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戚繼光世襲父職,官居四品,爲什麼他還要去參加科舉考試?

戚繼光世襲父職,官居四品,爲什麼他還要去參加科舉考試?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7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戚繼光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戚繼光自己不僅刻苦訓練,還時時監督和教導弟弟。

弟弟戚繼美,很聽哥哥的話。

兄弟倆就像西晉末年的大英雄劉琨、祖逖一樣,同牀而臥、抵足而眠,每天早上聞雞起舞,勤練武藝,打熬筋骨。

某天,戚繼光就告訴了弟弟自己的一個決定——參加科舉考試。

戚繼美一下子就愣住了。

要知道,人們參加科舉考試就爲了博取功名利祿,但哥哥已經世襲父爵位官居四品,爲什麼還要參加科舉考試呢?

戚繼光的理由很簡單:證明自己。

當然,戚繼光所要參加的科舉考試是指武科舉考試。

通過考覈武藝以選取武學人才,先秦時已經出現。

構建武學學校,專門培養軍事人才,則肇始於唐,興盛於宋。

唐承隋制,開科取士,且到了武則天朝,又增設武科,選取武學人才。

當時的武舉考覈主要是以戰鬥中的各種技能以及體能素質爲主要項目,僅試武藝,不試策論。

唐朝最有名的武舉人就是郭子儀。

宋代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武學體制,並開始將武舉制度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開始呈現出體系化、成熟化的特點。武舉考試的原則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馬定高下。

插一句,大家受《說岳全傳》影響,以爲岳飛是武舉出身,其實不是。

到了元代,元統治者不願意看到漢人習武,終元一代,沒有舉行武舉。

在明王朝建立前一年,即吳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頒佈了文、武兩科取士的詔令,廣求天下能人賢士。

可是,從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連試了三年,朱元璋認爲這些挑選出來的“後生少年”纔不堪用,就罷科舉不用。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開科,但只從文科取士,未開武科。

其後的建文、永樂兩朝,也都沿襲了朱元璋的思想,未開武舉。

戚繼光世襲父職,官居四品,爲什麼他還要去參加科舉考試?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國已不復洪武、永樂兩朝的威風霸氣,也沒有仁宣兩代的承平晏樂,盜賊蜂起,邊患頻仍。

監察御史朱鑑於是上《請設京衛武學疏》,以唐代武舉挑選出裴端、郭子儀爲例,說就因爲唐王朝得到了這樣的蓋世大材,從而收到再造奇功,提出開武學,以典武科的建議。

正統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准朱鑑的奏請,下令在南京、北京各辦一所武學,立武學學規。

不過,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撻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偉烈雄風,聽說瓦剌犯邊,便輕啓親征之舉,結果在土木堡被俘,武舉之立也因之擱淺。

到了天順八年(1464年),也就是大明朝建立後的第九十六個年頭,英宗病逝,憲宗即位。

憲宗深以“土木之變”爲恥辱,而西北邊防也已成爲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再者,武職世襲弊竇叢生,八股取士又難錄得全才。於是,於該年十月批准公佈了明朝第一部《武舉法》。

經過從天順八年(1464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近四十年的發展,武科考試程序與項目算是初步完善了。

到了武宗朝,明武宗對國家武備建造極其重視,武舉制度趨於成熟,所受待遇越來越高。

比如,正德二年(1507年)四月,明武宗詔令:該年武科考試結束,自己將在是府賜宴武舉人,該宴就賜宴中府,稱“會武宴”。

此舉,開明代武舉賜宴的先河。

武宗朝的武舉人許泰,做官一直做到左都督,被武宗收爲義子、賜國姓(朱)、封永定伯。

嘉靖年間“倭患”漸烈,時代呼喚名將

這個背景下,武舉人俞大猷在抗倭戰爭中脫穎而出。

俞大猷是嘉靖十四年的武舉人,武功高強,曾到少林寺踢館,橫掃少林寺僧衆。

戚繼光毅然決然地去參加了武科舉考試的這年是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他先參加鄉試,毫無懸念地錄取了武舉人,第二年,即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到北京去參加會試。

不過,在京師舉行會試期間,發生了一件大事,讓戚繼光揚名科場的夢想破滅了。

這件大事就是俺答集結起十萬人,自古北口進犯密雲、順義、通州等處,兵臨京城城郊,對北京就形成了包圍之勢。

這場變故,史稱“庚戌之變”。

俺答來勢兇猛,京師震動。

戚繼光世襲父職,官居四品,爲什麼他還要去參加科舉考試? 第2張

科舉考試也就被迫取消了。

但戚繼光也不必因此而沮喪,很快,他就在戰場上獲得了比科場上更光榮、更耀眼的聲譽。

當時的京城內只有三四萬老弱殘兵,難以抵擋十萬來寇,大明兵部經過討論,迅速制定了兩項應急措施:

一則是火速馳調大同、河南、山東等地兵馬來援;

二則是全民皆兵,把京城裏的男女老少都動員起來,參與“京師保衛戰”。

戚繼光作爲參加會試的武舉考生,被重視程度自然要高於其他普通老百姓,被安排到第一線防守。

俗話說,是金子終究是要發光的。

戚繼光的才華因爲敵人的遠道來襲而大放光芒——他在俺答肆虐京畿地區期間,作《御虜方略》,提出了十幾條克敵取勝的切實良法,上交兵部。

兵部的一位主事讀後,驚喜若狂,不但迅速向朝廷舉薦了戚繼光,還派人刊刻《御虜方略》,分發給各層將士學習,用以制敵。

戚繼光也被任命爲京城九門提督的總旗牌官,而當俺答退去,再被兵部以國士的名義推薦給嘉靖皇帝。

山東直指劉公瑤在推薦疏裏說戚繼光是“青年而資性敏慧,壯志而騎射優長。扣衷富有甲兵,投筆深通章句。允閒軍旅之事,卓有乃父之風”。

而在兵部主事計士元在推薦疏裏,戚繼光被說成是“才猷虎變當收儒將之功,意氣鷹揚可望干城之寄”——預言他將來會成爲大明王朝倚若長城的人物。

事實證明,計士元的眼光很準。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