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語錄 > 文化名家 > 解連環周邦彥原文譯文 北宋詞人周邦彥點絳脣賞析

解連環周邦彥原文譯文 北宋詞人周邦彥點絳脣賞析

來源:歷史百科網    閱讀: 2.3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解連環·怨懷無託》是北宋詞人周邦彥的作品,是尋訪自己的情人以及舊居時抒寫怨情之詞。這首詞可跟一般的相思別情的詞不同。相思離情還有可託情懷之人,而他卻是“怨懷無託”。詞中抒發的便是由於“怨懷無託”而生髮出來的種種曲折、矛盾的失戀情結。  

解連環周邦彥原文譯文 北宋詞人周邦彥點絳脣賞析

《解連環·怨懷無託》

整首詞的上片由今天寫到昔日,再由昔日寫到今天,寫了昔日聚會的燕子樓不見伊人的悵惘。而詞的下片由對方到自己,再寫自己寫到對方,主要表達了對伊人的懷念和矢志不移的忠貞。縱觀全篇,作者以曲折細膩的筆觸,婉轉反覆地抒寫了詞人對於昔日情人以及無限繾綣的相思之情。

全詞直抒情懷,一波三折,委曲回宕,情思悲切,悱惻纏綿。上片的三句話“怨懷無託,嗟情人斷絕,信音遼邈。”將作者心中鬱結已久的幽怨和盤托出,也說明了作者心中的痛苦已經到了難以抑制、無可忍受的程度。其原因就是往日情人不僅絕情而且斷信,毫不留戀地棄他而去。下片中的“汀洲漸生杜若。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與上片歇拍詛咒詈罵之語加以比照,幾乎判若出自兩人之口。春天來臨,汀洲之上杜若漸萌,於是作者心中又打點起,爲負心而去的情人料理一切的準備。其中的“杜若”指的是香草,是當時古代用來象徵情人之間的寄贈之物。而後一句“謾記得當日音書,把閒語閒言,待總燒卻。”是作者因爲人去日遠,所以更加盼望心裏的那個人寄來隻言片語的消息以慰望眼,可惜這一切又化爲空望。

 北宋詞人周邦彥點絳脣賞析

《點絳脣》是周邦彥從京城回到故鄉時有感而發所作。“遼鶴歸來,故鄉多少傷心地。寸書不寄,魚浪空千里。憑仗桃根,說與淒涼意。愁無際。舊時衣袂,猶有東門淚。”  

解連環周邦彥原文譯文 北宋詞人周邦彥點絳脣賞析 第2張

周邦彥《點絳脣》

開頭一句的“遼鶴”是用典,傳說中有個遼東人,外出學道,後來化身爲鶴,飛回故鄉。詞中的這隻鶴就是詞人自己,他回到了故鄉,可是故鄉卻是可以勾起他無數傷心難過的地方。後兩句的“魚浪”也是個典故,在中國古代的傳說中,除了鴻雁可以傳遞書信,其實還有游魚。原來,故鄉有一個詞人過去的愛人,但是等他們分隔兩地後,一直從來沒有寄過一封信。這也就是詞人回到故鄉後傷心落淚的原因。

“憑仗桃根”還是用典,是說讓女子的妹妹來轉達,說的是自己的淒涼。爲何要靠她的妹妹來轉達呢,因爲多年過去已是物是人非,女子大概早已嫁爲人婦,詞人不能再直接去找她,所以要避嫌。一句“愁無際”短短三個字,真的是悲涼愁緒無邊無際。而舊日的衣服袖子上,到現在還留着女子當時在東門送我時留下的淚水。詞人看到舊日的衣服,想到是過去的感情。當時的淚水自然是不能留到現在的,保留下來的其實是感情,是回憶。如此道來真是言有盡而意無窮。

整首詞用了好幾個典故,但並沒有刻意之感,因爲這是正是詞人的真實感情,說是懷鄉,實則是懷人。

 北宋詞人周邦彥生平簡介

周邦彥是北宋時期著名的詞人,他生於1056年,少時散漫但極爲好學,後來成爲太學的生員,一生爲官多年,長期在外宦遊,不過總的來說仕途是在上升的。  

解連環周邦彥原文譯文 北宋詞人周邦彥點絳脣賞析 第3張

周邦彥畫像

神宗時期,周邦彥給皇帝獻上了一篇稱讚王安石變法的《汴都賦》,從而名揚天下,並被提拔爲太學的老師,不久開始被調任到外地,任過廬州教授,做過溧水縣的知府。後來,周邦彥被皇帝召回成爲一名京官,然後又到各處擔任知府。等到徽宗即位,他做了大晟府的提舉,即音樂機關的管事。最後,他因爲和蔡京的同堂交往過密而晚節不保,於1121年去世,享年66歲。

從他任職大晟府就可知,周邦彥精通音律,他的確自己作曲、填詞。所以,他除了是一個詞人,也是一個音樂家。周邦彥創作了不少新詞的曲調,比如《瑣窗寒》,《瑞龍吟》,《花範》等這些詞牌,都是他創作的調。因此,他的詞也十分強調格律,所以他被後世稱爲是格律詞的創始人,他的作品也長期被尊爲婉約詞的正宗。而這一點,使周邦彥有一個美稱“詞中老杜”,“詩聖”杜甫在格律上就要求煉字精到、對仗工整,周邦彥也是如此。

周邦彥的詞大多寫閨情、羈旅,或者是在詠物。因爲題材相對集中,其他主題較少,所以周邦彥被王國維說是“創意之詞少創調之詞多”,但他還是不失爲第一流的詞人。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