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古代通緝令爲什麼總是能抓到犯人 畫像不是重點,文字纔是重點

古代通緝令爲什麼總是能抓到犯人 畫像不是重點,文字纔是重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5.5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古代通緝令的文章,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作爲傳統國粹,國畫有着一種驚人的意境美,多用於山水和花鳥,體現了古人對自然、社會與之相關聯的哲學、宗教、政治等問題。

然而在寫實這一方面,比較於西方的油畫,國畫就顯然有些不及了,因此我們在過去看到的帝王,很多幾乎是從一個模子裏面映出來的,比如網友就發現,秦始皇、漢光武帝、諸葛亮、唐玄宗還有顏真卿的畫像,竟然是一個人。

古代通緝令爲什麼總是能抓到犯人 畫像不是重點,文字纔是重點

至於帝王畫像當中,長得最有特點的,恐怕還要屬於朱元璋的長臉異相,然而根據史料考證,朱元璋的這種鞋拔子臉,實際上到明末民間纔開始出現,也就是說畫師根本沒有見過皇帝長什麼樣。

這因此也就誕生了下一個問題,既然皇帝都畫成這樣,那更無須提古代的通緝令了,在影視劇中,那些抽象的通緝令,也不由得讓人感到可笑,而官府,又是如何憑藉通緝令抓到犯人的呢?

古代通緝令爲什麼總是能抓到犯人 畫像不是重點,文字纔是重點 第2張

實際上通過學者分析,畫像只不過是個擺設,一個叫做林附祖的人,就很輕鬆的說明這個觀點,宋朝末期,元軍南侵,文天祥在南方興起義兵,但是因爲寡不敵衆,屢戰屢敗,只能多次轉移,而福州的秀才林附祖打算投靠義軍的時候,在無錫被幾個元兵抓住,照着通緝令畫像,非說林附祖是文天祥,林附祖花了好一陣子才說明自己的身份,獲得了自由,投靠義軍之後,他將這番話和文天祥說之,其實兩人完全不一樣,文天祥也頗覺有趣,於是寫下了一首詩:

畫影圖形正捕風,書生薄命入置中。

胡兒一似冬烘眼,錯認顏標作魯公。

古代通緝令爲什麼總是能抓到犯人 畫像不是重點,文字纔是重點 第3張

這也很好說明畫像在通緝令上的窘境,由於這是十萬火急的情報,要快速散發到各州各郡,除此之外,又沒有打印機,至於畫畫的師爺,本人當然也沒有見過嫌犯,在這種火急火燎的情況下趕工出來的畫像,能夠有多大的真實性也就不難想象了。

因此通緝令最重要的部分,還是在內容上。1974年,考古學家在甘薯境內肩水金關出土的《甘露二年丞相御史書》,是至今爲止人們發現的最早通緝令。

古代通緝令爲什麼總是能抓到犯人 畫像不是重點,文字纔是重點 第4張

通緝令搜捕的對象,是一名因爲廣陵王劉胥詛咒案牽連的王府侍女,被稱作外人,通緝令一共分爲了兩部分,前半部分介紹了通緝犯的年紀,和模樣,裏面這樣提到:“爲人:中狀,黃色,小頭,黑髮,隋(橢)面,拘頤,常戚額,如顓狀,身小長,託瘦少言。”可以說簡短几句話,就將一個人模樣從性格描寫的淋漓盡致。

而後半部分,又具體介紹了通緝令的傳播情況,最終層層疊加來到了肩水金關。

古代通緝令爲什麼總是能抓到犯人 畫像不是重點,文字纔是重點 第5張

而另外一個能夠確保通緝令抓到犯人的條件,則是古代嚴格的保甲制度,這種帶着軍事化的戶籍管理制度,能夠及時確保陌生人的排查,以戶爲單位,設戶長;十戶爲甲,設置甲長,十甲爲保,設置保長。

明代的《六十種曲贈書記》中一個片段,就說明了通緝犯的“艱難處境”:“老奴走到街坊上,只見喧喧嚷嚷,捱捱擠擠,都在那裏看什麼榜文。老奴也在人叢中一看,原來把官人與老奴畫影圖形,各處張掛。又要十家一牌,五家一保,逐日捱查。不舉首者,一體同罪。我們怎生走得脫身?”因此,大家也不要太拘泥於通緝令上的印象哦!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