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土木堡之變是什麼結果?明朝首席太監王振作死操作

土木堡之變是什麼結果?明朝首席太監王振作死操作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8.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土木堡之變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在中國古代史裏,太監扮演的角色大多臭名昭著。信手拈來,諸如魏忠賢、劉瑾等,均可“響噹噹”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相比之下,本文的主角王振同志,名頭似乎要黯淡不少。可當我們翻來他在太監這個“朋友圈”裏留下的“輝煌事蹟”時,即會禁不住驚歎:原來,“不作死就不會死”這至理名言,這哥們竟演繹得如此生動!而他的傾情演繹,更幾乎將大明帝國直接踹入萬劫不復的深淵。事件的原委,我們慢慢道來。

這個王振,大概受寵於明朝英宗年間。我們的明英宗,對於王振,可以用四個字歸納:言聽計從。以前三國時期,孫策曾給孫權一個錦囊,“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而我們的明英宗將其改良,成了“諸事不決,皆問王振”。可是,即便有了話語權,王振的權監之路,卻遇到了一個繞不開的障礙。原來,明太祖朱元璋打下江山,總結前朝破落經驗,發現一條共性:閹黨弄權。因此,留下了一條祖訓:太監不得干政,違者斬。

太祖的祖訓,如何破?王振拜見了英宗,擺出一副兼愛天下的姿態,意味深長道,我朝國泰人和,正值用人之際,正所謂能臣不論出處,可太祖偏有遺訓,太監不得干政,其實,太監之中,卻有能人,豈不誤了國事。言畢,王振有意無意摸摸自己的鼻子。

剛纔說了,英宗對王振言聽計從。王振這一“提點”,英宗順着腦筋一轉,對喲,當時太祖曾爺爺爲何立下此法?原因很簡單,是因爲他沒有遇見大智慧的王振。轉過腦筋的英宗,對着王振微微一笑,道,就按你的意思辦吧。

土木堡之變是什麼結果?明朝首席太監王振作死操作

有了皇帝的首肯,王振自然更加有恃無恐,索性將明太祖掛在宮門上那塊鐵牌摘下,然後一臉虔誠地供放到“回收站”。少了頭上的“緊箍咒”,王振接下來要做的,京城內大興土木,爲自己修建府邸(明朝後來如魏忠賢、劉瑾等權監,都應該好好感謝一下王振,正是這位祖師爺巧妙地破了懸在太監頭頂的“尚方寶劍”,纔有了他們這些後輩在朝堂內外如魚得水的歡騰。因此,稱呼王振同志爲明朝首席太監絕不爲過)。

當然,權傾朝野的王振,巴結者自然甚衆。甚至當時官場有了不成文的規矩,但凡王振家中有喜,人人定要紅包相送,若有“不合拍”者,懲戒肯定是逃不開的。如此官場氛圍下,拍馬之風自然盛行,各宗把式也是層出不窮。譬如,有位叫王佑的官員,就可堪稱阿諛逢迎真人版教科書。爲和大紅人王振有“共同語言”,王佑索性接了一個剃鬚刀的“代言”,每日必將嘴邊颳得一塵不染。值得一提的是,古代男人沒鬍子,是相當丟人的,就猶如今日僞娘一般(譬如,古代還曾專門設一個刑法,叫做髡刑,即官員犯法,剃鬍子以示羞辱)。

某日,朝上王振注意到了王佑,打趣地問道,王佑,你爲何沒有鬍子?這下,該王佑展露拍馬才華的時候啦。只見他滿臉堆笑道:老爺你沒鬍子,我做兒子怎麼敢有。你瞧,這馬屁拍的,直接就認了乾爹,還把男人的尊嚴,笑笑地扔在腳下。當然,討得了乾爹歡心,好處自然不會落下,不日,即提拔爲工部侍郎。打趣一句,還好王振不算調皮,若在其襠下輕輕一拍,然後意味深長一笑。恐怕王佑改日定將揮刀自宮,以和乾爹同步。

土木堡之變是什麼結果?明朝首席太監王振作死操作 第2張

本來,王振同志吃吃鮑魚賞賞月,開開瑪莎拉蒂買買包,順便強佔幾畝良田,再叫乾兒子們的送個IPHONE 6什麼,日子過得也算愜意。可是,人到了一定高度,就容易“作”,總要給自己折騰點什麼事來。恰在此時,蒙古族有個瓦剌部落,因爲進貢的事情沒有談攏,發兵邊境。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是蒙古族向大明朝進貢(我們南宋、晚清故事看太多了,難免有了受虐的玻璃心,但凡提到進貢,總認爲咱們該是出錢被欺負的主)。

韃子要打架,那就打唄。問題在,怎麼打?區區蠻人韃子,竟敢冒犯堂堂大明帝國!王振怒了。我看這仗,得御駕親征,好讓那些韃子見識見識我們大明天子的厲害。王振心裏算盤其實也簡單,太監領軍打戰史無前例,如今大明、瓦剌軍力懸殊,以強凌弱,勝券在握,恐怕自己定能在史書裏留下重重的一筆。當然,他給英宗的建議是,當年太祖皇帝睥睨天下掃蕩四方,如今陛下英明神武,當可效仿,以取不世之功。青史留名,誰人不想。英宗想了想,又見王振胸有成竹模樣。這國家大事,就定了。

既然是御駕親征,這場面一定要大。於是,朝廷七拼八湊地在兩天之內整了二十萬大軍,並號召兵部尚書、戶部尚書等百名文武官員一併督軍。當然,說是督軍,實則花瓶,無非是做個看客,要的是見識一下皇帝和王振大人如何神武。可這皇帝,長於深宮,打仗之事,當然狗屁不通。實際的總指揮,自然落在了同樣狗屁不通的王振頭上。如是,胡亂配些糧草和武器,大部隊匆匆出發了。

可惜的是,打戰可不是玩電動遊戲,沒有NG,也沒有作弊器。明軍纔到前線,王振卻慫了。因爲,他發現眼前的對手,來無影去無蹤,只在空氣裏,依稀能聞到了血腥的味道。看來,韃子遠比想象中可怕。慫了的王振,慫恿英宗撤兵。英宗一瞧架勢,也覺得這打戰不太好玩。於是大手一揮,下令退兵回京。本來,這勞師動衆遠征,軍隊裏早有怨言,未想敵人面還未見到,卻要退兵,士兵心裏,更是裝滿了“吐槽”的心聲。

土木堡之變是什麼結果?明朝首席太監王振作死操作 第3張

而如何退兵,又成了一個問題。此時,王振“作”的心思,又開始澎湃了。他給了一個主意,既然集結了二十萬的大場面,加之皇帝壓陣,不如把這大部隊,拉到家鄉溜達一圈,好歹也讓祖上榮光一把。看來,王振把打仗當旅遊了。

可是,王振老家卻不在行軍路線上,需繞道折行。也就是說,王振此番“探親”,不是順路,而是專程。可就當皇家“旅行團”浩浩蕩蕩朝着王振老家進發的時候。王振的“作”病,又犯了,而這次,直接把大部隊帶入了死衚衕。原來,他忽然想到一個問題,這大隊人馬經過老家,定會踏壞家鄉的田園莊稼。於是,頗具有環保意識的王振,又改變主意,傳令改道按原路折行回京。

行軍作戰,兵貴神速。可大明軍卻在作戰區間,勝似閒庭信步,作爲敵人,韃子軍自然不會放過這千載難逢機會。接下來的事件,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土木堡之變”了。英宗被俘,百官陣亡,二十萬人馬全軍覆滅,至於始“作”俑者王振,在陣中當場被譁變軍士錘殺。至此,大明朝元氣大傷,再無輝煌。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