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明朝中後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到底有多荒唐?

明朝中後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到底有多荒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明朝選管制度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一個王朝能荒唐到什麼程度?

明朝中後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到底有多荒唐?

萬曆年間,有個吏部尚書叫孫丕揚。我們知道,吏部尚書在六部長官中的地位相當高,因爲他所負責的工作關係到整個官僚場。從現在的眼光來看,吏部就相當於組織部、人事部、編辦的集合體。這位身居高位的孫丕揚,開創了一個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制度——抽籤選官。

最離譜的是,這套政策一經出臺,得到了當朝統治者的稱讚。後來到了清朝,這項制度竟被沿襲了下來,成爲大清的常駐政策。

萬曆二十二年,孫丕揚奏疏,擬定了掣籤法的章程。具體的內容,就是吏部在進行官員選拔的過程中,先將備選人的地區、官職等信息寫在竹籤上,然後將所有竹籤放在竹籤筒裏。隨後,所有預備役官員,在筒子裏進行抽籤。

運氣好的,能在富庶的地區擔任要職;運氣糟的,就只能在鳥不拉屎的地方當芝麻官。這種制度,就是不論能力高低,就職全靠運氣。明清交替完畢後,清朝的統治者沿襲了這一制度,一旦有地方官外調,一律遵循掣籤法,靠抽籤來決定任職的地區和官職。

明朝中後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到底有多荒唐? 第2張

那麼,制定了掣籤法的大臣,腦子裏有多少水分?

仔細翻翻史料,事實並不是我們想的那樣。《明史》中白紙黑字地記載着孫丕揚的生平履歷,從他的政績來看這個官員曾擔任過刑部尚書。不論是刑部還是吏部,都是要害部門,能夠在“七十有八”的年齡仍“白首趨朝”,可見這老倌非但官運亨通,能力也是不錯的。據記載,孫丕揚在擔任吏部尚書的過程中,剛正不阿,沒有一個投機分子能從他這走後門。

既是如此,他爲什麼要發明抽籤選官這種讓自己身後名蒙羞的制度呢?

這還要從宦官專權的歷史背景談起。萬曆朝後期,宦官權傾朝野,太監們的魔爪已伸向外廷,影響到官員的任免中。但凡要害崗位,幾乎都是由宦官確定的人選霸佔。顯然,這種情況如果持續下去,用不了多久朝野上下就遍佈宦黨了。孫丕揚想要打破這種狀況,能夠憑藉的方式只有更改選拔制度,也就是發明掣籤法。

可以說,孫丕揚的這一決定是相當無奈的,他不想與閹黨沆瀣一氣,又生怕得罪權傾朝野的太監。所以,只能用這種方式讓官吏的選拔相對“公平公正”。一切外放的官員,全憑運氣進行選調,這總好過讓那些閹黨指派的人手身居要職。據說,孫丕揚制定了這一政策後,人們都說這吏部尚書辦事公道。從這一現象的背後,我們就能看到萬曆朝着實已爛到了骨子裏。

這一時期結黨營私、賣官鬻爵的現象屢見不鮮。禮部靠科舉賺取暴利,吏部靠官員選調發財,文武百官對這種現象早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朝中有閹黨王振操縱羣臣,連於謙這樣的能臣都被打入死牢,要不是山西、河南的老百姓請願,恐怕於大人就要葬身於萬曆朝了。

嚴嵩之所以上位,就是因爲他上供了“千輛資財”,這才順利地爬上了內閣首輔的高位。嚴嵩當權後,爲了收回這筆成本,便開始大肆賣官。嚴嵩被抄家之後,總共搜出三萬四千兩黃金,二百萬兩白銀,其他珍寶不計其數。

明朝中後期的選官制度是什麼樣的?到底有多荒唐? 第3張

正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萬曆皇帝是個庸君,內廷被太監把持得嚴嚴實實,外廷又有嚴嵩這樣的高官興風作浪。從宰輔、六部到各級官員,一條根鬚糾纏的利益鏈條就此形成,對國家的吏治造成了莫大的危害。孫丕揚所發明的抽籤選官法,正是一條迫不得已而爲之的良策。

相比之下,明朝的官員選拔制度比此前公道了許多。

所以,《明史》中對孫丕揚的做法給予了高度讚揚,認爲雖然這套制度的出臺讓吏部無法辨才選官,但卻杜絕了營私舞弊的弊端。倘若沒有孫丕揚,恐怕明朝的吏治將會進一步惡化。這也正是因時制宜、因事制宜的表現,我們不能以現代人的眼光對其進行批判和評價。

孫丕揚墓位於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流曲鎮,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了當地激進分子的嚴重破壞,現僅存遺蹟了。

爲什麼說從這一歷史事件上,足以看出一個王朝的荒唐呢?

一個國家,要靠抽籤選官這種辦法,來保證人事任命上的相對公平,足見,該政權着實已爛到了骨子裏。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