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史語錄 >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怎麼來的?這個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怎麼來的?這個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1.3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嫡長子繼承製度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爲什麼古代皇帝選繼承人都是長子優先呢?嫡長子繼承製到底是怎麼成爲皇室送信奉的條例的。雖然歷史上不是每次都是長子繼承,但大部分情況下都是里長子爲太子,除非是像李世民那樣採用比較極端的方法。那今天就來專門和大家講講嫡長子繼承製到底是怎麼得來的,這個制度有哪些優點和缺點呢?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怎麼來的?這個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公元前198年,劉邦寵妃戚姬的兒子劉如意被分封爲趙王,然而戚姬仍不滿足,想要讓她的兒子取代劉盈的太子之位。

由於呂后和太子劉盈一直留守長安,與劉邦關係疏遠,劉盈又爲人懦弱,不被劉邦喜歡,而戚姬和劉如意則長期追隨在劉邦身邊,深受寵愛,在戚姬的長期影響下,劉邦也動起了廢長立幼的念想。

但是在古代中國,君權並不是至高無上的,君權之上,還有制度、還有天命。阻止劉邦廢長立幼的,是一種就叫做“嫡長子繼承製”的制度。

兄終弟及與父終子及

中國很早就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父權社會,在這種社會制度下,妻子、女兒是沒有繼承權的。因此,皇室的女性成員就被首先排除在了君權繼承人之外。中國數千年曆史,除了唐朝的安樂公主幻想過當“皇太女”之外,正常的皇位繼承製度都是不考慮女性的。

那麼,中國古代的君權繼承就有兩種方式:兄終弟及和父終子及。商朝使用的是兄終弟及優先的繼承方案,也就是先兄終弟及,弟終之後,再父終子及,但是這種方式很容易造成叔侄爭位和堂兄弟之間爭位。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怎麼來的?這個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第2張

商代君權繼承:兄終弟及

周朝克商後,吸取商朝的教訓,只允許父終子及,君主世系才變得明晰起來。

周代君權繼承:父死子繼

但是相比於父終子及,兄終弟及的一個優勢在於,兄弟之間的年齡差距不像父子之間那麼大。當皇子年幼,其心智不夠成熟,不足繼承大業時,兄終弟及的方案就會被人提出,尤其是當母權強勢的時候。

漢景帝的時候,竇太后曾經提出讓景帝的弟弟樑孝王劉武擔任皇儲,但由於竇嬰等人的極力反對而作罷。相傳北宋初年,宋太祖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曾力主讓小兒子趙光義來繼承皇位,並立下金櫃之盟,卻最終釀成“燭影斧聲”的慘禍,但是這只是民間傳說,可信度並不高。

嫡庶與長幼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怎麼來的?這個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第3張

周朝確立了父終子及的繼承原則,並根據嫡庶、長幼的尊卑順序,制定出“嫡長子繼承製”。這套制度的核心在於先嫡庶而後長幼,即如果正妻有子,就立其最年長的兒子;如果正妻沒有兒子,就立妾中所生的最年長的兒子。

衆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丈夫與正妻的婚姻關係,往往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意味着家族之間的聯姻,而納妾卻比較隨意,因此正妻與妾的地位十分懸殊,又因爲子以母貴,嫡出的兒子也要比庶出的兒子地位更高,嫡子的孃舅家也往往比庶子的孃舅家更有勢力。所以嫡庶的次序要先於長幼,立嫡子爲儲君,能夠得到更有勢力的外戚的支持。

其次是長幼順序,排行越靠前,就意味着年齡更大,意味着心智更加成熟,更有能力掌管權力。中國曆來有“長兄爲父、長嫂爲母”的傳統觀念,長子比幼子地位更高。

然而,當嫡庶順序與長幼順序發生矛盾的時候,這套制度就會受到挑戰。

《春秋》這部史書記載的第一件事,就涉及到這一問題:公子息姑是魯惠公的庶長子,而公子軌是嫡子。惠公死後,公子軌還小,公子息姑就暫時擔任魯國國君,是爲魯隱公,他準備等到弟弟公子軌長大以後,再還政給他。後來,小人羽父勸隱公殺掉公子軌,這樣就可以長期據有君位,但是隱公沒有同意。羽父害怕,就反過頭來唆使公子軌,把他的哥哥魯隱公給弒殺了。

魯隱公固然是受害者,但是史學家們認爲他的做法也並不正確,不應該先佔據君位,而應該像周公輔佐成王那樣,先擁立弟弟爲君,並以臣下的身份攝政,待到弟弟成年,再還政給他。這纔是符合“嫡長子繼承製”的正確做法。

當正妻沒有生兒子的情況下,庶子繼位會顯得底氣不足,那麼就出現了另一種操作:正妻收養庶子。這樣,庶子就能獲得嫡子的地位,繼位就會名正言順。北宋的劉太后沒有生過兒子,宋仁宗趙禎就是她收養的兒子,並憑藉“母以子貴、子以母貴”的關係,登上皇后寶座,仁宗即位後,她又攝政多年,直到去世。明太祖朱元璋的馬皇后也沒有生過孩子,但是她名下的嫡子卻有五個之多。

古代的嫡長子繼承製度是怎麼來的?這個制度有什麼優缺點? 第4張

在“嫡長子繼承製”之外,還有一種立儲方法,叫做擇賢而立。這種方法乍聽有理,但實際上缺少可操作性,無法形成一種長久的制度。這是因爲長幼的順序無法更改,嫡庶的名分也不易僭越,而賢能的標準卻難以訂立。既然到底誰最賢能無法確認,那麼兄弟之間勢必爆發奪嫡之爭。清朝前期採用擇賢而立的辦法,結果引發了中國歷史上最嚴重的奪位爭鬥。

西周初年的政治家們,預見到了圍繞君位繼承權可能爆發的種種爭端,所以老早就制定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後世王朝,儘管執行尺度不一,但大多數情況都遵循這一原則。

儘管嫡長子繼承製存在諸多問題,但是作爲一種存在時間最久的皇位繼承製度,它是有着其合理性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