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皇帝不在誰當家?太子監國制度是什麼樣的?

古代皇帝不在誰當家?太子監國制度是什麼樣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皇帝不在誰當家?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中國古代的監國基本上是指太子監國,“君行,太子居,以監國也;君行,太子從,以撫軍也。”當然也有宗室監國或者大臣監國的情況,比如英宗土木堡之變前讓弟弟監國,宣德時期宣宗巡邊就讓重臣張信留守北京,不過比較常見的還是太子監國。

監國一般是皇帝出行或者不能視事的時候纔會出現太子監國的情況,太子監國的情況在歷朝歷代中是比較普遍的,曹操西征馬超,世子曹丕監國,孫權辦理遷都建業之事,太子孫登監國武昌,李淵死的時候李世民居喪讓太子李承乾監國,朱棣北征讓朱高熾監國,康熙皇帝出征準葛爾由皇太子胤礽監國攝政。由此可見歷朝歷代都有太子監國,那麼太子監國有什麼好處呢?

古代皇帝不在誰當家?太子監國制度是什麼樣的?

其實設立監國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當皇帝不在的時候保證國家能夠正常的運行,而且提前讓太子熟悉國家政事可以鍛鍊他的能力,以後太子登基就能夠得心應手了,這點在朱標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朱元璋培養朱標培養了二十年結果先朱元璋一步走了,如果是朱標繼位肯定要比朱允炆這個娃娃做得更好的。所以監國也是培養太子的一種很好的方式。

明朝前期非常注重繼承人的培養,對太子太孫的教育看得很重,比如武宗朱厚照當太子時都是讓大學士教導,但是到了後期尤其是萬曆以後培養繼承人就沒那麼認真了,比如光宗朱常洛不受萬曆的喜歡所以太子府就過得比較艱難,光宗又死得很早還沒來得及培養繼承人,天啓皇帝幾乎是半文盲,經常大臣上的奏章他也看不懂,而天啓喜歡木匠活就是因爲小時候沒人教導,作爲皇太孫竟然沒書讀,因爲沒人關心所以他纔會那麼依賴自己的乳母客氏。

崇禎皇帝雖然在老爹當上皇帝以後讀了幾年書但是也不是被當作繼承人培養的,以前學的也不是帝王之術,突然讓他治理一個那麼大的國家他做不好也是很正常的。從萬曆以後的皇帝我們可以看到培養繼承人是很有必要的,監國制度也是很有存在必要的。

古代皇帝不在誰當家?太子監國制度是什麼樣的? 第2張

難道監國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嗎?

其實監國有好處也有壞處,皇帝既要培養繼承人又要把權力握在自己的手裏,監國的權力太大也是會出事情的,就算你是老子他也敢反了你,尤其是老皇帝特別能活的時候。而且太子權力大就會影響皇權,太子或者皇子在朝堂上安插人手也是一個大麻煩,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唐朝時候太子的權力很大,他們有兵權有東宮三衛,而三衛當中大多是挑選皇帝的將軍或者重臣的兒子,因爲這樣的關係朝廷中太子黨就是一個很大的勢力。唐朝太子造反的事情很多就是因爲這樣,所以李承乾能夠造反,唐肅宗李亨能夠在安史之亂中奪了唐玄宗的權力。權力是一個讓人癡迷的東西,這導致皇帝對自己的兒子也不放心了,宋元的時候太子監國的事情就比較少了,那麼爲什麼到了明朝太子監國又成了定製呢?這點和朱元璋有關係。

明朝的監國

朱元璋對自己的兒子朱標很信任,所以纔有了朱標監國的事情。他這麼做也有他的理由。

《明史》:“自古創業之君,歷涉勤勞,達人情,周物理,故處事鹹當。守成之君,生長富貴,若非平昔練達,少有不謬者。故吾特命爾日臨羣臣,聽斷諸司啓事,以練習國政。”

這句話很簡單我就不翻譯了,意思就是要歷練太子才能讓他日後成個好皇帝。

古代皇帝不在誰當家?太子監國制度是什麼樣的? 第3張

到了朱棣的時候監國就更加的普遍了,太子有六次監國總共有七年八個月,這個時間是非常久的,最長的一次是成祖遷都的時候,太子監國南京成祖居北京總共三年零七個月。而且有時候太子雖成祖北巡就由皇太孫監國,這樣的培養方式很好的鍛鍊了繼承人所以纔有後來的仁宣之治,仁宣應該是明朝最強盛的時期。

朱棣時期的監國和太祖有很大的關係,要知道朱棣是造反奪了侄子的天下,爲了自己的名正言順就一定要把自己和朱元璋的關係拉得很近,他要名正言順就要建文帝不是名正言順的。

比如靖難中就說建文帝削藩這件事情是不符合太祖的理念的,建文帝身旁一定是有小人離間皇家親情,所以朱棣靖難就是打着清君側的名義。自己當了皇帝也要奉行太祖定下的政策。要知道朱棣其實是更喜歡漢王的,他覺得漢王比較像自己而且在靖難過程中立了大功,但是朱棣不能立漢王爲太子就是因爲傳嫡長子是太祖已經立下的祖訓,這就像是李世民一樣,李世民是造反奪得的皇位但是他卻堅持立李承乾爲太子,即使太子有很多事情都做得不好他都沒有立其他人,只是因爲他是嫡長子,直到李承乾造反才廢了他的太子之位。

古代皇帝不在誰當家?太子監國制度是什麼樣的? 第4張

朱棣和李世民是有相似之處的,因爲他是造反得到的天下所以也是防備自己的兒子的,太子監國並不是想做什麼事情就能夠做什麼,也不能夠隨意的換官員培植親信,監國並不能像皇帝一樣行使權力。比如遇到叛亂的時候可以調邊軍但是要立即像皇帝請示,只能任命都察院,六部以外的下屬官員,而且在京城駐紮的五軍都督府武將監國也是不能夠任命的。所以朱棣既想要鍛鍊太子也不想給太子太大的權力,尤其不能夠擁有威脅自己皇帝地位的權力。

太祖時雖然朱標多有監國但是未曾形成定製,朱棣把建國制度完善了,太子監國擁有哪些權力,宗室藩王監國有哪些權力都被明確了下來,朱棣的明朝多有監國的現象,比如宣宗時襄王監國、鄭王監國,英宗時郕王監國,嘉靖十八年(1539)二月,世宗南巡讓太子監國等等。

不過到了清朝監國制度基本上名存實亡。康熙第一次親征葛爾丹卻不設監國,一路上設立的都是驛站,軍政大事還是全部由康熙處理,第二次親政葛爾丹雖讓皇太子監國但是太子根本沒有任何權力,太子並不能裁決,所有事情都要由快馬報給康熙然後裁決。像乾隆喜歡下江南,如果是明朝的時候肯定要由監國的不過乾隆不設,政務班子全都帶上,所有的事情都要由皇帝處理。清朝的皇帝想把權力緊緊地攥在手裏,而且清朝的繼位很不穩定所以明朝的監國制度沒能夠延續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