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真人相差甚大 最後爲何總能抓到人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真人相差甚大 最後爲何總能抓到人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還不瞭解:古代通緝令的讀者,下面小編就爲大家帶來詳細介紹,接着往下看吧~古代通緝令畫像簡單醜陋,爲何還能找到逃犯?

國產新劇《獵罪圖鑑》可謂是火遍全網,劇中的罪犯畫像師可以在未親眼見過罪犯的情況下,僅憑模糊的畫面或目擊者的描述還原罪犯長相,然後幫助警察緝拿嫌疑人。

可是古代的罪犯畫像師好像一個個都沒出師一般,通緝令上的畫像大多和罪犯本人相差甚遠!神奇的是,憑藉這些通緝令,官府還真抓捕到不少逃犯,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根本就不是重點!古代通緝令看似簡單醜陋,實則大有文章。本期內容,就從3個方面解說古代通緝令的相關知識。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真人相差甚大 最後爲何總能抓到人

通緝令上的畫像十分潦草

古代的通緝令

古代的通緝令上不止由罪犯的圖像,還有相關文字描述。實際上,這些文字纔是通緝令的主要內容,畫像只是起輔助作用。

而且,古代的通緝令也不是從一開始就有罪犯畫像的。據史料記載,古代通緝令因爲受書寫材料等多方面的限制,在唐代以前主要以文字描述的方式來進行編寫通緝令,在通緝令上增添罪犯畫像是從唐代時期纔有的。

通緝令罪犯畫像

而古代的印刷並不像今天這麼便捷高效,而且古代唐代只有雕版印刷,畫像仍然要一張一張的畫,這樣一來,要在每張通緝令上畫出罪犯的真實長相根本不現實。畫單獨一張畫像就要耗費很多時間,如果要在每一張通緝令上都畫畫像,恐怕畫畫的時間都夠犯人跑到其他國家去了。

既然通緝令上的畫像和罪犯本人一點都不像,而且在通緝令上畫畫像又費時又費力,爲何還要在通緝令上增設罪犯畫像呢?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真人相差甚大 最後爲何總能抓到人 第2張

雕版印刷

這是因爲,在古代,印刷技術有限,而且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文字難以普及,絕大多數平民也沒有機會識文斷字,所以官府張貼的通緝令如果只寫文字,則通緝令的傳播效果也非常有限。如果能用簡筆畫像畫出罪犯的基本特徵,例如罪犯的相貌特徵、身高胖瘦、衣着等,那麼也能讓這些不識字的平民參與到蒐集罪犯情報的工作中來。

古代技術有限,只能畫出罪犯的大概樣貌

雖然官府衙門一般會在張貼通緝令的地點對圍觀羣衆口頭解釋通緝令內容,但是這種方式的傳播效率也比較低下,加上口口相傳容易發生信息錯亂的情況,所以在通緝令上畫罪犯畫像的傳統自唐代起就一直流傳了下來。

通緝令的玄機

古代通緝令其實和現代的通緝令沒有太大區別,除了基本的事件信息和罪犯的個人信息,一般還有懸賞,即對提供有用信息的人的獎勵。

提供罪犯信息,重金懸賞

俗話說,有錢能使鬼推磨,更何況只是給府衙提供罪犯情報,不需要自己冒險逮捕犯人。因此,很多人會積極上報相關線索換取賞金,這樣就大大提高了府衙的辦事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排查範圍。

不過,由於畫像畢竟和真人出入比較大,也會發生抓錯人的情況。比如在南宋末年,蒙古兵按照通緝令上的畫像抓捕文天祥,結果錯抓了一個名叫林附祖的秀才。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真人相差甚大 最後爲何總能抓到人 第3張

文天祥畫像

林附祖辯解自己並非文天祥,蒙古兵卻怎麼都不信,因爲畫上的人實在和眼前的人很像。後來林附祖被抓到京口才被人確定不是文天祥,因爲文天祥是知名人物,纔有人爲林附祖作證,如果抓的是個無名小卒,林附祖可能真要做個替死鬼了。

林附祖被放走後,還將自己的經歷彙報給了文天祥,文天祥聽罷作詩一首極盡諷刺蒙古兵:“畫影圖形正捕風,書生薄命入置中。胡兒一似冬烘眼,錯認顏標作魯公。”

官府照着通緝令抓罪犯也容易抓錯

而在古代,這樣的冤假錯案數不勝數,因爲在信息閉塞的古代,很多官兵會抱着寧可錯殺一千,不能放過一個的心態來辦案,導致很多人無辜枉死。所以,通緝令上的畫像所起的作用也不全然是積極的。

中國古代的天網

古人云,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現代人對這句話的體會彷彿更加深切,但是對於信息交流不便的古代人來說,如何才能讓這張天網不漏呢?這就要提到中國的戶籍制度了。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真人相差甚大 最後爲何總能抓到人 第4張

古代“良戶”證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比現代的還要嚴格。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早在周朝就有了,到了秦朝已經初具規模。經過三國和南北朝時期的整頓,到隋唐時期日趨完備和周密。

古代人不能自由流動,如果要出遠門,必須到官府開具身份證明和作用類似於護照的路引門券,然後在跨縣境或州境城門出示給守城士兵,守城士兵檢查無誤後方可讓其通過。而且這種路引門券具有一定的時效性,上面會寫着抵達目的地的有效時間,一旦超過這個期限,它就會失去效應。

古人進入跨縣境城門需要出示相關身份證明才能進

因此,路引門券往往需要出發之前去官府臨時辦理,罪犯是沒辦法拿到路引門券的。在這一點上,路引門券倒是有點像如今的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真人相差甚大 最後爲何總能抓到人 第5張

如果罪犯不逃往外地,就躲在本地行不行呢?答案也是否定的。且不說本地人會不會因爲想拿懸賞而舉報罪犯,光是“連坐制度”就能讓罪犯的鄉親們“大義滅親”。

可象徵身份的通關文牒

商鞅變法建立了“連坐制”,此後各王朝一直連用。連坐制概括來說就是“株連”,五家爲伍,十家爲什,不準擅自遷居,相互監督,相互檢舉,若不揭發,十家連坐。如果人們發現罪犯卻沒有舉報,自己就是從犯。在這種制度下,人人自危,戶戶自保,基本上沒有人敢窩藏罪犯。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真人相差甚大 最後爲何總能抓到人 第6張

古代罪犯被捉拿畫像

此外,古代的宵禁制度也讓罪犯無處可躲。就算罪犯不逃往外地,不尋求本地親友包庇,就自己流浪,那也不可能!一個宵禁制度就把這條路堵得死死的!

古代宵禁時間,百姓不可隨意出來活動

到了晚上,如果罪犯沒有清白且有效的身份證明,沒有客棧敢做這單生意,而普通人家爲避免連坐,也不會收留來路不明的陌生人。

法網不可逃

綜上看來,雖然古代通緝令上的畫像一般都不太像罪犯本人,而且古代的交通和交流也都比現代更加閉塞,但是經過歷朝歷代的古人充分發揮才智彌補各項缺漏後,中國古代的法網也能讓犯人無可遁形,不愧於“疏而不漏”的評價!

古代通緝令畫像和真人相差甚大 最後爲何總能抓到人 第7張

畫像雖然很誇張,卻能抓到犯人

而現代的法網有了互聯網和現代交通網絡的加持,更能讓犯人逃無可逃,屏幕前的小夥伴們一定要遵紀守法,千萬“勿以惡小而爲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