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的發展過程是怎麼?最後是個什麼局面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的發展過程是怎麼?最後是個什麼局面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一、清代封爵制度的形成產生及初步發展階段(努爾哈赤起兵——順治年間)

明萬曆十一年,努爾哈赤以父親遺甲十三副起兵,統一女真各部。這一時期內,爲努爾哈赤所依靠的,多爲愛新覺羅氏宗室。這些人在統一女真各部及攻佔遼東地區的戰鬥中,逐步被封爵。但此時的爵位等級沒有明確規定。

後金天命元年,努爾哈赤正式建立了女真民族自己的政權。當年四月,封次子代善等爲和碩貝勒,參理國政。

徐坷說∶“太祖肇基,以滿語定爵號,最尊者日貝勒。”可見,當時還沒有“王”這一等爵位。和碩貝勒之下爲貝勒。

天聰十年,清降服漠南蒙古。皇太極稱帝,改“金”國號爲“清”,正式建立清朝,改年號爲崇德。同年,定宗室爵位爲九等:

“一等和碩親王;二等多羅郡王;三等多羅貝勒;四等固山貝子;五等鎮國公;六等輔國公;七等鎮國將軍;八等輔國將軍;九等奉國將軍。”

順治六年規定∶“宗室列爵十等”,在九等爵之外增加了奉恩將軍。

二、封爵制度的完成(順治——乾隆年間)

(一)爵位等級最終確定

乾隆十三年頒佈的高宗弘曆“欽定爵表”,進一步完善了爵位等級制度。該表規定宗室爵位十四等∶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的發展過程是怎麼?最後是個什麼局面

爵表還規定了每等爵位的降襲次序。

(二)酬賞勳績,世襲罔替之制形成。

王朝入主中原前後,朝廷曾對宗室功臣賜以高爵厚祿。之後,他們有的被革爵,有的被降爵。他們雖有的以後復爵,有的又重新晉升原爵,但其封號大多並非原來所封。從客觀上就給人們造成了有大勳勞的宗室後裔多未承襲爵位的印象,對他們的本支,也失去了激勵作用。(5)所以,高宗皇帝於乾隆四十三年正月爲此發佈了一道上諭,命令復其原封。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的發展過程是怎麼?最後是個什麼局面 第2張
  三、封爵制度的最後完善(嘉慶以後)

(一)議政王、攝政王的重設。

咸豐十一年,文宗病死於行宮,朝政握於載垣等八大臣之手。皇太后慈安、慈禧勾結恭親王奕訢,發動了辛酉政變,兩太后垂簾聽政。推奕訢爲議政王,總理軍機大臣。並欲以親王世襲周替,因奕訢固辭,就“先賞食親王雙體”。同治十一年,加恩以親王世襲周替。

光緒三十四年,德宗授醇親王載灃爲攝政王。德宗崩,慈禧下旨以溥儀爲嗣皇帝,其父載灃爲監國。當時她雖已病入膏肓,卻仍然強調“所有軍國政事,悉秉承予之訓示裁度施行”。當她自知將不起時,又下旨:“嗣後軍國政事,均由攝政王裁定,遇有重大事件必須請皇太后者,由攝政王面請施行”。又將對載灃的牽制之權,交給自己的親侄女、德宗遺孀隆裕皇太后。攝政王行事多被掣肘,加之自身的懦弱無能,不得不引咎辭去監國攝政王職務,退歸於醇親王藩邸。

清朝宗室封爵制度的發展過程是怎麼?最後是個什麼局面 第3張

可見清末之議政王、攝政王,已不能和初期的議政王公、攝政王同日而語。

(二)較好地安排皇帝本生父的位置。

同治帝崩時無子嗣,不得不選宗室王之子繼位。德宗以藩王之子承繼大位,就有一個如何處理本生父與皇帝位置的問題。這件事情,如果處理得不好,很可能釀成大禮儀之爭,從而影響朝政的穩定。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載湉人宮嗣位後,奕譞以親王世襲罔替,得到了與功封諸王相等的特殊恩遇。光緒五年,賞食親王雙棒。十二年特允乘用杏黃色轎。還先後兩次增加王府護衛甲數。光緒十六年,奕譞卒後,雖未被尊爲皇帝,但被賜諡爲“賢”,定稱號爲“皇帝本生考醇賢親王”。

從努爾哈赤起兵到順治年間,是清代封爵制度的形成產生及初步發展階段;從順治到乾隆年間,是封爵制度的完成階段;自嘉慶以後,是清朝封爵制度的最後完善階段。

宗室封爵同其他封建王朝的手段並無二致,都是在不斷加強皇權的策略指導下進行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