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6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淨土宗(朝鮮語:???/淨土宗;越南語:T?nh ?? T?ng/浄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專修往生阿彌陀佛淨土之法門而得名的一個宗派。中國淨土宗祖庭是江西廬山東林寺和陝西西安香積寺。

衆多佛經記載,佛在很多法會中均無問自說,宣講了淨土法門。在大藏經中,專談淨土以及帶說淨土的經論,有數百種之多。印度著名馬鳴菩薩,龍樹菩薩,天親菩薩等均有淨土論著,解釋與弘揚淨土法門。

淨土宗與禪宗是對中國漢傳佛教影響最大的兩個支派,其影響深遠,自東晉創立後流傳於中、日、韓、越等地,至今不衰。

中國佛教共分八宗,淨土宗獨尊唸佛,以之爲一代佛教歸宗結頂之法,所謂“《華嚴》奧藏,《法華》祕髓,一切諸佛之心要,菩薩萬行之司南,皆不出於此。”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

一、淨土宗的來源與影響

在淨土宗十三位祖師中,初祖東晉慧遠(334-416)依據的是《般舟三昧經》,側重於禪觀念佛,無論是依據的經典還是念佛的方式,實際上都與後世的淨土宗不同;從北魏曇鸞(476-542)開始提倡口稱念佛,經隋朝道綽(562-645),至二祖唐朝善導(613-681),以“三經一論”爲教材,以“持名唸佛”爲方式的淨土宗宗義和行儀得以完備地組成,所以善導爲公認的淨土宗實際創立者。

現在有一種說法,說善導大師是純正的淨土思想,其他祖師的淨土思想是不純正的,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善導之後,淨土宗分化爲三流,即:專稱佛名的少康流、重悟解的慧遠流及教禪戒淨兼修的慈愍流,三流都從不同層面繼承了善導大師的思想,而且三流的劃分也只是應機的差別,並無實質性高下,如同春蘭秋菊,各有其美,淨土思想同樣也並不存在純正與不純正之分。

唐朝中期之前,學習佛教的多是社會上流人士,而曇鸞、道綽和善導開創出的持名唸佛,以其簡便易行的修持方法,打開了通往民間的大門,奠定了民間佛教的信仰格局,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劃時代和里程碑的重要意義。唐武宗滅佛後,不少宗派一蹶不振甚至消亡,但淨土宗卻呈現出了“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的強大生命力,宋代開始的禪淨合流,帶動了天台、華嚴、法相和律宗同歸淨土。明清以後,淨土宗更是一枝獨秀,成爲中國民衆宗教信仰的中心,一句“阿彌陀佛”,不僅是中國佛教的名片,也是中華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摘自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2015年第7期"淨土宗持名唸佛的理論與修持探析”

二、淨土宗他自二力唸佛法門

他力指的是十八願,即徹底投誠皈依,仰仗彌陀願力。自力指的是修淨業三福和自性唸佛。能否往生靠的是他力,往生後品位的高下靠的是自力,自力和他力之間相互促進,共同增長。

此法門屬於理事雙修的彌陀中道圓融信仰,既符合淨土三經的整體邏輯思想,又與善導大師的教理要點一致;既有特異法門之方便,又有通途法門之內涵。

只要建立起堅如金剛、固若磐石的信心並維持到臨終不改變,就已經拿到了往生的保證書,因爲由信啓願,由願導行,只要真信,“信願行”三資糧就自然具足。但需要注意的是,除了極少數善根極其深厚的人可以生而信之以外,其他絕大多數人,都要學而信之和修而信之,即通過教理的學習、唸佛、修淨業三福等來培育、建立和鞏固信心,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 第2張

修淨業三福雖非往生的必要條件,但也應依照個人的實際情況加以選擇性的修持,既可促進信心的增長,亦可提高往生的品位,一舉兩得。自性唸佛指的是明瞭自身本具佛性,當體具足自性彌陀的大乘原理後,字字清楚,句句不亂,耳聽心入、自念自聽的唸佛,這種唸佛就是彌陀念彌陀。有了堅固的信願心和明晰的教理認識,再隨着功夫的深入,就可以水到渠成地逐漸進入“事一心不亂”及“理一心不亂”的高層次唸佛,這與修天台宗的止觀、密宗的三密相應、唯識宗的轉識成智、禪宗的開悟等他宗修法有異曲同工之妙。所以《大集唸佛三昧經》曰:“當知如是念佛三昧,則爲總攝一切諸法”,印光大師也教導我們要“老實唸佛,莫換題目”。因爲念佛可以得到修他宗的利益,但修他宗卻得不到唸佛殊勝圓頓的利益。當然從能否往生的目標來說,只要信願堅固,散心稱名一樣能成就,但還是鼓勵取法爲上,儘可能地嘗試和實踐自性唸佛。

除了如法修行外,平日裏既要有定能往生的正面思維,又要經常檢驗自己的信願心是否堅固,逐漸建立起以彌陀信仰爲重心的生活方式;敦倫盡分,閒邪存誠,在家做個好成員,在單位做個好職工,在社會做個好公民;對彌陀本願沒有懷疑,對世間紅塵沒有眷戀;臨壽終時,彌陀應願現在其前,觀音勢至迎上金蓮,如願往生到功德無比莊嚴的極樂淨土。

摘自中國佛教協會會刊《法音》2015年第3期"淨土宗他自二力唸佛法門”

思想宗旨

淨土宗,是以“往生西方極樂淨土”爲目的的宗派。因本宗以稱念佛名爲主要修行方法,希望藉着彌陀本願的他力,往生於西方極樂淨土,所以又稱爲念佛宗。中國淨土宗從廬山慧遠大師倡導淨土思想,歷經北魏曇鸞、唐朝道綽、慈愍等大師的大力推弘,隨着時代的遷移,愈爲後代人所奉行,是影響中國佛教民間信仰最爲深遠的宗門。

一般所謂淨土,主要是指彌勒淨土、彌陀淨土。彌勒淨土的信仰,以東晉道安大師爲最早,他著有《淨土論》六卷,倡導往生兜率天的彌勒淨土;唐代玄奘與窺基大師,也以彌勒淨土爲行持依歸。但自此以後,由於修者少,弘揚者更少,漸形衰微,代之而起的是彌陀信仰的興隆,彌陀淨土便成爲諸佛淨土的代表。早期弘揚彌陀淨土信仰的,以東晉慧遠大師爲最力,他在廬山結白蓮社,與大衆共修唸佛三昧,以期能往生見佛,是我國結社唸佛之始,也是我國淨土的主流。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 第3張

北魏宣武帝時,菩提流支譯出世親的《往生論》,曇鸞爲之註解,着《往生論注》一書,書中採用龍樹《十住毗婆沙論》中(易行品)的說法,明示佛法修行的難、易二道,也就是他力法門、自力法門的不同,闡揚淨土信仰的本旨在於他力法門,主張依靠他力本願爲五濁惡世中方便易行之道,始闡揚淨土立教的本義,並強調藉着持名唸佛來求生淨土。到唐代,道綽、善導等大師繼承曇鸞的教旨,極力強調佛的本願力,主張往生淨土就是相應於末法時代的信仰。道綽著有《安樂集》一書,論破諸師的謬解,開示末世衆生的要路,並依曇鸞難易二道之說,創立聖道、淨土二門的教判。善導撰《觀無量壽佛經疏》,楷定古今各家的謬見,確立淨土的教義、教相,並釐定修行上的正行、雜行之別,奠定了淨土教義獨立系統的基礎。其後,有懷感着《釋淨土羣疑論》,針對各宗對往生淨土的質疑,一一闡論。睦州的少康,也大力弘揚稱念阿彌陀佛的功德。自曇鸞至少康,被稱爲的“震旦五祖”。當時在長安等地,諸師也撰寫了不少解釋《阿彌陀經》、《觀經》等註疏。在這個時期,淨土經典的研究達於高峯。

唐代開元初年,慧日大師自印度歸國,看到當時禪家把淨土信仰視爲引導一般愚民的方便教說,便激烈反對,而提倡唸佛往生的必要,主張戒淨並行、禪淨雙修、教禪一致,而以一切修行都回歸於往生淨土的旨趣。承遠、法照、飛錫等人紹繼他的主張,以唸佛三昧爲無上深妙的禪門,極力排斥禪僧的空腹高心。於是,我國淨土宗在唐代,可分爲三種教系,即慧遠系統、善導系統、慈愍系統。 當時,在禪門中有認同慧日一派的,如六祖門下的南陽慧忠提倡解行兼修。到後周法眼文益的嫡孫永明延壽,更大力弘揚禪淨雙修。元代以後,禪淨雙修的風氣更加盛行,中峯明本、天如惟則等人都歸心於西方淨土。到明代,楚山紹琦、雲棲袾宏、憨山德清等人,相繼倡導禪淨合一,尤其以雲棲袾宏精進修持唸佛三昧,更是著稱於世。他除了註解《阿彌陀經》外,還著書立論,大力弘揚禪淨一致之旨,對當時教界影響很大。

天台一門也有很多信仰淨土的高僧大德,如宋代四明知禮,他所撰的《觀經疏妙宗鈔》,就是主張臺淨融和的論著,爲歷來的天台宗僧所重視。明代的靈峯智旭提倡三學一源論,認爲禪、教、律三學的歸趣就在淨土法門。到了清代,不少在家居士也提倡淨土信仰,如彭紹升、彭希涑父子,編《淨土聖賢錄》。康熙、乾隆年間,實賢法師在杭州結蓮社,教化遠近,尊奉曇鸞、道綽、善導爲淨土三祖。民國以後,除了楊仁山的大力提倡,印光大師也主張淨土法門爲佛陀出世的本懷,致力於社會救濟事業,各地僧俗漸次興起結社唸佛的風氣。今日臺灣佛教,不論禪寺、律寺,乃至顯教、密教,都普遍藉唸佛法門來引導信徒修持。這是由於稱名唸佛簡單易行,因此能普及於一般社會大衆,形成近代以來中國佛教的一大主流。以唸佛法門爲中心的唸佛會、蓮社、居士林等,相繼成立,呈現了佛教各宗並容,多彩多姿的面貌。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 第4張

淨土思想主要依據的是“三經一論”,“三經”是《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一論”是指佛陀入滅後八、九百年左右,世親菩薩所造的《往生論》。歷來的淨土宗祖師大多依據“三經一論”以及馬鳴、龍樹等諸論師贊述“三經”的要義來弘傳此宗。

淨土宗淨土宗三大經典之中,《阿彌陀經》描述阿彌陀佛西方淨土種種莊嚴的事相,並說明發願往生的意義及方便,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的功德。這部經的經文較短,很容易誦讀,被奉爲淨土宗修行者必誦之經。《無量壽經》詳述阿彌陀佛在因地爲法藏比丘時所發的四十八願,以致果地圓滿成佛,莊嚴國土,攝受十方唸佛衆生,並說明三輩往生的條件。《觀無量壽經》旨在說明想要往生西方極樂國土的衆生所必修的淨業正因,並以十六觀法諦觀阿彌陀佛的身相及極樂淨土相,又解釋九品往生的因果。至於《往生論》,則說明修習“五念門”,可得種種成就,令衆生得以往生安樂國土,面見阿彌陀佛。

淨土宗:漢傳佛教十宗之一,根源於大乘佛教淨土信仰 第5張

本宗的宗旨,是以修淨土者的“心行”爲“內因”,以彌陀的“願力”爲“外緣”,內外相應,往生極樂淨土。因此,修持淨土法門必須先發菩提心,也就是企求無上佛道的願心;其次是發厭離心、欣求心,就是厭離這個衆苦煎迫的穢土而欣求清淨莊嚴的佛土之心;再來是發至誠心、深心、迴向發願心等“三心”:一、至誠心,是真實爲了脫生死而求生彼國,不是爲求名聞利養而現精進相的心。二、深心,對於阿彌陀佛在因地攝受一切衆生的四十八大願,抱着毫不懷疑的信心,專心一念地稱念佛號,藉由佛力加持而往生極樂。三、迴向發願心,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資糧,全部發願迴向往生西方;再將功德迴向一切衆生,願所有有情衆生也都往生極樂淨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