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密史 > 歷史記事 > “刑不上大夫”?千萬別理解錯了,不給你上刑就是讓你體面點去死

“刑不上大夫”?千萬別理解錯了,不給你上刑就是讓你體面點去死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4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刑不上大夫”?千萬別理解錯了,不給你上刑就是讓你體面點去死 不清楚的讀者可以和小編一起看下去。

古代社會真的“刑不上大夫”嗎?不同於一般民衆的理解,有學者認爲,“刑”在這裏的原意並不是今人所指的“刑罰”,歷朝歷代多有高官依律受刑則在事實層面否認了“刑不上大夫”這一點。

“刑不上大夫”?千萬別理解錯了,不給你上刑就是讓你體面點去死

歷史學家錢穆在《現代中國學術論衡》中的看法是,“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其實是說古代君主尊禮士人,對有罪者不施肉刑而往往賜其自盡。

學者資中筠的看法與之類似,她認爲用“刑不上大夫”來形容當官的受包庇,既非《禮記》中這句話的原意,也不符合兩千年的史實。她認爲,“刑”是指侮辱人格的肉刑,她以《資治通鑑》爲本,回顧了賈誼對“禮不及庶人,刑不至大夫”的闡釋:賈誼認爲公卿大夫既然被任命管理百姓,就應該有尊嚴,即便獲罪,也要待之以禮,可以罷官、賜死、甚至滅族,但要存體面,不能動不動就割鼻子、砍腳,一個小吏也能對他進行人身侮辱,或“棄市”(在鬧市當衆砍頭),否則上下都不知廉恥,也不利於獲罪者以後改過。

“刑不上大夫”?千萬別理解錯了,不給你上刑就是讓你體面點去死 第2張

▲漢景帝的老師晁錯在七王之亂後就被腰斬於鬧市,圖/網絡。

學者秋風的看法是,刑不上大夫只是說,對大夫不能僅靠刑罰來治理,首先應當以禮儀約束他們。而一旦他們違禮,也照樣予以懲罰。他還進一步說明:古史清清楚楚地記載貴族被流放、被關押、被判處死刑的事情。

學者榮玲魚認爲,“刑上大夫”貫穿中國古代社會始終,但它賦予大夫在適用刑法時享有一些特權:如官員可以享受特殊的減免刑責待遇;貴族及官僚犯罪受刑由專門機構進行審理;貴族被處死刑的場所和方式與庶人不同。

在事實層面,將“刑不上大夫”理解爲高官不受刑罰也缺乏基礎。世人熟知的和珅被賜獄中自盡,雖與現今意義的“法治”不同,但終究是“刑”“上大夫”。根據學者倪方六的研究,據北宋真宗時編修的《冊府元龜》上的記載,從秦朝算起,到唐末五代時止,被查處和揭發的貪官是460名,其中僅五代之前被查處和揭發的丞相(宰相)級貪官就達29名。

倪方六在文章中這樣描述封建時代第一個因貪腐被查處的丞相李蔡。“當時皇帝賜給他墓地20畝,可他多佔了三頃,賣了40餘萬錢,被揭發後畏罪自殺。”

除開學者們的觀點,其實春秋時期士大夫因爲各種原因被砍腳陳屍車裂的例子也不勝枚舉,漢朝下廷尉獄也是件非常令人恐懼的事情。所以後來改詔獄了。

“刑不上大夫”?千萬別理解錯了,不給你上刑就是讓你體面點去死 第3張

首先,與其討論“刑不上大夫”這句模棱兩可的話,不如討論在古代法律體系中實實在在存在的“八議”制度。所謂“八議”,即: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

八議是儒家文獻裏就已經提及的,八議也好,刑不上大夫也好,提出這種思想的初衷與其說是爲了維護等級制度,不如說是爲了穩定當時混亂的政治局面提出的解決方案,因爲春秋時期大夫之間鬥爭火拼也比較激烈,動輒滅族,大夫的領地、臣民被瓜分,依附於大夫生存的人們失去了安全的保障。只有大夫集團穩定和諧了,才能將底下的人攏住。當然這是儒者的一廂情願。後來的王朝引入儒家文獻中的理論,表明統治思想來源於儒家,體現王朝的寬宏不殺。

其次,刑不可知,則威不可測。士大夫不受刑,首先是治法不同。士與民的罪行認定標準截然不同而已,一般的罪行和士大夫沒關係,但特殊的罪例外,譬如大夫敗於反叛諸侯。

然後是士大夫尊嚴問題,一般不公開侮辱,而且罪犯也會體面自殺,保全家族和階級的尊嚴。比如秦二世的右丞相和御史大夫就是自殺的,西漢宰相下廷尉獄也是自殺了事。不是說不侮辱他們,而是一旦侮辱了絕對更慘,於是以求速死,李斯和蕭望之就是榜樣。

“刑不上大夫”在實際中的一個例子大概是漢文帝對薄昭。

漢文帝要處死薄昭,但不願意“顯戮”,就讓大臣們勸他自殺。薄昭捨不得死,就進一步讓大臣們穿了喪服去生祭他,終於逼得他自殺了事。說白了就是要“體面點”。相比之下,晁錯被“衣冠誅於市”就丟足了漢景帝的臉。

“刑不上大夫”?千萬別理解錯了,不給你上刑就是讓你體面點去死 第4張

歸根結底,“刑不上大夫”也只是當時有些人的一些“願望”罷了,希望能夠讓士大夫知恥而體面地去死,而不是受刑受辱,因爲士大夫是“知廉恥”的。而“禮不下庶人”的意思是說對庶人不要要求他們也懂禮節,不必苛求的意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