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周敦頤在北宋時期並非極負盛名的詩人,爲何他的《愛蓮說》能名垂千史?

周敦頤在北宋時期並非極負盛名的詩人,爲何他的《愛蓮說》能名垂千史?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2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周敦頤是北宋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他在詩詞方面的成就並沒有那麼高,那爲什麼他的《愛蓮說》能名垂千古呢?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宋朝周敦頤 《愛蓮說》

這是一篇耳熟能詳的荷花散文,通篇去掉標點,加上題目,只有121字。它不是詩,但是卻是有着詩的魅力,千年來是流傳最廣的荷花詩文,言簡意賅,簡潔生動。但凡有過初中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對這篇小散文幾乎都可以背下來,再不濟,“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又或者“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總是能夠脫口而出的。

因爲這幾句有着荷花傳神之美,且音韻流利,朗朗上口,讓人彷彿看到一枝荷花挺立在水中高尚清潔芬芳的樣子。這裏既沒有寫荷花的色,也沒有寫荷花的香,但是就讓人感覺是荷花,非荷花莫屬。雖然荷花出淤泥,古詩文多有讚美,但“出淤泥而不染”這六個字,自周敦頤以後,就是荷花的專用,一字不更,就是成語。

但是翻遍宋朝的詩詞和文章,周敦頤並不是盛名的詩人,也不是進士出身名滿天下的高官,也沒有多少文章傳世,何以他的《愛蓮說》能夠傳播廣泛,這麼有名呢?

周敦頤在北宋時期並非極負盛名的詩人,爲何他的《愛蓮說》能名垂千史?

因爲從傳播學的角度,古代一個人的文章文字得以流傳,有個規律,唐朝基本是進士以上的官僚,同事間互相酬唱,然後有了名聲,結集成詩文,流傳後世,宋朝也大抵如此。但是周敦頤傳世的東西極少,《愛蓮說》121字,《太極圖》249字,《通書》大約3000字,說實話,不研究易經的人,壓根覺得看不懂,因爲裏面“太極動而生陽”“動而無靜,靜而無動”,普通人肯定看得雲裏霧裏。這是修道啊。一般修道的人,作品很難傳播,因爲誰替你傳播,就是個問題。

但周敦頤卻彷彿例外,這首《愛蓮說》自宋朝以來,可謂寫荷花,享譽古今。

實際周敦頤並不是道士,他只活了57歲,不算長壽。他也不算赫赫有名的高官,他沒有中過進士,他的仕途是廕襲他的舅舅鄭向而來,也只是一名當了一名掌管宮廷器物的文書官,八品或者九品,29歲當縣令,49歲改爲太子中舍,最後的官是三品,在廣東做提點刑獄事,做了不到一年就因病回鄉,再一年死了。從文學的傳播性來講,周敦頤非著名官僚和詩人,和同時代的大官歐陽修,王安石,沒有過多的交集,他的《愛蓮說》是怎麼傳播的呢?

周敦頤的愛蓮說,一半是真寫得好,另一半,讓我們看看傳播的途徑。

五歲的時候,他就開始五行感興趣,有着強烈的感知探索世界的興趣。他喜歡荷花,荷花不但天資優美,更是道的象徵。他讀書期間常常去舅舅家,在舅舅家的鳳凰山下的荷花塘邊,他在正經的讀書之外,參經悟道,研究這外部世界的運行規律。這是他思想的重要形成時期。

十五歲的時候,父親卻死了。他投奔舅舅,因爲舅舅對他上心,所以20歲的時候,他不是通過科舉而是舅舅的蔭封,成爲一名小官。之後然後逐步擔任縣令。

或者是父親去世早,或者是他有一肚子學問,或者他曾經想用教書的方式謀生,又或者他認爲掌握了別人所不知道的真理,在28歲做縣官的時候,他大力興辦教育,親自講學,樂此不疲,大理寺程垧將自己兩個十來歲的兒子,託付周敦頤,拜他爲師。

那麼這兩個學生就是程顥程頤,深受周敦頤的影響,後來開創了影響宋朝的“理學”,也就是周敦頤實際是理學的祖宗。這當然是很久以後,兩個弟子成年之後的事。

周敦頤官做得不大,但是在興辦教育方面有名聲,43歲那年,他遇見了比自己小四歲的王安石,兩個人談了什麼不得而知,但是想必周敦頤有一套關於世界觀價值觀的理論,讓王安石感慨。

周敦頤在北宋時期並非極負盛名的詩人,爲何他的《愛蓮說》能名垂千史? 第2張

那麼時間推到了周敦頤47歲,和朋友沈希顏,錢拓在江西,江西是荷花勝地,以白蓮花聞名於世。周敦頤回顧半生,那個從故鄉荷花塘邊愛思索的少年到如今的宦海官僚,他堅守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寫下《愛蓮說》。

有中年人的那種沉靜,也有一點志氣難抒的滄桑感。

這水上陸地的花草,被人喜歡的非常多,晉朝的陶淵明鍾愛菊花,而唐朝以來,世人多喜歡豔麗的牡丹。而我卻獨獨喜歡荷花,它出淤泥不染,有清水相伴卻不妖豔,內心是通達的,枝幹是筆直的,不攀附也不炫耀,亭亭玉立,清香遠播。

我說菊花和陶淵明一樣是隱士,牡丹是富貴者,只有荷花是君子,是花中君子。只是陶淵明之後,誰真的愛菊,就像我,是真的愛荷花,但是有幾個人和我一樣呢?大家都喜歡牡丹吧。

周敦頤這是自比,愛好窮理的他,是醉心學問的人,無論從人脈還是個性都和富貴無緣,但是他絕對不甘心像陶淵明一樣消極避世,可以從他熱衷興辦教育,可以知道他一生都是想有所爲,並且實踐。而他的那套理論,也不是玄而又玄的道教佛教,而是更好地研究人在社會的定位。既有道教那種廣闊,又有儒家那種入世的實踐感。

但是和其他人不一樣,他非常知道自己在塵世的定位,而有一種略傷感的冷靜。就是荷花。

這首看起來簡短的《愛蓮說》,實際濃縮了周敦頤一生的做人做官做教育的感慨,雖然平易,但是句句厚重,卻又寫出了荷花之清豔絕倫的美,不虛幻,很現實。

同時代他的朋友沈希顏自然是非常欣賞這篇小文的,字數不多,簡潔生動,正好勒石。但未必流傳廣泛。

周敦頤在北宋時期並非極負盛名的詩人,爲何他的《愛蓮說》能名垂千史? 第3張

將周敦頤推上高峯的是他的弟子程顥程頤,師從周敦頤,創建了理學體系,他們都是朝廷高官,廣收弟子,成爲當時儒教名家,歷史上稱他們是教育家,哲學家。

而南宋的朱熹更是二程的三代弟子,從此程朱理學影響了中國數百年。朱熹更是讚歎周敦頤,親自書寫《愛蓮說》。

也就是周敦頤的《愛蓮說》,生前只是小衆朋友間的喜歡,但是南宋之後,就在儒家文化圈廣泛流傳了。

《愛蓮說》,從個人的體驗和角度來講,是非常美,表達了君子自守,不同流合污那種清高,昇華成了高貴的人格形象,又因爲語言洗練,備受人們喜歡,成爲了精神的執着自守和道德楷模。

但是細細品味起來,肯定會覺得有侷限性。這裏雖然強調了孤高之美,君子不黨,成就個人的人品氣質,但是這種思想如果強化傳達下去,實際是脫離現實,無所作爲的。人人都如此清高不俗,自設藩籬,那麼何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的確南宋的理學發展到後來就十分機械和變形,滅人慾存天理,塑造了一大批眼睛裏只成就自己的官僚,無視現實的變化,成爲社會發展的反動力。

而也就是在宋朝,荷花的審美,逐漸達到變態,女子裹足,男子爲清高而清高,在宋朝和明朝的滅亡上,這些文人士大夫追求的那種清高思想,加速了帝國的傾覆。

周敦頤大約寫下《愛蓮說》時,也沒有想到,他的影響會如此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