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未解之謎 > 唐朝的選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整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唐朝的選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整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9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唐朝的選官標準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我們在之前的文章中講了曹操所提出創立的九品中正制的很多弊端。那麼在三國之後的人才選拔又是怎麼樣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唐朝的選官制度。

唐朝的選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整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到了隋唐的時期,隋文帝是一個勵志改革的人。他就覺得這個制度太糟糕了,就將九品中正制改了,創立了科舉制。隋朝問題出在哪裏?不是一個沒有制度的時代,而是一個有很好的制度,很好的法律,一個很好的時代。但是隋朝爲什麼垮了呢?說一套做一套,制度是好的,做的都是壞的。

隋朝倒了以後,唐太宗很聰明,把隋朝推翻,但是並沒有推翻某些制度,把很多好的東西都留下了,把壞的東西去掉了,所以科舉制到唐朝就發揚光大了。科舉制最大的優點是向全社會開放人才的通道。一個國家,一個政治能不能穩定,就看支持它的這個社會階層是不是廣大。支持它的社會階層越廣大,這個國家以及政權就越穩定。唐太宗很知道這一點,所以就像全社會開放了人才的通道,只是我們要注意,唐朝在這個裏面提出的口號和曹操不一樣。唐朝提出的是唯賢是舉,而不是唯纔是舉。雖然只改了一個字,但是整個精神都改了。

唐朝的選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整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第2張

科舉制把人才的大門打開,同時也傷害了官僚階層的利益。因此科舉制是一個過程,是一步一步建立起來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政治是一門管理的藝術,管理的藝術急不來,慢不得,最重要的是要讓它不停地動,只要在動,就在發展,所以需要慢慢去完善。但是科舉制造成了一種人才選拔的趨勢,這個趨勢一旦形成,那就是開弓沒有回頭箭,不可能退回來。科舉制實行下去之後,中國從此就不會回到門閥世族的時代。

科舉制開放了士人,學子報考之門。以前的考試主要是考經,經典,儒家的經典作爲考題讓考生背誦寫出來,再把這個經典的意思解釋清楚。科舉制的重點不在背,主要考詩賦,特別是隋朝建立起來的進士科,後來成爲科舉的主流,最主要考的是詩賦。從語言學來說,要考音韻格律,寫詩考你的辭章典故,考你的知識,更重要考你的個性。題目出來了,不用背誦,你儘管敞開把你的思想寫出來,讓你充分發揮,個性的揮灑,展現出來。所以這樣的考題對有個性,有才華的人來說洋洋灑灑,如大鵬展翅,海闊天空任你翱翔。

唐朝的選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整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第3張

唐玄宗時候就有一個有名的例子。有個大官的兒子叫張奭,科舉考試那一年,考官想拍他爹的馬屁,讓他考了第一名。京城有上萬的考生,一聽說不通文墨的人竟然考了第一名,輿論大譁,沸沸揚揚的。這個聲音就傳到了玄宗的耳朵裏,玄宗一聽,科舉作弊還了得?於是就親自來考,上了花萼樓,把今年入選的人統統到這裏來,當着他的面出題考試。張奭拿着那個卷子一個字都寫不了,整整從開始到考試結束,坐在那裏發呆,交了一個白卷。這既是有名的“曳白”。唐玄宗看到這個卷子,臉色鐵青,當時就下了重罰,把這些舞弊的官員都給罰了。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科舉制的特點就是如果你沒有才華,只是靠背,什麼都答不上來。

或許有人會說,我們選拔的是做官的,幹嘛要這麼多有文學才華的人呢?其實這就是對唐朝科舉制度的瞭解不夠全面。唐朝科舉制第一塊是你個性的揮灑,接下來就是一個策問,這一部分是國家遇到的疑難問題變成考題讓你來答,要回答的有文采,合乎制度,合乎法律,合乎民情,要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舉個例子,隋唐時期,實行的是均田制,國家把土地分給農民,農民拿了土地種田給國家交稅。這個制度挺好的,可是實行了一百年國家沒有土地了,資源不夠了,而每年有大量的勞動力成長,國家沒有土地分配怎麼辦?就這樣頭痛的問題變成考題,考生告訴怎麼來解決。所以科舉考試加了這一塊之後是有一個很實際的意義,並不是一個光考文學的空的東西。是把文學個性和從政緊密結合在一起。

唐朝的選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整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第4張

樣子我們就知道,進士科其實是很難考的。很多人在考場是久經磨練,幾年,十幾年,二十幾年才考上。唐朝有一句話,叫做“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可見難度是相當高,一旦考上就號稱是登龍門,中舉的人非常高興。大家喜喜悅悅地到大雁塔下去題名,把自己的榮譽留下來。唐人寫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唐朝的科舉制度,你進士拿到了,喜悅還沒完,還要重披戰袍再上考場,這個考試只是禮部的考試,也就是文化部門的考試。通過了,只說明你具有當官的資格,而不是當官。

你想當官,第二道考試到吏部,組織部門去考第二道的考試。一進去,四隻攔路虎就出來了。吏部考試考的四個方面:身,言,書,判。第一道,身,就是考你們的身材,唐朝是一個唯美主義時代,當官要一表人才,要有個子,有相貌,有氣度,有氣質。這一關是比較好過的。第二道就是言,說話,不會說話就把很多簡單的事情激化了,變成矛盾了,所以要會說正經的話,而道理要講到人家的心裏頭去。所以言這個考試非常重要。第三道,考書,就是寫字,寫書法,官員寫字不許龍飛鳳舞,要求字寫得一板一眼,把字寫得非常清楚,端正。因爲所有的行政其實都是文書行政,是靠文件,文字來週轉的,因此你的整個字要寫得讓人不會看錯,不會出現差錯,這就是一板一眼的書法。我們今天發現的唐朝的文書字都寫得很端正。

唐朝的選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整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第5張

這三道考試身,言,書,如果是對一個官員最基本素質的考試,那麼 第四道考試判那就更難了。判就是對一個官員行政能力的考研,就是批公文,判案子,要寫一篇好的判文,要求你寫的有文采,還要求你要寫的合理,合法,合情,合禮,要做到言情並茂,讓人讀 了之後深以爲然,還真的不好寫,它不是那種乾巴巴的官文。

舉一個有關唐朝判文的例子,有一個婦女,她的名字叫做阿劉氏,她的母親原來是在一個姓蔣的叫做蔣恭家裏做婢女,婢女懷孕以後出嫁,生下了孩子阿劉氏。蔣公蔣家依然把阿劉氏當做婢女,阿劉氏不服,說我母親從蔣家出嫁以後身份已經提高了,變成客女了,所以你不能繼續把我當婢女使。就這麼一個故事,就是唐朝考試的一個試題,你要解開這個案子,就要明白唐朝的幾個問題,第一個唐朝的社會制度社會階層有嚴格的區分,叫做良賤制,一般的公民就是良人,公民之下的這種身份就叫做賤人,而賤人裏面又分好幾個等級。在我們剛剛舉例中,最低的等級就是婢女,比婢女高的就是客女。婢女基本上是主人家的財產,可以把她和東西基本等同起來,完全沒有什麼身份的權力。婢女結婚了,生個女兒,這個女兒長大以後,婢女能不能把自己的女兒嫁出去呢?是不可以的。如果把女兒嫁出去,就叛你偷盜。但是客女不一樣,客女也是賤人身份,但是她可以支配自己的私有物,可以把自己的女兒嫁出去。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這個試題裏面設置了一個法律的模糊地帶,阿劉氏的媽媽是個婢女,婢女懷孕出去以後身份變了,變成客女以後把女兒生下來,那麼這個女兒到底是婢女還是客女?實際上問題的爭執就在這裏。法律沒有明確的規定,這就要求你這個判官能夠合情合理合法,做出一個好的判決

唐朝的選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整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第6張

這個判官整個案子做了一個陳述,陳述之後做了幾個判。第一,把這個案情寫清楚了。第二,就說蔣家把這個阿劉氏當做婢女,根據是“指腹稱賤,憑胎索婢”(《貞觀政要》)這就是你的理由,但是這個理由是不合情理的。第三,從傳統上找依據,他說歷史上秦始皇是呂不韋和秦始皇媽媽有關係懷孕的,懷孕之後嫁給了秦始皇的爸爸。如果按照蔣家的道理秦始皇不能是秦朝的繼承人,他應該是呂家的人。可是他確實是繼承秦國的王位啊。所以從歷史根據上你也不對。列了三條,把這個案子給否了,阿劉氏身份應該是客女,應該隨她媽媽的身份。這就是從法律上有依據,歷史上社會的情理上都找到一個根據,而且必須把這個判文寫的很漂亮,都是四六駢文。

唐朝的選官制度到底是什麼樣的 整個過程是怎麼進行的 第7張

科舉考試要的是這麼一個全部的過程。從禮部的考到吏部的考,吏部的考不容易通過。因爲我們不能把科舉制等同於後來被閹割爲考八股文的這種考試製度。有很多唐朝的高官當了很大的官還覺得很遺憾,就是沒有從科舉出身。說明社會特別尊重人才。通過這種選拔就堵塞了很多人通過溜鬚拍馬,通過賄賂,從旁門左道入仕這麼一條道路,使得唐朝官員的素質有了很大的提高。通過科舉考試,鍛造了一批有理想,並且懂得依法治國的幹部隊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