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真相 > 清朝的王爵封號與封王制度有哪些改變?

清朝的王爵封號與封王制度有哪些改變?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6.8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封王拜相是封建皇朝爲維護自身統治,而進行的政治手段,不過由於分封制帶來的軍事危機,所以從秦朝開始一度將封侯制度廢除。但秦朝也因爲缺少強力的宗室力量的支撐,導致秦朝不過二十年就滅亡,於是從漢朝開始,歷代皇朝就採用郡縣制和分封制並存的郡國制度去維持自身的統治,直到清朝滅亡後,封爵制度才宣告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然而這種制度的消失,除了是因爲時代的來臨,與明清兩朝對封爵制度的改革也有着一定的關係

封王制度的根本性改變

在清朝之前,歷代王朝的開創者,都會對所有與自己有血緣的宗室子弟分封封底和藩號。其中藩王名號字數最少,身份最爲尊貴,如秦王、燕王等,基本屬於以皇帝血緣關係最濃,地位最高的爵位,自然這些王爺的封地也大多最優厚。

不過這種制度也會引發另一個問題,最著名的要數七國之亂、靖難之役這兩個,當然還有西晉的八王之亂,都是歷史上宗室反叛朝廷最有名的戰役。由此可見即便是同宗同脈的宗室成員,也照樣避免不了對權力的追求。於是從明清開始,被封王可以得到朝廷的供養,但卻沒有得到封地的權力,徹底杜絕宗室叛亂的可能。

清朝的王爵封號與封王制度有哪些改變?

當然明清兩朝敢這麼做,主要是受到宋朝之後重文輕武的影響,從宋朝開始,武將的權力受到全面壓制,無法再向唐朝之前的朝代,隨時操縱國家的軍隊,避免謀朝篡位的可能。也極大降低了起義成功的機率,這種情況下用宗室維持國家統治的作用就變得沒這麼重要,唯一隻剩下作爲繼承人的後備軍。

另外明清兩朝在封號上的改變,也可以看出歷史上極其重要的分封建國,其影響性正在逐漸降低。明朝的時候對藩王的封號,還是保持過去的做法,以秦、楚、齊這些名號。或者直接以城市名命名,其餘侯、郡之類的稱呼體系也一應保留。但到了清朝之後,這些封號便全部取消,取而代之的便是三字王的稱呼,其中用得最多的是“慶、禮、莊”等喜慶字眼。

明清的封號區別爲何如此之大

清朝不再以戰國國民或者地方名作爲封號,第一個原因與清朝建立前的歷史有關。在清朝尚未建立之前,它依舊是一個奴隸制的遊牧民族,雖然戰鬥力很強悍,但是人口衆多,生產力也遠不如明朝,因此直到入關之後,才真正進行封建制度的改造。

爲此這個時候的清朝,對於人口的執着遠高於土地,因此每次對明朝發動進攻的時候,都是以搶奪人口爲主。沒有多餘土地的清朝,雖然後來也做起封王的政策,但卻僅僅是加封藩號,並沒有土地贈與,所以清朝嚴格來說沒有長時間的封地文化,自然沒有沒有產生出對應的以國號爲封號的稱呼。

相比之下明初依舊保留着給子嗣分封土地的習慣,其中朱元璋做得最徹底,在北元尚未被消滅之前,就學晉武帝那樣大肆分封王侯。都是還給了他們統兵的權力,其中以燕王朱棣爲首的九個藩王權力和兵力最多,這就爲日後燕王發動靖難之役提供了條件。

同時明朝的封號等級,則是採取戰國名次和地域名並行實施,例如朱棣這種地位最高的,就採用戰國國號。地位較低的,則根據封地地方名字命名,如在四川就藩的就叫蜀王,在廣西就藩的就叫桂王等。這種分封方式與明朝之前的歷代王朝如出一轍,因此如果想要了解明朝親王的血緣高低,從他的藩王名號就可以看出來了。

分封建國制度的演變歷史

雖然明朝時期,朱元璋重新開啓了王族子弟分封土地的政策,但其實廢除藩王到外地就藩的行爲,其實並非從清朝開始,早在唐宋時期就已經有這種傾向。雖然唐宋的皇帝都對王族子弟封王拜相,但卻更注重中央集權的控制力,從唐朝開始,封王子弟如果不是得到特別允許,基本不允許到京城之外的居住,以此避免他們與擁有兵權的節度使勾結。更無封國這一產物的出現。

不過此時的唐宋在給予王族子弟的封號上,也保留與地方名聯繫的一面,如南宋時期的宋光宗,在繼位的時候被封爲恭王,恭是指當時的恭州,而唐朝的唐高宗則在還是皇子的時候,被唐太宗封爲晉王,但這兩人也並未有封國可以就藩,一直居住在京城裏擔任一些朝廷職務,如趙光義早年就是宋朝第一代開封府尹,不過因爲包拯的名聲太大,以至於沒什麼知道趙光義登基前也做過這個工作。

總結:

而清朝建國後,可以說繼承了唐宋的這一傳統,不過與唐宋不一樣的是,清朝王族子弟雖然沒有了封地的權力,但卻得到了可以進入朝廷擔任高職的條件。但凡被加封三字親王的人,在朝廷都享有極大的權力,屬於典型的鐵帽子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雍正的十三弟,這樣便可避免王族造反的同時,加強朝廷的中央集權力度,一舉兩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