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本人一點都不像 衙門爲何總能抓到犯人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本人一點都不像 衙門爲何總能抓到犯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9.34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古代通緝令的事情,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人之初,性本善”,這句話我們在很小的時候就經常可以看到,其實每個人出生的時候什麼都不懂,不懂什麼是善什麼是惡,而不同的環境就造就了不同的人。其實對於那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我們無從分辨,但是不管是什麼人只要犯法了,那麼就一定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本人一點都不像 衙門爲何總能抓到犯人

看過古裝劇的朋友們都知道,古代抓犯人通常要在專門的地方貼上“通緝令”,但是我們仔細看,上面畫的跟罪犯本人根本一點兒也不像,甚至電視劇裏的罪犯,還敢跑來親自看一看自己的通緝令,靠着這樣的通緝令能抓到人就怪了。那麼真正的古代通緝令也是這樣嗎?捕快能抓到罪犯嗎?

首先,在古代,其實老百姓也是有自己的身份證的,像商鞅發明的“照身貼”,僧侶的度牒,等等這些象徵身份的東西,都是很好的證明。這些證明就相當於現在的身份證,路引的主要作用就是證明一個人的身份,靠這個東西才能過關卡和住店。上面主要內容就是自己的戶籍地方和自己的大致樣貌,一旦犯了罪,那麼你的相貌和住址就很容易被暴露,如此一來,抓到犯人也不是咱們想象的那樣難。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本人一點都不像 衙門爲何總能抓到犯人 第2張

其次,古代封建時期,君主帝王爲了控制老百姓,幾乎每都每代都會實行類似於“連坐”的制度,也叫做“保甲”,也就是將一個村或者一塊區域的人劃爲一保甲,如果是這個地區的人犯罪,那麼同一區的人都要遭到懲罰,但若是同甲內的人們進行舉報,則懲罰會相應減輕。因此對於犯罪者,不止是官府追捕,還有鄉里鄉親同甲之人的舉報,也是快速抓捕犯人的一點。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本人一點都不像 衙門爲何總能抓到犯人 第3張

最後,也是重要的一點便是通緝令上最後的那句話,這句話纔是最關鍵的地方,那就是賞銀了,一般是幾百到幾千兩不等,這個賞銀一般是知情人和捉拿人的。這筆錢對於古代人而言相當於如今的一夜暴富了,就拿唐代的一個普通九品官員來說,俸祿一年也才15兩,這些銀子等於他們幹一輩子了,而對於普通百姓而言更是天文數字,可以想象這誘惑是多麼大。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本人一點都不像 衙門爲何總能抓到犯人 第4張

並且,在法度比較嚴苛的秦朝,就開始有了連坐制度,每一塊地方,都會有固定的人來負責,如果這裏有人犯罪,而卻遲遲抓不到兇手,那這一塊區域的人,都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懲罰,這就是杜絕了人們私藏犯人。在這幾種手段的結合下,大部分犯人都能被抓到。古代“通緝令”那麼抽象,爲何總能抓住犯人?瞧瞧最後一句寫的啥!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