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人物 > 帝王將相 > 除了一篇《愛蓮說》,周敦頤的一生還有哪些成就?

除了一篇《愛蓮說》,周敦頤的一生還有哪些成就?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1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下面由小編給大家帶來周敦頤的故事,感興趣的小夥伴接着往下看吧。

開始之前,先說一篇短文,名叫《愛蓮說》,相信每一個經歷過學生時代的中國人,都無比熟悉,在數十篇“背誦全文”的文言文中,這短短119字,背誦起來,可以說是朗朗上口,輕而易舉了。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和劉禹錫的《陋室銘》一樣,此文堪稱託物言志的典範,很多人或許對“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脫口而出,稍加思索,也能說出它的而作者姓甚名誰,但若要再細緻些,恐怕就知者寥寥了。

除了一篇《愛蓮說》,周敦頤的一生還有哪些成就?

周敦頤,又稱茂叔,因老年避居濂溪,世稱濂溪先生,又身後被追諡爲“元”,後人又稱之爲元公。

周敦頤一生之成就,絕不僅僅是一篇《愛蓮說》而已,他開創濂學,在孔孟儒學中斷近千年的大宋一朝,重新賦予儒學第二次生命,他開一代思想,奠定理學基礎,提出的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主靜、至誠、無慾、順化等理學基本概念,構成理學範疇體系中的重要內容,至今仍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

一個名副其實的“思想鉅子”,一個炳耀千古的“開山宗師”,如果不是因爲一篇短文,恐怕早已被世人遺忘。

這似乎也並不奇怪,在一個人人都崇尚英雄和傳奇的時代,周敦頤的一生則顯得過於平淡,沒有先唐李杜那般耀眼的詩歌才華和傳奇一生,也沒有劉禹錫“二十三年棄置身”的曲折和坎坷,沒有同朝辛棄疾“醉裏挑燈看劍”的鐵血柔情,他的一生沒有太多大起大落,沒有諸多生離死別,以至於很多人忘了,這個真實存在於歷史當中的普普通的讀書人,以他最擅長的方式,深刻的構建起我們的精神底色。

或許我們將他遺忘,但他從未離開,這可能就是“聖人”的力量。

除了一篇《愛蓮說》,周敦頤的一生還有哪些成就? 第2張

少年勤學,潛心悟道

1017年,周敦頤生於道州的一個書香人家,那一年,其父親剛剛從縣令一職致仕歸隱,幼年的周敦頤,生活雖不甚富足,卻也不窘迫,進士出身的父親給了他一個極好的學習環境,家裏最不缺的便是書本,周敦頤因此也能遍覽羣書。

讀書,入仕,治學,清晰的人生道路很早就在周敦頤眼前鋪開,而周敦頤的志向也在於此。

十歲那年,姐姐和弟弟先後早逝,對於尚在孩童年紀的周敦頤來說,手足離去,幼年的幸福生活也就止於此了。

十四歲那年,他帶上行李和書,奔向十餘里外的月岩,潛心學習,在這段“月岩悟道”的日子裏,周敦頤的思想得到了飛快的成長,成爲了他思想昇華的濫觴。

不久後,父親也因病去世,人生的打擊接二連三地撲向這個少年。

周敦頤隨母親來到舅舅鄭向家,鄭向當時正是龍圖閣學士,頗有學問和聲望,鄭向對這個侄子尤爲喜愛,特意爲他構亭植蓮,讓他在其間安心學習,參經悟道。

這段寄宿時光,周敦頤幾乎將時間全部傾注到讀書上,孤單一人,只有一池蓮花相伴,漸漸地,他似乎已經構建起一個屬於他的精神世界:

有風還自掩,無事晝常關。開闔從方便,乾坤在此間。——周敦頤《書舂陵門扉》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六年:

雙雙瓦雀行書案,點點楊花入硯池。閒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幾多時。——周敦頤《暮春即事》

除了一篇《愛蓮說》,周敦頤的一生還有哪些成就? 第3張

恩蔭入仕,頗有政聲

景祐三年,周敦頤正值及冠,因爲舅舅鄭向的關係,周敦頤有了恩蔭入仕的機會,古代文人大多自視過高,一心只想通過科舉堂堂正正考取功名,面對恩蔭,大都不屑,而周敦頤卻不以爲然,恩蔭如何,科考又如何,對他來說,能繼續修學纔是最重要的。

周敦頤被招爲朝廷將作監的主簿,就在同一年,周敦頤娶朝廷兵部職方郎中陸參之女陸氏爲妻。

升官娶妻,正是他最意氣風發的時候。

之後又幾番遷轉,卻總是些小官,或許是因爲他恩蔭的出生有關,但周敦頤不在意,在每一個崗位上都留下了響亮的政聲。

1037年,鄭向調任兩浙轉運使,周敦頤離開衡陽隨舅遷潤州丹徒縣,第二年,舅舅、母親相繼去世,周敦頤按照母親的遺囑,把她安葬在潤州,與舅舅鄭向爲伴。之後,周敦頤便在潤州鶴林寺守喪。

守孝期間,二十出頭的周敦頤遇見了五十多歲被貶謫離京的范仲淹。

兩人說了什麼,史籍未有記載,但足可想見,一個“寧鳴而死,不默而生”的悲憤老人,一個一心修學問道不在乎仕途的年輕學者,兩人會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

1040年,守孝期滿的周敦頤出任洪州分寧縣主簿,四年後,周敦頤迎來了仕途上的第一次升遷,提任南安軍司理參軍,隨後又做了郴縣縣令。

興辦教學,四處論道

也正是在南安,或許是因爲范仲淹的影響,周敦頤第一次將自己所學教化育人,學理的最終目的是還是爲了經世治國,他公務之餘興辦教學,吸引了諸多懷才之人,他的上司程珦折服於他的才學,將兩個兒子程顥、程頤送到他門下,拜師學理。

這二人後來成爲了宋明理學的開山祖師。

周敦頤在仕途上雖無大進,可在做學問上名聲非凡,就連“拗相公”王安石,都想着向他學習。

1060年,周敦頤從合州解職回京,正好遇上回京述職的王安石。他們相互間仰慕已久,在京城,在一個風清月明的夜晚,周敦頤應邀造訪了王安石。

王安石對年長自己四歲的周敦頤充滿了崇敬,兩人談經論道,相見恨晚,到了忘寢廢食的地步,幾日交談,兩人都有了更深的思想見地。

茂叔聞道甚早。王荊公爲江東提點刑獄時,已號稱通儒。茂叔遇之,與語連日夜。荊公退而精思,至忘寢食。——程頤《元公周先生濂溪集遺事》

一個范仲淹,一個王安石,周敦頤默默影響着兩個對於大宋至關重要的人。

周敦頤回首自己的仕途生涯,幾十年來的堅持,已然問心無愧。

除了一篇《愛蓮說》,周敦頤的一生還有哪些成就? 第4張

仕隱糾結,理學鉅子

1063年,年近半旬的周敦頤與一羣朋友聚會,一氣呵成揮筆而就,一篇《愛蓮說》名傳後世。

他以蓮花自比,託物而言之,可字裏行間,何嘗不透露出一絲糾結。

在古代文人士子羣體中,那個永恆的話題,仕或隱?

陶淵明愛菊,真正的隱士,衆人愛牡丹,追功逐利而已,而周敦頤獨愛蓮,中通外直香遠益清,花花世界獨善其身。

周敦頤內心是有糾結的,常年沉淪下僚,他對仕進並無念想,對官場也並無留戀,他羨慕陶淵明純純粹粹的“隱”,可爲了生計依然要妥協,他做不到真正的“隱”,便只能在“淤泥”之中保持思想的高潔:

久厭塵坌樂靜元,俸微猶乏買山錢。徘徊真境不能去,且寄雲房一榻眠。——周敦頤《題酆都觀》

菊無疑是周敦頤的最高理想,牡丹是他所不屑的,蓮花裹挾其間,這種無奈的處境恰恰是周敦頤的修煉之路。

周敦頤,堅定的選擇了一條不好走的路。

周敦頤生在急於推新的時代。

宋代之前的五代十國,一個人心離散、價值錯亂的亂世,宋立國之後,人心不穩,社會動盪,急需一個能夠穩固人心的思想體系,宋初的孫復、石介和胡瑗尋找過,歐陽修、蘇軾、曾鞏等人也尋找過,周敦頤的出現恰逢其時。

在一片混沌的思想領域之中,周敦頤與他同時或比他稍後的邵雍、張載、程顥、程頤,這五人終於探明瞭前路。

周敦頤提倡學顏回,“志伊尹之所志,學顏子之所學”,他強調士人也要學顏回,更首次提出,聖人平民化,即聖人並非遙不可及,周敦頤打破了這種隔閡,在他的理論中,士賢聖是每一個人都能修煉的過程。

周敦頤之所以被尊爲理學鼻祖,主要是他的思想開放而包容,他不像韓愈那般“批判式”地抵制某種思想,他不設藩籬,兼用三教,真正爲儒學開闢出一條新路。

而他本人,也逐漸修煉出一個人格完善的“聖人”。

兩宋之際的著名學者、湖湘學派奠基者胡宏評價周敦頤“其功蓋在孔、孟之間矣”,直到如今,很多學者仍然提出,周敦頤是儒家繼孔、孟之間的第三位聖人。

除了一篇《愛蓮說》,周敦頤的一生還有哪些成就? 第5張

廬山歸隱,愛蓮者寡

1072年,周敦頤抱病辭官,歸隱定居在廬山蓮花峯下,他將門前的小溪叫做“濂溪”,將住處取名濂溪書堂。

舊隱濂溪上,思歸復思歸。釣魚船好睡,寵辱不相隨。肯爲爵祿重,白髮猶羈縻。——周敦頤《石塘橋晚釣》

濂,即蓮,即清廉。蓮,儼然成了周敦頤人生的符號,成爲他一生的詮釋。

周敦頤爲官時,尤其是任巡按時,去過很多地方,可如今,他已經走不出廬山了。

老子生來骨性寒,宦情不改舊儒酸。停杯厭飲得醪味,舉筋常餐淡菜盤。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贏得夢魂安。故人慾問吾何況,爲道舂陵只一般。——周敦頤《任所寄鄉關故舊》

行至暮年,周敦頤時常在溪邊小坐,時而回首一生,滿是酸楚。

爲官未能謀得高位,爲夫未能與髮妻偕老,爲人子也未盡孝悌,一生短短五十餘載,唯一之功,皆在學問之上,可天地之大,有幾人同,面對滿池蓮花,徒留悲嘆: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只見天地寂寥,未見半點回音......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帝王將相
後宮人物
近代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