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土木堡之變是如何影響着明朝的?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土木堡之變是如何影響着明朝的?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土木堡之變,是如何影響着明朝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土木堡之變”作爲明朝中衰的標誌,此戰導致京營主力和功勳、武將集團幾乎全軍覆沒,就連明英宗自己也淪爲了瓦剌俘虜,更嚴重的是,此戰直接影響了明朝的未來發展走向,爲明朝中期開始的一系列變局埋下了隱患。

皇帝親征慘遭戰敗,“土木堡之變”簡述

土木堡之變是如何影響着明朝的?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正統十四年(1449年)七月,瓦剌太師也先兵分四路南下犯邊,由於明朝邊軍久疏戰陣,戰局對明朝極爲不利,尤其是大同方向,參將吳浩戰死於貓兒莊,大同“塞外城堡,所至陷沒”。邊關戰報傳入京城後,明英宗也在宦官王振的蠱惑下,不顧大臣勸阻率兵親征瓦剌。

七月十六,明英宗命其弟郕王朱祁鈺留守北京,抽調包括京營在內的50萬大軍(實際20萬左右)從北京向邊關出發,大軍出居庸關,過懷來,至宣府,八月一日抵達大同。也先見明軍勢大,連忙收攏軍隊後撤,意圖將明軍誘入草原,以便於充分利用騎兵優勢。

王振見也先後撤,認爲對方這是畏懼朝廷大軍,於是不顧鎮守太監郭敬等人的勸說,堅持命令軍隊北進,結果以步兵爲主的先頭部隊被也先精銳騎兵擊敗。王振聽說前線戰敗,在兵力足有也先數倍的情況下,又以三萬騎兵殿後,慌忙指揮軍隊後撤。

也先見明軍後撤,便遠遠的綴在明軍之後,鑑於明軍數量太多倒也不敢貿然進攻。王振見也先並未追擊,於是便又產生了輕敵的思想,突發奇想請求英宗在退兵之時經過其家鄉蔚州“駕幸其第”,也來個“衣錦還鄉”。於是朝廷大軍沒有按照原路返回,繼續過宣府從居庸關入關,而是選擇向南過蔚州從紫荊關入關。

然而,向南走了一段之後,王振又怕大軍路過損壞他家的田園莊稼,於是又率領軍隊北返按照原路返回,結果就因這段繞行,導致士兵疲憊不堪。到達宣府之後,也先趁明軍疲憊之機發動進攻,3萬殿後的明軍被“殺掠殆盡”,再次遭遇大敗的明軍開始狼狽的向居庸關撤退。

八月十三,明軍逃至土木堡,王振見也先並未追擊,便命令大軍在土木堡原地修整。儘管兵部尚書鄺埜表示瓦剌騎兵行軍速度極快,土木堡雖然地勢較高,但無泉缺水,不利於大軍駐紮,建議大軍退回居庸關再行修整,但卻被王振拒絕。

土木堡之變是如何影響着明朝的?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第2張

也先見明軍停步不前,於是派軍隊佔據了土木堡之南十五里處的河流,斷絕了明軍用水,飢渴難耐的明軍挖井兩丈仍無用水,派兵前去取水卻被瓦剌軍所阻,大軍只好忍飢挨餓稍作休整。次日,也先遣使詐和,之後率軍主動撤退,結果王振不等瓦剌軍隊遠離,便命令大軍移營取水,飢渴難耐的明軍頓時撲向河邊,大軍瞬間亂作一團。

見明軍自亂陣腳,也先立即率軍發動進攻,倉促之下明軍根本無法形成有效抵抗,頓時陷入潰敗之中。此一戰役,明軍二十餘萬人中傷居半,死者三之一,明英宗被俘,王振被英宗護衛將軍樊忠一怒之下用鐵錘砸死,文武官員亦死傷數十人,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

“土木堡之變”作爲明朝中衰的標誌,對明朝未來走向產生極大影響

“土木堡之”乃是明朝立國以來的一個重要拐點,明王朝自此開始走向下坡路。那麼,“土木堡之變”到底對明朝產生了哪些影響呢?

1、朝野力量洗牌,文官強勢崛起。隨着王朝的建立、戰事的減少,歷朝歷代均會在立國後不久由武功轉入文治,而隨着時間的推移,文官崛起進而壓制武將集團乃是不可逆的過程,然而這個過程往往是循序漸進的,但明朝卻成爲了一個例外。明初的武將、功勳集團先是經歷了朱元璋、朱棣父子兩人的兩次洗牌,本就損失比較慘重,而“土木堡之變”更是導致武將、功勳集團幾乎損失殆盡,再加上于謙等大臣在之後北京保衛戰中的優秀表現,明朝的文官集團自此開始迅速崛起,而武將、功勳集團則就此失去了對朝政的影響力。朝堂上一家獨大的文官集團,在明中期以後對皇權形成了極大壓制,進而導致了皇帝只能通過宦官來對外廷進行限制,進而促使了宦官集團的崛起。

土木堡之變是如何影響着明朝的?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第3張

2、主力損失殆盡,戰略重心北移。明初的京營乃是最爲精銳的部隊,衛所兵平日裏駐守各地,輕易並不離開駐地,而歷次出征主要以京營軍隊爲主,朱棣五徵漠北的主要軍隊便是京營,而“土木堡之變”時距離最後一次北伐不過剛剛過去25年,此時京營的戰鬥力還是極有保障的,結果一戰損失殆盡。主力損失慘重,皇帝被俘,大明王朝立即便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雖然最後總在於謙的指揮下大明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但明朝戰略重心的北移也就此成爲定局,此後雖然很長一段時間內北京再也沒有遇到外來威脅,但南方內地和沿海衛所的崩壞卻不可避免的加速了,進而導致了明朝中期以來南方倭患的產生。

3、朝廷急劇動盪,朝政日漸荒廢。明英宗朱祁鎮被俘之後,也先想要利用他皇帝的身份南下,明廷方面郕王朱祁鈺則在於謙等人的支持下,經過孫太后點頭被扶上皇位,是爲明代宗。之後明英宗雖然返回京城,但卻被囚禁南宮長達七年,而明代宗在皇位穩固之後,則又改立太子,甚至爲此不惜屈尊收買官員。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病重之時,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等人又發動“奪門之變”,重新扶立朱祁鎮復位,而重登大寶之位的朱祁鎮則殺了立下大功的于謙。之後,曹吉祥、石亨、徐有貞等人大權在握,曹吉祥、石亨專橫跋扈、培植黨羽,弄得朝政一片烏煙瘴氣,之後又發生了“曹石之變”。一連串的變故,導致朝政被荒廢十餘年,而民間的土地兼併等也開始氾濫,直接加劇了明中期的朝廷動盪。

明朝戰略收縮對遼東的影響

土木堡之變是如何影響着明朝的?明朝由盛轉衰的標誌 第4張

4、全面戰略收縮,軍事轉入防禦。雖然因永樂年間的連續對外出兵,明朝自“仁宣年間”就開始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禦,但明朝當時的軍力仍然有對外打擊能力,然而自“土木堡之變”之後,明朝的軍事思想變得更爲保守了,再加上戰馬等軍備的大量損失,明朝開始從戰略防禦全面轉入被動防禦,九邊重鎮開始成爲明朝北部的主要防線。與此同時,東北部明朝的收縮,導致朵顏三衛最終佔據了大寧地區,並活躍於整個漠南地區,而朵顏三衛的時叛時附,則又影響了明朝對遼東的經略。明朝的全面戰略收縮,最爲嚴重的影響就是導致明朝對遼東統治的全面弱化,並最終導致了明朝經略遼東的全面失敗,這爲明朝末期後金的崛起埋下了伏筆。

5、皇帝再難出宮,不解民間疾苦。皇帝被俘在歷史上乃是極爲罕見的事件,爲了避免此類事件再度發生,此後明朝皇帝再也難出皇宮一步,而此舉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斷絕了皇帝直接感知民間疾苦的可能,而只能通過外臣或廠衛來間接獲知,而皇帝與外廷關係本就緊張,而廠衛則忙於和外廷對抗,因而皇帝與民間的聯繫幾乎等於完全斷絕。對於帝國的最高決策者來說,不解民間疾苦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民怨四起,而這應該也是明朝中後期農民起義極爲頻繁的原因之一。

“土木堡之變”可以說直接決定了明朝的未來走向,而它所帶來的劇烈影響,則完全導致明朝開始由盛轉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