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明朝中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嘉靖爲何要全面廢除

明朝中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嘉靖爲何要全面廢除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5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明朝中官制度,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在很多影視劇中,都出現了宦官專權的情況。例如宦官把持朝政,打壓各級官員等等,這對朝廷的統治非常不利。與之前一系列王朝相比,明朝的宦官比較特殊,因爲在皇帝的庇佑下,宦官們形成了完善的中官制度。到了明朝統治的中期,中官制度幾乎遍佈全國各個地區。直到嘉靖皇帝上臺的初期,才逐步革除了中官制度。但是到了萬曆皇帝在位時期,中官制度再次興起。那麼,嘉靖皇帝爲何要革除中官制度,萬曆皇帝爲何又要重新確立呢?

明朝中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嘉靖爲何要全面廢除

首先,我們聊聊什麼是中官制度。中官就是宮裏的太監,皇帝派遣中高級太監們分赴各地,擔任了鎮守各地的監軍。在明朝建立的初期,敗退蒙古草原的北元政權並不甘心失敗,不斷組織力量南下。爲了抵禦北方的遊牧騎兵,明朝從東北到西北陸續建立了9個軍事重鎮,例如宣府鎮、大同鎮、遼東鎮、甘肅鎮等等。每個鎮設立一位總兵,總兵負責整個防區的軍務。

此外,在地方行政中,建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揮使。這堪稱地方行政的三駕馬車,但如果出現比較重大的問題,則有可能出現各個部門相互推脫的情況。因此,在明朝統治的中後期,開始出現巡撫這一重要官職。還有就是鎮守中官的出現,從明朝統治的中期開始,在北方邊疆省份,總兵、巡撫和鎮守中官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模式。那麼,朝廷爲何要建立鎮守中官,鎮守中官肩負什麼任務,又是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我們看一下鎮守中官出現的時間,在明朝萬曆皇帝之前,雖然中官制度早就已經出現。但關於中官制度出現的時間,一直沒有準確的紀錄。萬曆皇帝在位時期,重新修訂了《大明會典》,《大明會典》中清楚的記載:“鎮守內臣,自永樂初出鎮遼東開原及山西等處,自後各邊,以次添設,而鎮守之下,又有分守、守備、監槍。”

由此可見,明朝中官制度出現於永樂皇帝朱棣在位的初期,也就是明朝統治的前期。在《職官志》中記載:“永樂八年,王安等監都督譚青等軍,馬靖巡視甘肅。此監軍、巡視之始也。及洪熙元年,以鄭和領下番官軍守備南京,遂相沿不改;王安鎮守甘肅,而各省皆設鎮守矣。”按照記載,中官制度出現於永樂皇帝在位時期,在洪熙、宣德兩位皇帝在位時期,進一步成熟和普及。由於洪熙皇帝僅僅在位10個月,因此大部分制度都是宣德時代確立的。

中官制度出現的時間已經確定,接下來,我們看一下爲何要建立鎮守中官。明朝皇帝對文官、武官以及各地的藩王們並不信任,擔心上述人會暗中造反。因此,啓用中官們起到了監視、制約的作用。起初,僅僅是在邊境省份建立了中官制度,在宣德皇帝時期,逐步在全國各個省份普及。建立鎮守中官制度,中官們又需要肩負什麼任務呢?其實,鎮守中官的類型分爲三種,三種中官的任務截然不同:首先是南京、鳳陽的鎮守中官,第二是北部邊鎮的鎮守中官,第三是南方各省份的鎮守中官。

明朝在名義上有三個首都,北都北京、南都南京和中都鳳陽。明朝皇帝們都居住在北京,但南京作爲明朝建立初期的首都,地位重要。更何況,明太祖朱元璋安葬在南京。鳳陽則是朱元璋的老家,成爲了明朝的中都。南京鎮守中官和鳳陽鎮守中官的地位很高,擁有各方面的權力,朝廷甚至專門賞賜了關防大印。

明朝中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嘉靖爲何要全面廢除 第2張

北部邊疆省份的鎮守中官們,其實最主要的任務不是監控官兵,而是監督高級將領們。每一位總兵都擁有幾萬到十幾萬不等的軍隊,鎮守中官們負責監視這些總兵。宣德皇帝朱瞻基在公文中寫得非常清楚明白:“朕初即位,慮遠方軍民或有未按。爾內臣,朝夕侍左右者,當副委託,務令軍民安生樂業。”那麼,這些鎮守中官們起到了什麼作用呢?明朝洪熙皇帝,曾經向甘肅鎮總兵下達了一份措辭嚴厲的訓令:“爾名臣子孫,爲國重臣,先帝謂爾練習軍政,付邊寄。朕承先志,付託尤專。不意爾比來溺於宴安而懦弱不振,低眉俯首,受制於人。大丈夫所爲,固若是乎。”

遠在京城的皇帝如何知道這些內容,自然是鎮守中官們的傑作。對於南方各省的鎮守中官,責任非常複雜。宣德十年,朝廷曾經下達了一份很長的政令,在政令中規定了鎮守中官的職責:“巡視軍民利病,殄除兇惡,以安良善。凡軍衛有司官吏,旗軍里老,並土豪大戶,積年逃軍、逃囚、逃吏,及在官久役吏卒,倚恃豪強,挾制官府,侵欺錢糧,包攬官物,剝削小民,或藏匿逃亡,殺傷人命,或強佔田產人口,或污辱人妻妾子女,或起滅詞訟,誣陷善良,或糾集亡賴,在鄉劫奪,爲軍民之害者……仍具奏聞。”

明朝中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嘉靖爲何要全面廢除 第3張

中官制度建立之初,對於鞏固朱明王朝的統治,確實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隨着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崩壞,各地鎮守中官們起到了副作用,遠大於正面作用。尤其是正德皇帝在位時期,中官制度已經接近於崩壞的程度。各地官員經常彈劾鎮守中官們的不法行爲,吏部官員孫盤在奏摺中說:“今各邊鎮守、分守、監槍諸內臣,託以心腹,而其誅求百計,實爲腹心之病。役佔健卒,置於標下,縱之生事,以爲爪牙。……家人頭目皆無籍惡少,聚斂侵剝,勢若虎狼。”公元1521年,正德皇帝去世,堂弟嘉靖皇帝登基。

嘉靖皇帝上臺的前期,頗有作爲。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舉措,就是革除了各地的鎮守中官,因爲鎮守中官們的肆意妄爲,已經影響了明朝的經濟發展。從登基第一年開始,截止嘉靖十年,除了南京、鳳陽等地以外,其他地區的鎮守中官被全部裁撤。

明朝中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嘉靖爲何要全面廢除 第4張

按照明朝文獻的記載:“鎮守內臣之革,在嘉靖九年十年間,天下稱快。”即使是清朝修撰的《明史》在這一點上也充分肯定了嘉靖皇帝的功績。《明史》中記載:“世宗習見正德時宦侍之禍,即位後御近侍甚嚴,有罪者撻之至死,或陳屍示戒……又盡撤天下鎮守內臣及典京營倉場者,終四十餘年不復設。”

在嘉靖、隆慶時期,明朝基本上沒有出現什麼閹宦,文官、武官和勳貴起到了相互制約的作用。但是在萬曆皇帝在位的中期,中官制度開始死灰復燃,皇帝不斷的派遣鎮守中官奔赴各地。到了天啓皇帝在位時期,由於魏忠賢把持朝政,中官制度全面恢復,而且與嘉靖之前的情況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截止明朝滅亡,中官制度才徹底崩潰。在南明政權對抗清朝的10多年裏,仍屢屢出現鎮守中官的情況。言而總之,鎮守中官的出現弊遠大於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