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皇帝擔心自己戴綠帽子 皇帝爲什麼不把太監全部換成宮女

古代皇帝擔心自己戴綠帽子 皇帝爲什麼不把太監全部換成宮女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後宮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爲什麼會有太監?皇帝擔心戴綠帽,全部用宮女不是更好嗎?

太監在古代又被稱作“宦官”,它指的是被人爲閹割後非男非女的特殊羣體,在我國古代宦官一般作爲皇帝的祕書、後宮的傭人;而在古埃及宦官則被作爲侍奉神靈、服務法老的祭司……

宦官作爲一種古老的職業,埃及最早的記載甚至可以追溯到3500年前,而在我們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的記載裏也提到了相應的記錄。但宦官正式大規模登上歷史舞臺,卻要從東漢漢光武帝劉秀時期說起。

古代皇帝擔心自己戴綠帽子 皇帝爲什麼不把太監全部換成宮女

一、古代爲什麼會有太監?劉秀將宦官扶上歷史舞臺,最核心的目的其實是爲了扼制士大夫陣營和外戚陣營的勢力;

衆所周知,在東漢的朝堂上,大臣們主要分爲三個陣營,分別是:士大夫陣營、宦官陣營和外戚陣營。

在這三個陣營中,形成了一條奇異的針對、鄙視鏈,其中宦官陣營和外戚陣營勢力最爲強大,二者都恨不得除掉對方,這兩大政治集團之間的爭鬥也是造成東漢衰弱的重要原因。

而士大夫陣營和外戚陣營又普遍瞧不起宦官陣營,二者雖分屬不同的政治集團,但二者之間的界限、矛盾卻並不像宦官陣營和外戚陣營那般明顯尖銳,例如竇皇后之父竇武和明德馬皇后的從侄馬融,他倆就既屬於外戚陣營,也屬於士大夫陣營。因而,當外戚集團想要擴充實力的時候,他們所招攬的對象往往就是那些士大夫陣營的名流。

換言之,利益是一切關係的落腳點和出發點。

當外戚集團覺得士大夫陣營和自己利益相同時,他們便會主動向士大夫陣營示好,以換取對方的支持。反之,當雙方利益相反時,外戚集團也會毫不猶豫動用最殘酷的手段來打壓士大夫陣營。

看到這裏可能就有朋友有疑惑了,士大夫階層纔是構成漢朝政治體系的基石,爲何在東漢的時候士大夫階層反倒會被宦官陣營和外戚陣營壓着打?宦官陣營又是憑什麼能夠以一打二的呢?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個容易被人忽視的名字:王莽。

古代皇帝擔心自己戴綠帽子 皇帝爲什麼不把太監全部換成宮女 第2張

王莽,江湖人送外號“穿越者”“道德楷模”,他以外戚的身份篡漢登基一事,使得東漢的創始者漢光武帝劉秀對此非常警惕,爲了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劉秀上臺後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劉秀以“呂后賊害三趙,專王諸呂,防危漢室,不宜配食髙廟”爲由,讓人將呂后的牌位搬出了太廟。

當時呂后害死三趙的事,已經發生了二百多年,劉秀難道真的在意他們是否冤死嗎?顯然不是,劉秀這分明是醉翁之意不在酒,這裏面的意思已經相當明確,他想借打壓呂后一事表明態度,讓所有的外戚都給他安分一點。

劉秀在廢除皇后郭聖通的時候,便着重提了一句,郭聖通“有呂、霍之風,豈可託以幼孤,恭承明祀”。

如果說劉秀做的第一件事還是在委婉提醒外戚們安分守己,那劉秀做的第二件事,就是直接從制度層面上來打壓外戚了,當時他規定“后妃之家,不得封侯與政”,這條政令在一段時期內幾乎堵死了外戚的上升渠道。

可見,在劉秀的心裏,對於王莽篡漢奪取漢家江山一事是多麼刻骨銘心,竟使得他要通過這種方式來告誡自己的子孫後代要牢記歷史、以史爲鑑。

劉秀的繼任者,他的第四子漢明帝劉莊就牢記了這一點。漢明帝繼位後,劉秀的第三女館陶公主曾出面向漢明帝請求給自己的兒子一個郎官的位置,郎官這個職位可以看作皇帝身邊的小助手,他們是地方官員的預備役,一旦外派,有很大機率出任地方長吏。單以皇親的身份來講,這個不大不小的職位大多數皇帝想必揮揮手也就給了,劉莊卻認爲事情雖小,但如果開了這個先例,萬一別的外戚也打着親情牌來要職位怎麼辦?

於是,漢明帝很果斷拒絕了館陶公主的要求,改爲恩賜她一千萬錢。

劉秀做的這兩件事,對於壓制外戚有着非常顯著的作用,但劉秀也明白,外戚可以打壓,卻不可確實,因爲外戚也是維護皇權的重要力量,司馬遷說過“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劉秀要想一邊壓制外戚,另一邊又要藉助外戚的力量來維護皇權的統治,他就必須在士大夫和外戚勢力可能聯合的情況下,找到另外一股力量來平衡外戚的力量,這股力量就是——宦官。

因而,劉秀做的第三件事就是下令:

“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不復雜調他士”。

古代皇帝擔心自己戴綠帽子 皇帝爲什麼不把太監全部換成宮女 第3張

二、宦官的來歷:宦官最初並不是“閹人”,他們通常是戰爭中的俘虜或者犯罪受宮刑的人;

這裏劉秀之所以強調“宦官悉用閹人”,是因爲和我們固有觀念不同的是,在東漢以前的宦官不一定是“閹人”。

古人解釋“宦”字,說的是宦“仕者、學也,宦爲學官事,學爲習六藝”,這說明早期的“宦”人應該指的是那些依附於貴族擁有一技之長的門客。

宦官,便是皇帝的祕書、門客,諸如西漢著名的兩大宦者趙談和李延年,其中趙談擅長星曆數術,李延年能歌善舞,作曲水平極高。他們憑藉着各自的才藝,受到了君主的重用,在君王疏於政事的時候,他們往往還會協助君王處理政務,《漢書》就記載:“孝文時宦者,則趙談、北宮伯子。至於孝武,亦愛李延年。帝數宴後庭,或潛游離館,故請奏機事,多以宦人主之。”

看到這兒,我們會發現宦者和士大夫的作用似乎重疊了,這樣的宦官顯然並不足以承擔起劉秀心中平衡外戚力量的作用,怎麼辦呢?

站在上帝視角,我們已經明白了劉秀的選擇,也就是:那些自願閹割入宮服侍的人。

古代皇帝擔心自己戴綠帽子 皇帝爲什麼不把太監全部換成宮女 第4張

三、宦官爲何能輕易得到皇帝的信賴?一方面宦官是皇帝的私人人才庫,他們還扮演着皇帝助手的角色,另一方面宦官受到士大夫和外戚的輕視,他們對皇帝具有更強的依賴性。

衆所周知,在古時候“閹人”這個羣體是非常被人瞧不起的。一方面是因爲最早的閹割之刑針對的對象要麼是戰爭中俘虜的異族,要麼就是本族中犯了私通異族罪行的人,在古代的階級體系中,這類人的地位與奴隸差不多,都屬於社會最底層。

另一方面自秦漢以來的宦官,雖然多是爲了混口飯吃自願閹割入宮服侍君王的人,但他們的出身往往也非常貧寒,對於朝堂上那些憑藉才華和家世入朝爲官的人而言,要麼是不恥於宦官傷害自己身體進宮服侍的做法,要麼就乾脆瞧不上他們的出身背景。

加之古人信奉“百善孝爲先”,在儒家十三經之一的《孝經》開宗明義章中,就有這樣一句話:“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宦官閹割自身的做法,顯然不適合古人強調傳宗接代的“孝”文化。

可以說,“閹人”和士大夫之間天生就存在着一種隔閡,這種隔閡也是導致士大夫和宦官之間一千多年爭鬥不休的重要原因。

按照劉秀的構想,如果他的祕書都換成了“閹人”,那麼後宮和前朝之間的聯繫將變得格外困難,這樣既可以減少自己戴綠帽子的可能性,也可以藉助宦官們作爲防線和眼線加強對後宮的掌控力度。

對於君王來說,相比較於士大夫而言,重用宦官的好處相當明顯,一方面宦官的權力完全來自於君王的寵幸,宦官們常年待在宮中,他們很難有機會像士大夫那樣在地方上培植起屬於自己的勢力。另一方面古代宦官地位低下,他們在政治道路上的選擇面其實並不廣,所以依附於皇帝基本算得上是宦官們最理想的歸宿了。

古代皇帝擔心自己戴綠帽子 皇帝爲什麼不把太監全部換成宮女 第5張

值得一提的是,在古代想做宦官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清代的時候就明文規定:家中有四五個兒子的纔能有一人申請,並且適合申請條件的也不一定就能成功,因爲這申請還需要提交內務府管理人員檢查……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