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中國封爵制度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每個朝代都有什麼特點

中國封爵制度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每個朝代都有什麼特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爵位雖然只是一種稱號,但它卻是社會地位高低和享受物質利益多少的標誌。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商王朝開始,一直到清朝,封爵制度經歷了一個不斷嬗變的過程,主要有以下四個階段。

中國封爵制度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每個朝代都有什麼特點

1.先秦時期

商朝時期,封爵即分封諸侯,爵稱同時也是官稱。商王朝在王畿之外,設有侯、伯、甸等稱號,分封給商王的子孫和親族進行管理。這些爵稱,實際上就是王畿之外地區的職官名稱。西周時封爵制度更加正規化。內服官的爵位分爲公和伯侯兩等,凡太師、太保、太史都爲“公”爵;凡是王畿內貴族入朝爲卿稱爲“伯”爵;而四方諸侯入朝爲卿則稱爲“侯”爵。被分封的諸侯,在爵位上則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號,但它們之間並沒有嚴格的等級差別。

春秋時期,原本是官職的卿、大夫,也開始作爲爵稱。如卿有上卿、中卿、亞卿的等級差別,大夫則有上大夫、中大夫等爵稱。至戰國時期,不少國家開始改變按血緣關係授予爵位的做法,而主要根據對國家功勞、貢獻大小來授予。

中國封爵制度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每個朝代都有什麼特點 第2張

2.秦漢六朝時期

秦自商鞅變法後,逐漸實行二十等爵制度,稱號是公士、上造、簪鳥、不更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長、右庶長、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駟車庶長、大庶長、關內侯、徹侯。秦實行的是軍功爵制,把在戰爭中立下的軍功同爵位、享受的待遇聯繫起來,並且主要面向軍隊戰士和立有戰功的平民。這同此前的封爵制度相比,有了很大的區別:一是改爲了以血緣親疏定爵位高低的做法,二是這種爵位享有的僅僅是衣食租稅,而不掌握食邑和封地內的政權和兵權,而且爵位也不世襲。

中國封爵制度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每個朝代都有什麼特點 第3張

3.唐宋時期

隋唐時期封爵制度又發生了一定變化。隋唐都實行九等爵制,只是爵名略有不同。唐代九等爵位爲:王、郡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縣公、開國縣侯、開國縣伯、國開縣子、開國縣男。唐代封爵在內容上同前代也有不同之處,所授爵位一般都不享有實際封地或封邑,只有在爵位前加上“食實封”,才能享受封地內的租稅,而能獲這種爵位者也是極少的。

宋代封爵制度與唐代基本一致。只是爵位增加了三級,爲十二級:王、嗣王,郡王、國公、郡公、開國公、開國郡公、開國公、開國侯、開國伯、開國子、開國男。同唐代一樣,封爵的食邑也是虛數,只有明確食實封的爵位才能享受實際收益。元代凡宗室、附馬通稱王,有實封的采邑。

中國封爵制度的演變過程是怎樣的?每個朝代都有什麼特點 第4張

4.明清時期

明清時期封爵制度又發生了一些變化。明代封爵有皇室與百官之分。皇室以皇子爲親王,親王之子爲郡王,都爲實封,且可世襲,但襲王位者必須爲嫡長子。庶子支派則封以奉國將軍、鎮國將軍等虛爵。除了皇室封王之外,文武官員的封爵只有公、侯、伯三級,不一定都世襲,而且只有歲祿,並無實際的封邑。

清代封爵同樣有宗室與百官之分,分別稱爲王爵和世爵。王爵也稱爲顯爵,分爲十二等,依次爲:和碩親王、多羅親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奉國將軍、奉恩將軍。按宗親世系分別授予。宗室凡年滿二十者均可題請。世爵是封給功臣貴戚的,共分九等:公、侯、伯、子男、輕車都尉、騎都尉、雲騎尉、恩騎尉。清代封爵都沒有實地。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