綾爲軸,貼以金花。”到了宋代仍然使用金花帖子,宋人趙彥衛在《雲麓漫鈔》中記載:“國初,循唐制,進士登第者,主文以黃花箋,長五寸許,闊半之,書其姓名,花押其下,護以大帖,又書姓名於帖面,而謂之榜帖,當時稱爲金花帖子。”“黃花箋”是一種灑金粉的頂級用箋,用此來書寫通知書,可見珍貴。宋·陳繼儒《太平清話》卷四:“宋朝吳郡士登科者,始於龔識,其家居崑山黃姑,猶藏登第時金花榜帖,乃用塗金紙,闊三寸,長四寸許。”

在明朝,錄取通知書稱爲“捷報”,或“報帖”,民間稱“喜報”。明人王世貞《觚不觚錄》雲:“諸生中鄉薦,與舉子中會試者,郡縣則必送捷報。”《儒林外史》中的范進中舉後,送來的就是捷報。到了清代,就出現了刻板印製的科舉通知書了。

進士及第的通知書都寫哪些內容呢?一般先把考官的姓名寫在上面,然後再寫具體內容。鄉試中舉的錄取通知書相應簡單些,主要書寫被錄取學子的姓名、鄉貫、三代姓名。如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三回:“范進三兩步走進屋裏來,見中間報帖已經升掛起來,上寫道:‘捷報貴府老爺範諱進高中廣東鄉試第七名亞元。京報連登黃甲。’”

古時候科舉是要考試的 古代也有科舉通知書嗎 第4張

現代的高考錄取通知書一般通過郵局或快遞公司郵寄到考生的手中。在古代,送通知書也比較隆重。各級官府會安排專人將通知書直接送達學子家中。報喜人一般不少於三人,都騎上高頭大馬,高舉彩旗、旌幌,帶上嗩吶班子,一路上鳴炮奏樂,吹吹打打,熱鬧非凡,猶如現在男子結婚迎親一般。如《儒林外史》描寫報榜的情景:“只聽得一片聲的鑼響,三匹馬闖了來;那三個人下了馬,把馬拴在茅草棚上,一片聲叫道:‘快請範老爺出來,恭喜高中了!’”

中秀才舉人或者進士及第希望比較大的人家都會在煎熬中苦苦等待着喜報的到來。有專人在門口等候,真是望眼欲穿,一旦報喜的人到了,即大呼小叫向主人報喜。報喜是個好差事,衙門裏的公差爭破頭想幹這差事,碰到大戶人家能賞一些紅包,也就是“喜錢”,稍微窮點的人家也能排上一桌,賞些酒喝。正因爲送喜報有利可圖,竟有人在半道上搶奪喜報,送到主家以領取賞銀。嚴嵩在《鈐山堂集》中記載:“京師人以報榜希厚利,先賂印匠,多印試錄名紙,伺啓閽得紙疾馳去,報早則金多,亦有惡少伺於途,挺僕其人,奪紙以去者。”

中榜者收到榜貼或喜報後,一般要把它張貼在廳堂裏最顯眼的位置,如同現在上級頒發的獎狀或與領導人合影一般,讓來訪的客人進門便能看到,以此炫耀一番,光耀門庭。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